週三在食堂喫午飯的時候碰到兩個小夥伴,大家一起吐槽選修課要寫的Essay。A同學上的課叫Environment, Food and People(環境、食物與人類),B同學上的是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數字技術與社會),我自己上的是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創意非虛構寫作)。

第一次瞭解到北美大學選修課之千奇百怪包羅萬象,是在劉瑜的文章《牛校牛在哪》。來了才知道,所謂一千多頁的課程列表,看起來美則美矣,實際上往往無福消受。首先,這對選擇困難症實在是不友好;就算好不容易挑完了,搶課未必搶得到,看得見喫不著,總是意難平;真要是運氣好手速快選到了,等Reading和Essay一起殺過來的時候,再想上的課也多少成了負擔。

A同學說她的食物課,進去的人想出來,出來的人想進去。「講喫的是有意思,但要是讓你給一種食物寫一篇介紹它的生產銷售來龍去脈的文章,那就不太有意思了。」

B同學說:「那也比我好,我的文章寫的是馬桶。我寧可寫喫的。」

「……為什麼要寫馬桶?」

「Digital society嘛,要寫一種智能科技產品,我最後選了馬桶。」

A同學搖搖頭說道:「我們那個essay,Citation還有特別要求,一定要引用至少兩本文學類的書,我刷書刷得都快崩潰了。」

B同學說:「我的citation有一個地方寫錯了,交了個賣馬桶的鏈接上去。教授一點開——你這啥東西呀?」

A同學說:「我現在看的那本書,倒是挺有用的,但是我想寫的基本上也就是書裏寫的東西了,到時候還要重新組織語言再自己講一遍,頭疼。」

我剛交完一篇生物的Research proposal,心有慼慼焉:「Paraphrase最煩了。」

A同學:「一般人都寫荔枝啊菠蘿啊三文魚之類的,我們班有個同學特別牛逼,她寫的是火雞——她奶奶養的那種。那種火雞還特別稀有,全加拿大包括她奶奶在內就只有幾個人養。她把火雞的照片拿給教授,教授一看確實是單獨的一個品種,就同意她寫那種火雞了。」

B同學和我:「……不過她citation怎麼辦呀?這文獻資料很難找啊。」

A同學一拍大腿:「這就是她開掛的地方了!她全引用奶奶的話——一方面別的資料找不到,另外一方面她奶奶就是人形自走權威資料庫。教授告訴她一種特定的引用採訪對話的格式,然後她就全部寫『我奶奶這樣這樣講』就可以了。」

B同學:「那……那像運輸之類的問題怎麼辦呢?」

「也問她奶奶呀!她奶奶養了幾十年的這種火雞,怎麼運運到哪都一清二楚。像我還得吭哧吭哧去查荔枝進出口的資料,她直接問就行了——那火雞可能還不出口,乾脆就不用寫了。」A同學一臉滄桑地戳著盤子裏的菜葉子,「所以我們都還在啃書呢,她進度都已經80%了。」

——論有一個養稀有火雞的奶奶對寫好Essay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