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4月2日,由浙江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與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病理協作組主辦,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病理科與武漢大學病理中心協辦的2019年首屆CCCF IBD病理高級醫師培訓在武漢成功舉行。

本次培訓共邀請了九位國內外病理專家作爲授課老師,他們是: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病理中心主任肖書淵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主任趙景民教授

美國凱斯大學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辛偉教授

美國凱撒醫療集團朱立青老師

美國奧蘭多醫學中心李瑄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石雪迎教授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陳敏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姜支農教授

武漢大學病理中心副主任田素芳教授

培訓學員是由報名的全國各地IBD病理醫師通過綜合考量及評分篩選出的十二位優秀醫師組成。

CCCF IBD病理高級醫師培訓班專家與全體學員合影

Day 1

肖書淵教授

培訓伊始,我們迎來了肖書淵教授爲本次培訓班作簡要介紹。他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各位專家教授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各位學員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在這四天的學習中收穫滿滿。

趙景民教授

趙景民教授代表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病理協作組爲本次培訓致辭。他指出這種由國內外病理專家小規模授課、帶教讀片的培訓模式是非常難得的,希望學員們把握機會認真學習交流。同時,他對肖書淵教授爲國內病理醫師提供如此寶貴的學習機會表示敬重,對其爲國內病理髮展所做出的貢獻表示欽佩。最後他祝願本次培訓圓滿、成功!

隨後肖書淵教授介紹了病理培訓的具體模式以及臨牀病理的規範化實踐,期望各位學員深入理解此次培訓的意義,以最大化培訓效果,倡導大家在培訓期間及日後的工作中多多交流、共同進步。之後,肖教授從病理的角度對IBD做了簡要概述,正式拉開了此次培訓授課的序幕。

趙景民教授講授了IBD患者的肝臟問題。他對IBD患者可以合併的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與自身免疫性肝病)進行了實用性探討,並引用典型病例加以分析。

陳敏教授

陳敏教授從臨牀醫生的角度出發,通過7個病例,闡述了病理對臨牀的影響,以及病理診斷對臨牀診斷的指導意義,並對病理醫師提出了臨牀醫師的期望。

石雪迎教授

石雪迎教授講授了感染性腸炎的病理診斷。她強調感染性腸炎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始終需考慮的鑑別診斷之一。由於其病原體類型多樣,石教授和大家分享了診斷經驗:尋找病原體,抓住黏膜損傷線索及特檢支持,綜合三方面爲學員做了全面介紹。

李瑄教授

李瑄教授首先爲我們介紹了WHO(2010)和PSOGI(2016)對低級別闌尾黏液性腫瘤(LAMN)的定義以及該疾病名稱的由來,然後由淺入深,詳細分析了LAMN診斷中的要點及疑難點。最後,他從實際病例出發並結合文獻參考,分享了他在臨牀診斷中積累的各種小技巧和小訣竅。

Day 2

石雪迎教授的第二講是藥物與缺血性腸炎。她從缺血性腸炎的臨牀表現和鑑別診斷,藥物相關黏膜損傷的常見模式,以及引起缺血/毒性損傷模式改變的疾病這三個層次,就IBD相關的重要鑑別診斷做了全面描述。

辛偉教授

辛偉教授帶來的課題是IBD相關異型增生與癌變。他以兩個實例開篇,講述了異型增生在IBD診斷中的特殊性,分子機制,形態學診斷要點,IBD相關性癌的癌前病變及其特殊性,以及不同診斷對應的臨牀處理,讓大家開啓了與常規性癌變診斷不同的新的思維模式。

姜支農教授

姜支農教授講授了非腫瘤性切除腸道標本的規範化處理與病理診斷。他詳細說明瞭UC和CD手術標本的大體形態特點、大體病理檢查、手術標本的病理診斷,以及CD手術標本的其他病理特徵與相應的病理診斷要求,爲學員分享了不少經驗。

隨後,辛偉教授以8張小腸絨毛病理圖片作爲開課提問,讓學員們寫出自己的診斷,從而帶着疑問進入十二指腸非腫瘤性疾病病理診斷的課堂。他對發生在小腸的包括糜瀉系列、IBD、藥物性腸炎、自身免疫性腸炎、Whipple's病、CVID在內的諸多疾病進行了精彩剖析,讓大家記憶猶新!

肖書淵教授、姜支農教授、辛偉教授帶領學員閱片

3月31日下午,肖書淵教授、辛偉教授、姜支農教授分別就學員帶來的病例和學員一起進行讀片討論。

Day 3

姜支農教授首先就胃腸道B細胞淋巴瘤的主要分類如腸粘膜相關淋巴瘤、十二指腸型濾泡性淋巴瘤、胃腸道Burkitt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等疾病的基本發病年齡、好發部位以及病理特點進行歸納總結,然後用相關病例展開說明以便於學員學習。最後姜教授就相關疾病如何防治漏診、如何鑑別診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肖書淵教授首先回顧了CD的組織學特徵及相關鑑別診斷並詳細講述了CD與UC及iTB的鑑別點。他強調日常診斷中,與CD最難鑑別的iTB兩者本質區別爲CD是以慢性炎症破壞黏膜和/或腸壁組織爲主,而iTB黏膜爲結核性肉芽腫累及引起的“旁觀受害者”。最後肖教授分享了一些相對罕見的需與CD鑑別的血管源性疾病導致的缺血性腸炎,並再次強調組織學在CD診斷中至關重要。

朱立青老師帶領學員閱片

當天下午,肖書淵教授與朱立青老師將自己認爲有教學意義的病例爲學員展示,並在多頭鏡下帶領學員學習討論。

Day 4

朱立青老師

朱立青老師講授了非酒精性肝臟常見的結節性肝細胞病變。她首先具體講解了結節狀肝細胞增生(包括結節狀再生性增生NRH和局竈結節狀增生FNH)、肝細胞腺瘤(HCA)和肝細胞肝癌(HCC)的診斷要點,接着闡述了基於基因突變的5種HCA亞型並現場“出題”練習,最後爲我們重點講解了CD34在HCC中的應用,並指出CD34在正常肝組織中爲陰性,但在高分化HCC和HCA均可陽性表達,故無法用於二者的鑑別。

田素芳教授

田素芳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十例消化道活檢病例。她詳細分析了這些看似正常卻分別有腸道螺旋桿菌感染、甲滴鞭毛蟲感染、藥物引起的胃小凹上皮的凋亡、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的胃腸道黏膜活檢,並總結了應注意的特徵供學員學習。

朱立青老師最後作了消化道病理報告的規範化經驗分享。她以幾個診斷並不複雜的病例開場,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引導大家思考更多疾病分子通路改變等本質問題,比如:常見的胃腸道間質瘤,同一個病理診斷背後有着KIT、PDGFR、BRAF等不同的分子通路改變機制。強調了一份有着完整、詳盡病理相關檢查(如分子檢測等)報告單的重要性。通過另外一個低分化腺癌病例,朱教授啓發大家思考腫瘤的原發部位及發病機制,詳細介紹了胃癌的不同分子病理機制,並再次強調了精準的分子病理診斷對於病人治療和預後有着重要影響。

午餐後,爲期四天的培訓僅剩最後半天,儘管教授及學員都已非常辛苦,但大家仍然動力十足,學員更是抓住培訓班的尾巴將所帶病例請肖教授帶教、閱片。

會診讀片與病例展示

各位專家爲了保證學員能通過培訓班取得實質成效,積極備課、不知疲倦。各位學員在專家授課時,用心聆聽、積極記筆記,甚至在授課專家授課、帶教看片結束之後,自行組織看片、交流討論。各位專家、學員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此次培訓班的圓滿結束,但是病理學習不會結束,期待我們無比努力的病理醫師們快速成長,不負重託!

各位專家、學員儘管辛苦,但仍甘之如飴

番外一:肖書淵教授寫在最後的話

近年來病理培訓常侷限於講課的形式,且由於時間受限,病案討論需要進行高度篩選,讓參會醫生收穫有限。因此本次培訓班加大了現場實例讀片討論,我事先並沒有提前瞭解病史病例、而是以日常工作中閱片的形式,讓大家目睹和親歷這種實戰思維模式,以便學習如何在各種背景下最有效地處理診斷問題,以及如何獲取更有用的相關信息。我連續三天下午均如此,在多頭顯微鏡環境下帶領大家閱片,參會醫生普遍反應良好,認爲這是最有效的培訓方法,並表示希望將來培訓多采用這種模式。

番外二:CCCF武漢同行站志願者風采

此次培訓班會務籌辦是CCCF武漢同行站成立以來接到的第一份光榮任務,我們早早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卯足了勁兒期待培訓的到來。28日中午,志願者小潘特地從湖州趕來現場,作爲總負責帶領大家開展後續工作。

會前茶歇採辦,專家教授及學員簽到入住,會中準備茶歇及餐食,攝影留念,大家忙得不亦樂乎,也在閒暇之餘與各位老師學員結下了不錯的友誼。4月2日,培訓班完美收場。雖然這中間也有小插曲,但最後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各位專家教授及學員的肯定,我們會珍惜這份信任再接再厲。

CCCF志願者服務掠影

我們相信,在各位優秀的專家教授的指導下,IBD的診治水平將越來越強。我們立志,在這一過程中盡己所能,爲病友提供更優質的志願者服務,爲醫患的溝通教育搭建更高效的橋樑。

CCCF武漢同行站志願者與肖書淵教授、陳敏教授合影

更多培訓班精彩報道敬請期待!

文 | 武漢大學病理中心

圖 │ 祁貝 小楊 仲夏

編輯 │ 周原 潘少華

校審 │ CCCF編輯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