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Everyone~

一提到會議,總是會讓PM及小夥伴們感到頭皮發麻:周會、月會、總結會、開工會、里程碑會、發布會、驗收會,偶爾再來個頭腦風暴會、技術交流會、需求評審會、立項動員會、溝通協調會...

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穿插在項目或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節點,有時興緻來了還可能隨便搞個站會。隨著技術的發展,會議的形式也融入了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高科技元素。

請看非著名段子:如何證明你在華為工作過,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開會就像打王者農藥開黑一樣,PM們在努力排位,總會有一個神之手將拉你一把。

看不完的會議紀要,整不完的會議材料,做不完的彙報PPT。一不留神,一天又過去了,工作安排又特么得延期了...

冗長的會議流程,令人感到Boring的解說,無限超時的肆意拖沓,一臉懵逼的PM們經常點頭附和,對對對,是是是...

漫天飛舞的會議技巧幹貨,千篇一律的會議提升寶典,耐不住誘惑的PM們還照貓畫虎地嘗試了一下,然而...

並非那些知識毫無作用,只是在遷移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最根本性的因素,一個名為「會議環境因素」的東東。

事業環境因素,諸位PM小夥伴肯定不會陌生。會議環境因素:是圍繞著會議或能影響會議成敗的任何內外部環境因素,這些因素來自任何或所有參與會議的資源。

《PMBOK》中存在一個非常神奇的包括但不限於,會議環境因素亦包括但不限於:會議的時間、地點、時長、參與人員、主持人風格、設備工具、彙報材料、組織文化、流程制度、會議氛圍等等。

舉個栗子:早晨適合召開一些跟計劃有關的會議,但時間不宜過長。下午適合召開一些回顧檢查類的會議,進行問題總結。晚上適合召開頭腦風暴類的會議,以便思想碰撞。

無論是主動召開型的會議,還是被迫參與型的會議,都少不了要提交一份彙報材料。

PM在編製彙報材料時,宜簡不宜繁,彙報時間宜短不宜長,存在問題宜暴露不宜含蓄,展現方式宜圖不宜文字。

TIPS:善用看板工具的形式,注意是形式而非工具本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項目或產品的階段進展直觀的搬到彙報材料上。

與內部工作相關的會議:定規則,重執行,少嚴肅,多交流。

會議規則與履行實施情況(包括臨時會議)可以培養會議習慣,而非成天感嘆怎麼又開會了。內部會議的氛圍宜以輕鬆融洽為主,PM本就是一個服務者而非領導者,大家一起共事,服務是相互的。

與外部工作相關的會議:提前熟,凹造型,講數據,拋問題。

對PM來說,外部會議環境因素相比於內部將會更加陌生、不可控,需要提前掌握並熟悉相關環境。在外部開會,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承載的是一個形象,需衣著得體(又要騙我買衣服,哼)。

彙報過程多以數據展示,理解起來會更為直接,大家都不是傻子,少講一些概念。問題的拋出可以讓大家參與探討,但並非是隨便拋出一個你都無法掌控的問題,提前備好問題list及答案,別一不小心就尬聊了。

———— / END / ————

雖未見過你,但有我陪你。一個屬於PM自己的研習港灣,不會讓你孤寂~

今天,你開會了沒?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