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心書院舊址 記者王震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3日訊(記者王震)歷史上,武漢有哪些書院,如何加強武漢“書院文化”研究、保護和利用,3日,武漢市政協就此啓動專題調研工作。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具有藏書修書、教化育人、祭祀先賢等功能。武漢地區歷史人文薈萃,書院衆多,較爲著名的有問津、江漢、晴川、經心、兩湖書院等。如何使武漢“書院文化”在書香社會煥發生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綻放異彩。3日,武漢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會同市民革、市文化和旅遊局實地走訪了武昌兩處書院舊址。

調研專班一行首先來到位於武昌三道街4號的經心書院舊址,它是現存武漢市城區內最早書院,也是張之洞在湖北任學政時創建的第一所書院,距今已有140餘年。1902年經心書院改爲勤成學堂。日僞時期被日軍佔領,爲日本人的傷兵醫院。解放後由湖北省幹部子弟學校改爲武漢市46中,再後來改爲武漢市警官學校。

目前,經心書院舊址僅存一棟完整的書院齋舍及其輔助建築,現已被隔成若干間居室供人居住。據武昌區有關部門介紹,經心書院舊址已納入武昌古城保護範圍,將會得到修繕保護和研究利用。

兩湖書院舊址 記者王震 攝

位於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內的兩湖書院舊址,也是湖廣總督張之洞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創辦的。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爲培養軍事政治人才,以武昌兩湖書院舊址爲校址,合辦軍事院校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

兩湖書院舊址的保護、利用現狀讓調研專班成員們感到欣慰,現存五棟晚清學宮式建築,佔地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每棟爲大開間教室,四周環以走廊,排列有序,佈局對稱,古樸典雅,建築原貌保持較好,是武漢市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如今,有部分建築被闢爲學生閱讀場所及紅色歷史陳列場館,還有一部分正在局部修繕中。

除了這些有形的歷史建築,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還保存了濃厚的詩書傳統,校園內隨處可見學生們創作的書法和詩歌,水平之高讓大家嘖嘖稱讚,文化底蘊,薪火相傳。

鏈接:武漢名書院今安在

問津書院

問津書院位於武漢市新洲區舊街街孔子河村,與黃岡團風縣淋山河鎮接壤,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興盛時期,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齊名。

問津書院有三大特色:一是廟院合一。先是孔廟,後興學堂。在全國孔廟中少有;二是建築中西合一,此院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又有西式風格建築,如講壇;三是文化傳承,古今如一,如新洲教育得其澤被,始終立於全市前列。

江漢書院

江漢書院爲武昌最早的書院,位於武昌糧道街。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爲湖北提學使葛寅亮主持創辦,以長江、漢水爲楚地之望而得名。原址在武昌文昌門內,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遷移至武昌巡道嶺(今武漢中學處)。1902年併入經心書院,改爲勤成學堂。如今舊址原建築皆已不復存在。

晴川書院

晴川書院位於漢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漢陽知府郝士錞所建,院址初在漢陽南紀門內,1742年(乾隆七年)擴充修建。1799年(嘉慶四年),郡守劉斌用賑濟餘款購置張姓民宅改建書院,晴川書院遂遷址至試院西(今羣建路武漢三中校址),“晴川書院”爲劉斌親手所書。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改爲漢陽府中學前堂。舊址原建築已不復存在。

【編輯:彭向東】(作者:王震)

作者:王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