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傲西

上個月29號,中國聯通正式推出eSIM服務的消息成爲了媒體們關注的焦點。和傳統SIM卡不同,支持eSIM的終端設備不需要設置SIM卡卡槽,設備體積可以做的更小。而設備接入運營商網絡也更加簡單,只需要通過軟件設定好相應的參數,運營商的網絡號碼(類似手機號)就會通過無線網絡寫入到設備中,免除營業廳排隊辦卡的煩惱。隨着eSIM服務的推出,有不少媒體認爲,從此手機SIM卡將會被淘汰,以後將會是eSIM的天下,但是情況真的如此簡單麼?

手機不用SIM卡也能打電話上網,這好像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情。實際上早在20年前,人們早在小靈通上就用上了類似eSIM的技術。早期人們所使用的小靈通都是沒有SIM卡卡槽的,消費者選擇好一個小靈通號碼後,營業員通過寫號的方式將號碼寫入小靈通中。如果消費者需要更換小靈通,則需要帶着新購買的設備到營業廳重新寫號。不難看出,不用SIM卡實現打電話上網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

然而不用SIM卡真的就好了麼?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知道,要想換新手機,只需要將舊手機中的SIM卡插入新手機就好。但是沒有SIM卡,換手機就比較麻煩了。在小靈通時代,爲了保證號碼的安全,運營商規定消費者需要帶着設備去營業廳現場寫號。雖然目前eSIM技術可以實現空中寫號(通過無線網絡直接將號碼數據寫入設備),但是安全性卻比單純使用SIM卡要低一些。一旦有不法分子接收到寫號數據,就有可能在沒有實體SIM卡的基礎上遠程複製一張eSIM卡數據,給消費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爲了規避風險,提高換機的便利性,小靈通設備在發展多年後也全面改成了插卡式,以往只有寫號才能使用的小靈通也隨之無人問津。

隨着技術的發展,eSIM技術又一次走入了我們是視線。我們不禁要問了,既然eSIM技術存在很多的問題,那麼這種技術適合哪些場景呢?實際上,終端廠商們早已給了我們答案。

首先是各種物聯網設備(比如智能水錶電錶,智能手環),這些設備往往體積小使用流量不高,但是對設備的續航和密封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採用eSIM技術的設備不需要留出SIM卡的空間,留出的空間可以用於電池等其他部件。沒有了SIM卡卡槽,設備的防水性也更加優秀。其次是國際漫遊業務,比如華爲手機的“天際通”,實際上就是到漫遊所在地後,手機生成了一張支持當地運營商的虛擬SIM卡。這樣出國旅遊,既不需要像以往一樣提前購買當地手機卡,免去更換SIM卡的煩惱,同事還可以享受到更加低廉的上網資費。而媒體上所宣傳的手機號碼攜號轉網業務,雖然通過eSIM技術操作比較簡便,但是風險卻也不可忽視。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運營商對於手機SIM卡的取消還是持謹慎態度。指望通過eSIM技術徹底代替SIM卡更是不太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