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不會法語但是英語很溜的話。對於同等水平不同語言的譯本而言,英文版大概應該比中文版更接近原作吧。畢竟英文只是跨語族,中文都跨語繫了。


你仔細看看你的問題,上面寫著

[法]大仲馬 著

——————————————————————————

鑒於有些同學說問題裏沒有[法]大仲馬,特補圖一張,如下:


大仲馬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吧。


建議先通讀一邊法文原版的《射鵰英雄傳》


這個問題下面的許多答案徹底跑偏了!

許多答主以自己知道《基督山伯爵》原文是法文而不是英文、大仲馬是法國人而沾沾自喜。

我想說的是,首先,提問者未必不知道《基督山伯爵》原文不是英文,就算真的不知道,其他知道這一事實的人也沒什麼好驕傲的,因為這實在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高深學問。

其次,有些人就是這樣定義「英文原著」「英文原版」的,比如說伍君儀,這是出於英語學習的需要,而非對這個詞本身的嚴格辨析。

最後,正面回答提問者的問題,法語和英語由於同屬印歐語系,許多英文單詞和法語單詞有共同的來源,或者英文單詞來源於法語單詞,因此一般來說英法互譯的精準度要高於中法互譯,但是普通中國人對英文的理解很可能不如對中文的理解,如果說法譯英精準度為95%,而中國人對英文的理解度為80%(《基督山伯爵》這樣難度的長篇還不一定有這麼高),法譯中的精準度為85%,中國人對中文的理解度為95%,這樣的話中國人看中文譯本可能比看英文譯本更方便一些。


想起我幾年前看見寢室走廊裏賣二手的一本英文原版《茶花女》…………和這個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差一點上當,英文原文,呵呵。

基督山伯爵這本書,我是中英文對照著閱讀的。當時英文閱讀還不太行,有點後悔選了這麼厚的書,但還是勉強把它讀完。心得就是,還好讀了英文版,因為中文翻譯真的沒辦法傳達作品的精髓。

我的建議是,西洋文學類小說,最好讀英文版,雖然沒法像讀原文那麼精確,但還是比讀中文版好。因為中西文化差異頗大,讀中文版有時完全沒辦法融入。如果英文閱讀還沒那麼順暢,可以選擇中英對照著看。以我的經驗,收獲會更大。


鏡像問題:佛洛依德有必要讀英文原版麼


以前看過一個小故事

大意是在一個文藝青年交流會上,一個人說自己讀英文原版的《百年孤獨》,收穫了很多,希望大家都去讀原版,不要去讀譯版,收穫了很多掌聲。

讀原版其實對理解作品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有很多梗翻譯過來你是讀不出來的,而且你既然能讀原版,代表你對那種語言的文化和歷史是瞭解的。研究魯迅文學的日本教授對中國社會的理解比我們丟深刻,搞西方文學的教授沒有不會拉丁文的。


其實沒必要嘲諷題主,法語原作翻譯成英語以後,一般來說還是要比中文更達意些,法語和英語共享很多辭彙,表達方式和語法上也更為相近,一般來說翻譯損失的信息會少一些。這一點在Google翻譯上也能看出來,英文和法文互相機器翻譯的結果,明顯要好於中英、中法。

但是,那並不是「英文原版」,而只是「英文譯本」


『大唐狄公案』有必要看荷蘭語原版嗎?

實際上,大仲馬是用中文創作這本小說的。


「很有必要。同時,別忘了讀他的《三個火槍手》,小仲馬的《茶花女》,還有司湯達的《紅與黑》,雨果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短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等英文原版~ 」

上面的回答很是有些刻薄了,玩笑一下,請不要介意。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Le Comte de Monte Cristo) 這本小說很有可讀性:人物眾多,性格各異,情節跌宕起伏,陰謀復仇情感人性交織。原著是法語,所以英文版也只是譯著。

註:書中英文的辭彙及用語並非現代日常常用,只可作為文學通讀,切勿模仿。


知乎上有一個「沒文化可以有多可怕」的熱門問題,您的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範例性答案


你這嘲諷能力,是英文原版的吧


額,看了前面各位的回答,我也剛好能答一下......

超級喜歡《基督山伯爵》,中文的不同翻譯版本看了四五遍吧,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也買了本英文版,沒有通讀,只在個別中文版不太懂的地方,翻翻對應的英文版而已。算中英文對照吧,至少了解一下英文是咋表達的。

法語還在初級學習階段,斷然不夠看原版的水平。

這本書的頁碼到894頁。

[手動狗頭] [手動滑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