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論電影「奧斯卡金像獎」以及電視劇「艾美獎」的背景,因為在業內人士看來不能獲獎的原因是充滿了「陰謀論」的。在中國電影界,有兩個大咖級人物:張藝謀和馮小剛。

目前,馮導的《芳華》正在熱播,據說成績驕人。在如今資本撐控下的影視行業,這樣的成績到底含有多大水份,影片真的是好是壞不好評說。我們來談談張藝謀。自出道以來,張導就是在鮮花和掌聲中度過。的確,從《老井》和《紅高粱》再到《幸福時光》……,這十幾部電影雖然有的稍顯平凡,但都能看出張藝謀是站在思想和人文的角度,為觀眾和藝術努力著。但是自《英雄》起,到《三槍拍案驚奇》一直到《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張氏純藝術的表達,都是在「古墓片」中加入美式特效,來賺取觀眾銀兩的平庸乏味之作。除了恢宏的場景,唯美的畫面,其它都是空空如也!

也許張導的想法和馮導的一樣:是「垃圾觀眾」纔有了這些「垃圾電影」!然否,我認為一個真正好的的導演就象一個高明的廚師:是你施展廚藝將色美味鮮的菜餚呈現給食客,而不是食客要求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不僅是作為電影人的悲哀,更是我們廣大觀眾的不幸。

電影電視,作為兩個能讓人得到諸多品味的視覺載體,和文學作品一樣,每年都有世界級的獎項評出。「奧斯卡金像獎」和電視「艾美獎」,應該是這兩個行業的最高獎項。每當得到我國又有什麼什麼影片參展的消息,我都會搖頭苦笑:不會有餡餅掉到我們頭上,我只是佩服我們的自信和勇氣。

在資本為王的今天,張馮二導是否從藝術家脫變成商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另一個不能獲獎的深層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體制和政治環境,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著,要製作出品質優良的電影電視無異於天方夜譚。因為真正的藝術不應受體制的制約,能讓人完全得到心靈的啟迪和視覺的享受。縱觀每一部獲獎影片,基本每部描述的都是絕大多數人的喜怒哀樂,全都閃耀著追求真理以及人性本質的光輝。也許有導演拍出了極有可能獲獎的作品,但都封存在有關部門的櫥櫃之中了。

我們中國:永遠無視「奧斯卡金像獎和「艾美獎」!


如果讓南方人組織美食評選,北方的美食很難排在前面。這裡面有個認同的原因。最近總有很多養生常識,告訴我們喫油膩了不好,喫鹹了不好,喫甜了不好。如此而言,寺院的喫法最健康,可事實並非如此。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同此,人家美國的國內評選,至少也是西方世界的審美標準,我們非得要一個獎項,就是很難理解的事情了。如果那一天真的出現,這個獎項存在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比如我們國家設立一個獎項,天天去表揚外國人,還能活的下去嗎?提出這個問題,不過是說,作為世界關注的大獎,為什麼我們拿不到?是我們水平差還是他們有偏見?兩者都有,兩者也都不是。法國的一個老師在被德國滅國前,上最後一課,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我感到這種說法很難接受,但是法國人感覺很自然。文化上的東西,至少在某種層面上,就是一種習慣,我們覺得好,人家不一定這麼認為。除非我們成了世界的領導,就像唐朝的時候,日本覺得中國什麼都好,後世西方也一度認為我們的古代制度非常完美。一切文化上的東西都是上層建築,決定於經濟基礎,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止一次入主中原,但都逐漸漢化,這是文化的勝利,更是經濟的勝利。所以,我們不應該捨本逐末追求西方對我們的文化認同,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也不看看就拍的那些垃圾上的了檯面嗎,鹿晗,吳亦凡這樣的不男不女的的貨,那些所謂的小鮮肉拍的他媽的那叫神馬玩意,拍兩部戲就跑去當評委,這樣的敬業精神真他媽無語了,就這樣的還想追逐奧斯卡,別他媽丟人現眼了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藕回答不好。應該讓很多的影視劇人士來回答。更專業!

藕平時看有些電影電視劇,老是有一個感覺就是演的很假,劇情很誇張。不知道是不是看國劇多了,出現的一種錯覺。不過也有很多好的電視劇電影。劇情,場景,人物,道路都挺入戲,都挺用心的。

藕平時看的國外的劇,尤其是好萊塢的,覺得挺自然,就好像劇裡面的內容真的是在發生,不是硬演出來的效果!

這個就像是織毛衣,不僅線選的好,而且也的簽子粗細剛好,也得手法好,才能織的均勻好看。

謝謝!


一切都在改變!以前曾經有人嘆息:為什麼中國人與奧運冠軍無緣?結果那嘆息成了歷史。後來又有人嘆息:為什麼中國人與諾貝爾獎無緣?結果那嘆息又成了歷史。所以,擼起袖子加油幹,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嘆!


雖然奧斯卡可艾美獎是美國娛樂的獎項,美國方面會盡量給美國人頒獎,以鼓勵自己的娛樂產業。但是其他國家的藝人也有機會,能不能拿獎就看有沒有實力。中國電影和音樂很難博得美國觀眾喜愛,不值得他們倡導,所以很難拿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