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點貓

20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文學作家、思想家、陰謀政治家西塞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着一羣正在祈禱拜神的人,並告訴他,這些人在隨後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

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

因爲“死人不會說話”。

“死人不會說話”,另一個普遍叫法是“倖存者偏差”。MBA智庫百科釋義: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也被稱爲 “沉默的數據”等。

看完上面這個故事,你有沒有思考過,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曾被“倖存者偏差”誤導過?

總是覺得“老婆都是別人的好”?

看病買藥,總會有人給你介紹說,“我親戚喫這個藥好了”或者“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老中醫”等等。

記者在火車站,對“今年的火車票是否容易買到”進行了採訪,大家紛紛表示買到了。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年雖然火車票難買,但是通過採訪我們發現,大家都買到了火車票,現在正滿懷希望地趕回家鄉,過個團圓年!” (那些沒有買到火車票的人直接被忽略掉了,因爲沒有買到車票的人是不會來到火車站等車的。)

上面三個例子的問題,就是忽略了篩選條件,把經過篩選的結果當成隨機結果,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大多數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基本上是基於身邊人羣的交流所得到的看法,你所接觸的羣體,容易對你造成嚴重的倖存者偏差。

1

讀書無用論

自媒體時代,很多人關注了衆多公衆號,這些公衆號文章最常見的套路就是舉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我有一個親戚,我認識一個人等等的故事。比如有人說我有個朋友,高中沒畢業做小買賣就已年薪過百萬,那個誰大學畢業後月薪也才3000,因而得出讀書無用論。這些人存在的問題在於,高中沒畢業掙得少的人已經被他忽略了。

對於低學歷者,普通人往往只會關注他們當中成功的個例,而忽視了廣大學歷又沒成功的人;而那些接受高等教育卻落魄的個例,容易被新聞記者加以關注報道。正是因爲忽視了這些“沉默的數據”,所以纔會有“讀書無用論”這種言論的產生。

所以看待事情和觀點,我們要用全局的思維去思考和判斷,不能只盯着個例,人云亦云,更不要爲了自己的觀點去特意找個例,從而離真相越來越遠。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2

“老婆都是別人的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