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出生16個月的雙胞胎,由爸爸、媽媽抱著來就診,和他們同來的還有提著奶瓶、尿不濕等必用物品的舅舅。兩個孩子還不能坐穩,不會翻、爬、站、走。孩子眼神靈活、注視好,已能叫人,手的精細動作也很好。檢查後可以明確是下肢受累的痙攣型腦癱,主要高危因素是早產、低體重和雙胎。到這來是首次就診,還是看了網上「嬰兒腦癱傾向的姿勢反應自測」,覺得孩子有問題才來的。在和家長了解了整個過程後,知道造成孩子這麼晚才發現異常的主要因素是:

①家長認為早產孩子就是發育的晚,到了糾正月齡就會慢慢趕上,孩子大運動發育比同齡差,沒引起他們警惕可能是異常。我們之所以用糾正月齡是因為看顱腦核磁片、制定營養方案、新生兒頭幾個月安排運動干預計劃等,都要考慮孩子還沒發育成熟因素。但是孩子出生後接受的視、聽、觸、運動等信息比宮內大的多,如果孩子腦無明顯損傷,未發育部分應較快趕上。因此在制定干預計劃和目標時,不能老用糾正來降低標準,我們制定運動干預計劃時出生3個月前完全糾正,4-6個月按早產時間的一半糾正,7個月以後不予糾正。

②家長認為孩子僅僅是早產了,沒有其他高危因素,也就放鬆了警惕。孩子不足孕37周出生或出生體重小於 2500g,往往是胎兒、胎盤受到了有害因素的損傷或母體有疾病。雖然腦癱等疾病可有多個高危因素,但早產、出生低體重、雙胎均是獨立高危因素,也就是和對照相比,有其中之一,腦癱發生率就有統計學意義的增高。

JAMA雜誌報告,出生體重小於1500g發生腦癱比正常兒高60-75倍,智力發育遲緩高6-14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統計7萬5千腦癱兒中50%為早產、宮內發育遲緩因素引起。因此對早產或出生低體重或雙胎孩子也要注意觀察、早期干預。

③家長謂,出生後複診兩次,大夫說正常也就沒再複查。因為腦癱的異常往往隨著發育逐漸暴露,早期未發現異常不等於以後不出現異常,高危兒最好每月一次隨診到8-9個月。另外家長也應熟知嬰兒發育規律,按照三翻、六坐,晚2個月就是落後,應該及時就醫。高危兒家長也應知道腦癱早期的姿勢異常有哪些,這是早期發現異常的有效方法。

④家長認為,孩子很早就聽懂話,現在已能叫人,心靈手巧,腦子不會有問題。豈不知腦癱等異常主要是影響運動系統,早產、缺氧所致影響下肢最著,因此智力和精細運動好,不能放鬆對大運動發育狀況的觀察。由於胎兒腦發育的特點,早產兒負責支配肢體、特別是下肢運動的腦室周白質部分微循環發育尚不完善,容易發生腦室周白質供血不足的發育缺陷或損傷。如果早產又加上缺氧等其他高危因素,極易造成嚴重腦室周白質損傷,甚至白質軟化,尤其是32周前,腦室周3-10毫米腦白質為微循環供血的「分水嶺」區。因此32周前早產或合併其他高危因素,就更應警惕腦癱等異常的發生。

目前康復理念和方法不斷改進,腦癱出生後5-6個月前開始正確干預的,多數可康復到基本正常,我們一定要重視腦癱傾向的早期發現、有效阻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