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五花八門、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國農村喪葬文化再次成爲焦點,吹吹打打、唱大戲,甚至是脫衣舞都成了葬禮上的必備節目。而隨着河北農村葬禮上的脫衣舞事件曝光,在民政部的整頓下,脫衣舞消失了,但夾雜着泥土味的歌舞團又捲土重來,成爲當下農村葬禮上的主流與臺柱子。

  河北農村葬禮文化的時代變遷

  喪葬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既忌諱着,又重視着,尤其在農村地區,喪事比天大。其中,在河北冀南農村,過去家裏有人去世了,親屬就會在村裏管事人的主持下,請來鼓手吹吹打打,或者請來豫劇團來唱大戲。

  農村葬禮上吹的嗩吶

  後來,葬禮上的演出越加豐富,有的放電影,有的請來歌舞團,以此來昭告全村家裏有喪事了。同時,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也要放鞭炮和煙花。可以說,是整個村子裏最熱鬧的事情。再後來,從2010年以後,河北各地的農村地區興起了低俗的脫衣舞,在管事人操持下,專門表演脫衣舞的歌舞團生意異常火爆。

  河北邯鄲農村葬禮上的低俗舞蹈

  在表演的過程中,上半場勁歌勁舞,類似東北二人轉一樣,各種絕活,各種唱跳。出於對死者的“尊敬”,演出的大屏幕上放着死者的遺像,告訴別人,這場豪華演出是人家親屬花錢請的,顯得主家有面子。而在演出的下半場,脫衣舞女郎直接開始脫衣,臺下的觀衆緊盯不放,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

  河北農村葬禮上的脫衣舞事件被曝光

  2015年,河北邯鄲市成安縣農村葬禮上的脫衣舞事件被媒體曝光後,民政部在全國重點整頓農村文化市場,脫衣舞的現象也銷聲匿跡。現在,取而代之的又是一些傳統的歌舞團,那些夾雜着泥土味的歌手與舞者,在靈棚前載歌載舞,能帶動全村人的氣氛。

  圖爲農村葬禮上的“土味”歌舞團

  其實,在整場的表演中,辦喪事的主家,根本沒心情去欣賞。除了傷心外,就是不停的往外拿錢,招待親朋好友的酒錢、煙錢、演出錢。

  農村葬禮上的歌舞表演

  總得來說,在持續數天的葬禮中,一是鋪張浪費,二是程序多、環節繁、花樣雜。三是攀比風在“興”起。對死者,不僅要進行日常的祭奠,還要進行所謂 “跪拜”、“送飯”、“演藝”等其他“孝敬”禮儀“項目”、“活動”,整個喪事期間要舉行好幾次,折騰得喪者家屬疲倦不堪。

  農村葬禮上的歌手

  之所以這樣的葬禮在農村地區有市場,而且根深蒂固。歸根結底還是農村人傳統的“隨大流”思想。“別人都這樣,我們也這樣,我們不去出那個風頭。”河北邯鄲魏縣院堡鄉的一位老者李先生表示,村裏都興辦喪事看風水請樂隊,你不辦就會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

  圖爲農村葬禮上的踩高蹺表演

  “這年頭誰家沒個災沒個難的,沒有誰能順順利利過一輩子的。”李先生說,農村葬禮有很多講究,關係到整個家族後半生的幸福。當地有種說法,葬禮上出了差錯,活着的家屬要跟着遭殃和遭報應。“所以,假如沒隨大流,沒跟別人一樣辦葬禮。一旦家裏人有人得了大病,或者遇到事故。村裏人就會在背後戳你脊樑骨,看你們家的笑話。”

  農村葬禮上的歌唱表演

  更重要的是,葬禮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出了一個人在村裏的威望,葬禮上來幫忙的人多,就顯得有面子,前來幫忙的人也藉此機會大喫大喝,有煙抽有酒喝。他們當然希望主家大操大辦,此時不辦更待何時呢。

  農村葬禮上的薩克斯表演

  但是,甭管農村葬禮文化如何變遷,人們對死者的追憶與尊敬永遠不變。生前未盡孝道,死後大操大辦花錢彌補,這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是積在民間的社會毒瘤。

  圖爲農村葬禮上的送葬隊伍

  清明節到了,祭奠和追思先人應該更加樸實和環保,珍惜眼前人、勿忘先人才是當務之急。

  河北邯鄲農村地區的送葬隊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