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葯會出現耐葯,這是其最大的弊端,很多癌症病人在靶向治療過程中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否耐葯,耐葯了該怎麼處理。

吳一龍教授曾對靶向葯耐葯問題一針見血地提出了三個非常有價值的發問:

1.患者如發作癌胚抗原(CEA)指標升高,能否應停用換藥?

2.患者如發作無癥狀的病灶增大是否應該換藥?

3.患者如有癥狀或多器官呈現病情進展時,能否應該換藥?

那麼怎樣知道靶向葯是否耐葯了呢?有哪些判別依據呢?抗癌圈特約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專家對比作出了解答。

靶向葯的耐葯總結起來有三種形式,分別為遲緩耐葯、局部耐葯、完全耐葯。對於不同的耐葯情況,處理方式各有不同。

1.緩慢耐葯

假如在服用靶向葯的進程中,發現腫瘤沒有減小,腫瘤標誌物有升高,那麼這時則可能已經出現緩慢耐葯。僅是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是停用靶向葯的標準。不贊成有一些病友在CEA上升後,影像學沒有證明耐葯,就急於停靶向葯換其它醫治方案。

但是,也有特殊的。

比方某病人在服靶向葯,一年半後呈現CEA上升。此時病人再服靶向葯一個月,並跟蹤CEA+胸部CT,後果胸部CT沒有多少變化,CEA直線上升,有耐葯跡象。

由於這個病人沒有化療過,所以他的醫生才建議停用靶向葯而選擇化療,經過四次規範化療後,CEA下降了一大半,胸部CT影像正常。後來持續服靶向葯,還是十分不錯。雖然後來CEA上升了一些,但是可以承受的範圍,關鍵是患者狀態好+影像學正常。

因而,關於緩慢耐葯,建議定期複查,多察看。具體應對方案,請一定聽從主治醫生的建議。

2.部分耐葯

服用靶向藥物時腫瘤控制的很棒,腫瘤有見減少,但是發現有其他部位的轉移,如罕見的腦轉移、骨轉移,那麼這種狀況就是呈現了局部耐葯了。

這時靶向葯可以持續服用,針對轉移部位則採取針對性解決,如採取腦部放療、打唑來膦酸等。

假如患者一開端服用靶向葯,但是呈現了遠處轉移,尤其是肝、骨、腦轉移,可以經過增強劑量到達控制效果。

但是,還要配合其他抗耐葯措施。重要器官轉移,尤其是肝轉移,化療要慎重,由於化療自身就傷肝,這種狀況化療對肝毒性更強,對患者損傷就會大。

假如腦轉移,可以服替莫唑胺,假如腦水腫重,配合脫水處置外,最好進行全腦放療。

假如僅是原發灶、肺內轉移灶,而且增大尺度十分小,也是屬於部分耐葯。

假如患者有過化療病史,而且效果不好,這種狀況一定要慎重完全停用靶向葯。

即便,有化療無效病史,也要留意患者用過什麼樣方案,假如化療葯都用差不多了,一線二線化療方案都用過了,這時也要慎重完全停用靶向葯。

3.全面耐葯

這時病人在複查時會直觀的發現腫瘤會有增長,標誌物有升高,甚至有其他部位的轉移,體感上也有很大的變化,比方疼痛、咳嗽、頭暈等。

這時不必再猶豫,立即改換其他治療方案,否則只會延誤治療時機。

4.耐葯後該怎麼做是對患者最好的呢?

假如服用靶向藥物呈現了耐葯,普通有四種方案:重新進行化療、重新做病理檢測、重新基因檢測、直接換新靶向葯。

在這四種途徑中,最建議重新做基因檢測。

靶向治療是針對突變基因的精準治療,假如沒有進行基因檢測,就隨意換醫治方案,極有可能無效,以致於耽擱醫治時間。

重新做病理這個能夠有些人不了解,其實靶向葯耐葯機制中,其中有一項就是病理類型的變化。

希望有更多的新葯,有更好的治療方案出來,癌症太殘酷。

學習癌症知識,與10萬病友交流,免費檢測營養風險狀況,可以使用抗癌圈app。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