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西天大扛

◎來源 | X博士(doctorx666) 已獲授權

對不起,追熱點追晚了。


《都挺好》播完都一個月了,但是吸引我們的不是女性獨立,重男輕女這種話題,而是片中的一位配角——蘇明哲這個人。


在《都挺好》片中,有一點很不寫實,就是蘇明哲的收入。片中蘇明哲CS專業,年收入剛開始只有9萬美金,後來換工作達到12萬美金,全家甚至到了要省着花才能保證小女兒生活質量的局面。這種情況基本是不現實的,按照蘇明哲的情況,在硅谷年薪16萬—20多萬美元纔是正常的,絕對實打實的中產階級收入水平,生活富裕,沒那麼苦逼。



但是在美國生活的蘇明哲,真的像是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峯嗎”?子非蘇,焉知蘇之苦?在硅谷打工的日子,只有本人冷暖自知。


蘇明哲們暖的是收入,冷的是社會身份和存在感。高考英雄、一代移民、技術碼農,這些標籤深深鐫刻在他的身上,帶着一種深深的尷尬。


總結起來他的尷尬就是:收入不菲卻階級地位不高、既不屬於美國也不完全屬於中國。


1高考英雄和光環消失


蘇明哲是典型的中國好學生,高考英雄,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劇中的蘇明哲,很真實的展現了中國留美學霸的一個縮影:他們往往來自平凡的工薪家庭,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只有兩個:聽話、學習好,他們也照做了。靠着在學業上的刻苦用功,最終拿到了本科清華、碩士斯坦福,在美國畢業後,還在硅谷成功的找到了工作。


△ 年少時拼命苦讀的蘇明哲


這種好學生的履歷,在我們身邊其實並不少見,在中國也極爲受長輩喜歡,是好孩子的頂峯了。他們的榮譽,口口相傳在中老年婦女和中學老師的嘴中,屬於傳說中的大神。


捫心自問,你從小肯定聽過這種話:老X家的小X,可厲害了,考上了北大,現在正在北美喫香喝辣,兒啊,你要爭氣啊!!!



但是到了國外,蘇明哲們的光環就開始消減了。


在國內,學習好就是一種性感。而學習好,意味着上有老師的嘉獎,身邊有同學們的仰慕和掌聲,妥妥的校園“天皇巨星”。這種觀點在衆多滿足女性幻想的瑪麗蘇小說中就能看出:除了出身,相貌這些不可控因素之外,被女讀者們迷戀的男主角往往都有一個學霸人設。



而美國並不一樣,光憑學習好建立不了自信,靠學習好把妹是天方夜譚。


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國老妹兒們看重的是別的特質:陽剛,自信,強壯等等,這種人被稱之爲Jock。低調內斂的蘇明哲們,反而成了外人眼眼裏沒個性,不sexy,被稱之爲Nerd 。


美國民間有人尖酸諷刺過:亞裔Nerd是聰明、得體、處於劣勢的人,注意到他們女孩是善良的。no dating asian policy(別跟亞裔約會)也是很多白人女孩不說出口的潛規則。


在美國流行文化中,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和亞洲Nerd約會是一種很怪異的場面,要不女主角也是怪咖,要不女主角很孤獨。


△ 電影《冰血暴》中,女警官和當年暗戀她的亞裔男約會,結果卻發現亞裔男早就失業了,三十大幾歲還和爹媽住一起,loser中的loser


這種文化差異,不僅僅在民間流傳,官方甚至也打標籤。比如,一項報告發現,哈佛大學在申請人的“個性”評估上,一直對亞裔申請人打出低於其他族裔申請人的評分。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敢、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只會讀書”、“不善交際”的亞裔學霸難以獲得哈佛的青睞。


△ 美國流行文化中對於亞裔nerd的嘲笑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著名社會學教授李察斯(Sam Richards)引用研究結果指:


“若亞裔男子在所有約會應用程式上,要與白人男子具同等競爭力,他必須每年多賺24.7萬美元 $ $ $。”


研究還指出,亞州男性要多賺22萬美子 $ $ $,才能與非裔美國人匹敵。


蘇明哲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找個中國同學結婚,所以蘇明哲找了同學吳非,還算美滿。但在現實中,即使是想追同樣來自中國的女孩,身旁還有美國大壯們跟自己競爭。


△ by JOHN F. MALTA


2竹子天花板


但是有人說了,你這個觀點偏頗。扎克伯格不也是少數族裔Nerd出身啊,學習倍好,人家就是美國人上人啊。


事實上,美國人並不是崇拜學習好,而是崇拜創業英雄。所謂美國夢,甭管是荒野大鏢客時代還是Facebook時代,一以貫之,都是崇拜白手起家,腳踏實地,建立起巨大事業的人。甭管你是印第安人毀滅者,還是鎮壓工人的強盜資本家,還是看似nerd、瘋子一般的硅谷極客大佬,只要你建立起商業帝國,你就是最牛逼的英雄。


△ 《社交網絡》


蘇明哲們不能成爲扎克伯格,是因爲他們極少能挑大樑創業,大多是公司的螺絲。在職業選擇中,蘇明哲這樣的高考英雄在北美的路徑是特別固定的:工程師、醫生、會計、大學老師。開飯館是那種法拉盛遊民乾的事,而進入高盛、黑石、摩根大通也不是蘇明哲們這個階層的事。


△ 鬧不明白其中奧義,

非要說我xxx同學在華爾街實習的,

請看看這本書


當不成創始人,那就好好當公司的中上層吧。


遺憾的是,步入職場的他們發現,在國外的職場生涯其實遠不如學業上那樣一帆風順。無論他們在公司怎勤懇工作,到了該晉升的年齡時卻總是得不到提拔。更尷尬的是,那些和自己同時進入職場的別的族裔同事們,個個都已成了自己的上級。這種只有華人(有時也包括日本和韓國移民)纔會遭遇的晉升屏障,被當地人戲稱爲“竹子天花板”。


△ 頗有家鄉味道的竹子天花板,擋住了自己的晉升通道 


首先是交流的劣勢。蘇明哲們從小通過手抄單詞和完形填空的方式學習英語,大學時猛背託福雅思,也許能在考試上一路順暢,但很可能最終學會的只是“應試英語”。


△ 能保你高分,卻不能保你談笑風生


從業務層面來看,這種短板並不明顯。由於對於業務的細心鑽研,蘇明哲們在碼字和寫代碼時並不會遇到太多障礙。但是到了日常交流層面,他們往往說得磕磕絆絆,有時甚至乾脆不說。即使英語口語表達不錯,因爲從小被教育要“老實、聽話”,他們往往也不願意主動和人交流。


當然,沒有參與交流的蘇明哲們背地裏也沒有閒着。既然本來就不擅長與人溝通,索性乾脆放棄這一環節,一如他們當年高中時選擇理科班時那樣的決絕:“兩眼不看文科狗,一心只讀理綜書。”也許在他們看來,會議上再怎麼聊也聊不出花來,不如把自己的業務水平發揮到最高,憑本事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但正是因爲這樣的認知,忽略了對自己的團隊意識和領導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自己的目光短淺,鑄成了一種“能辦事,不能頂事”的性格,而這種性格,是很難成爲領導的。而美國社會是特別重視人的威望感和攻擊性的。


△ 奧巴馬和川普就是典型的美式領導,情緒調動能力極強


△ 緊鎖眉頭的蘇明哲


在以美國爲首的白人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對中國學霸移民的刻板印象:他們籠統的認爲,這些來自的中國的學霸們永遠分數至上,擠破頭都要進名校。在企業裏,他們服從權威,謙卑,勤奮,忍讓,永遠以和爲貴。



這種東方文明標準裏的優點,在西方可能就會被視爲軟弱可欺。潛臺詞就是說,華人只能做校園裏的精英,卻無法成爲社會中的強者。


所以,華人在硅谷人數衆多,卻罕見混到公司管理層的,更別說擔當CEO,進入董事會了。據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亞裔佔美國人口的5%,但亞裔官員僅佔0.3%,亞裔大學校長約佔2%。500強企業中有9位亞裔CEO,公司董事會成員中的亞裔不到1%。而且請注意這是亞裔的總體數據,具體到華人,數據只能更低。


與此同時,華人碼農一生之敵手——印度碼農的階級地位遠勝過華人。很多一線科技公司的高管位置,都被印度人接手了。


比如Adobe的CEO,山塔努·納拉延。



比如,微軟的CEO納德拉。



再比如Google的CEO劈柴哥(Pichai),巧的是劈柴哥和蘇明哲的出身很像,出身於印度普通市民家庭,憑着學習好上了斯坦福。但是,你很難想象蘇明哲能成爲Google的CEO。


△ 蘇明哲の校友劈柴哥在斯坦福宿舍


所以知乎用戶康叔把灣區的社會結構概括爲:


白人的資本家,領着一堆印度高管,管理着無數亞裔工程師。而這些亞裔工程師們,都是985背景,美國Top20本碩,在大陸是天之驕子。


爲什麼印度人的職場地位會高於蘇明哲們?當然有一定的英語優勢,最重要的是,印度人是抱團的,老大上去了會提拔小杆子,成爲一個利益共同體,而蘇明哲們兢兢業業,卻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原子,起不了帶頭作用,也沒人敢於承擔壓力,挑頭扛霸子。儘管他們會在週末聚會或者論壇上吐槽印度人懶惰、傻叉,但是用嘴是抵擋不了居之人後的。



說一千道一萬,這都是性格不夠強勢、社羣不夠凝聚造成的結果。因爲蘇明哲們從小是生長在士大夫文化背景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先天覺得學習好就會進入牛逼學府,而從牛逼學府畢業的人往往是未來的社會領袖,上層精英。


而沒太想過,社會地位是在人的對抗和鬥爭中獲得的。不去爭取,自然沒地位。



3蘇大強怎麼辦?


在辦公室之外,家庭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大部分80後、90後的美國華裔碼農都是大陸的獨生子女,這意味着,如果他們選擇在美國定居,就必須同時爲父母的將來做打算。 隨着碼農們的年齡越來越大,國內的父母會越來越多地表露出希望他們回國的意思。


△ 每年過年,西雅圖和洛杉磯的機場,都有那種蘇明哲們和父母們哭泣離別的場景


回首劇中的蘇明哲,他的行爲簡直是移民中的大孝子:動不動一個電話第二天從美國飛回蘇州,給老爹心靈按摩,再給二弟進行心靈輔導,可以編入美利堅二十四孝圖了。



但是電視劇就是電視劇,不是現實。大多數的一代移民在這個中西方的夾縫中,其實也很難熬。


被生活壓垮的碼農移民們,如果失了耐心和精力,很可能會對父母拋出所謂的“不欠恩情論”,並鼓勵父母在國內“獨立自強”。頂多每年回去看父母一次,買點國外保健品。


一個簡單的例子:知乎上問如何歐美留學、移民的帖子幾百個回覆。而人在歐美,怎麼給父母養老的帖子,只有寥寥十幾個的討論。原因很簡單,對於華人一代移民來說,要麼全家出去,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要麼就永遠隔着太平洋,就這兩條路。很多人默認後者。


△ 16個回答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也能觀察到類似案例,曾經倍感榮耀的高考英雄父母們,兒女最後落戶美國,再後來我們聽到他的晚年消息是落寞的:獨自一人生活,只有在兒媳婦坐月子的時候,千里迢迢跑到美國照顧半年,然後再回來。


你也不能單純指責兒女不孝,這就是這一類人的尷尬所在。


如果大孝子選擇了接蘇大強去美國生活。最現實的還有另一個事,蘇大強這一代的老人都有個虛構的美國夢:富裕、健康、一個個人倍和藹。他們如果做這個夢,會收到不少的衝擊。他想象不到,看似賺的很多的兒子,在美國沒啥政治地位,甚至可能保護不好自己。



說一個讓蘇大強們肝顫的案例吧。2016年紐約法拉盛發生一起慘案:68歲的謝進文,是遠近聞名大善人,退休就開始在老人中心做義工。在開車去養老院的路上,和一個黑人撞車了,他向黑人男子要保險公司信息,結果被對方活活打死,頭骨爆裂。


△ 受害者謝進文


慘案發生後,華人圈舉行了紀念儀式,情緒悲痛,強烈譴責。也沒有任何卵用:殺人的黑人,獲刑六個月及出獄後五年監外行爲看守,此事就這麼悄無聲息的過去了。


△ 罪犯克里蒙·安德森,法庭上瀟灑插兜,毫不緊張。


這麼駭人聽聞的案件,如果受害者是黑人,絕對不會了結的這麼簡單,要不黑人這幾十年的人權運動幹嘛呢?


之所以華人受害卻沒有人關注,就是爲華人羣體有着根深蒂固的不做出頭鳥的信條,自然也不會參與政治。


儘管華人在美國也抱團,但是抱的都不是啥狠團,華人社團無非就是中秋節春節大家一起喫喫喝喝,不會有屋頂上的韓國人那樣的凝聚力,建立血的同盟。在美國這樣一個多民族融合社會,你一個族羣沒有自己的政治領袖,沒有自己的利益代表,也就不會有人替你發聲。大自然厭惡真空,你自己不爭取,放棄了,自然有別的壓強會擠壓過來。



你敢於犧牲纔會讓人敬畏,讓人敬畏纔有尊嚴,這是蘇明哲這樣好學生們沒經歷過的人生體驗。


蘇明哲們真正急需的東西是勇氣,缺乏一種幹就完了的豪邁。


所以爲什麼蘇明哲們富裕而沒有地位,非常尷尬呢?


一言以蔽之:甭管你是哈佛畢業還是年薪40萬美子 $ $ $,任何不參與制度和文化構建的羣體都是非主流弱勢羣體。這就是不去爭奪的必然結果。


☞感謝關注海外掘金(微信ID:gold1849,若想閱讀更多好文章,歡迎在公衆號對話框回覆“搜索”!淘金不易,看完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