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jpg

照片引自:http://t.cn/ReYNaD

 有種愛情故事我們都必定會歷過-等待、甜蜜、嫌膩、衝突、漸行漸遠。有的人在中途下車,走向了婚姻,卻不代表最後他完美了愛情;多的是從頭搭到尾,最後彼此老死不相往來。後來的我們,似乎都從對方的人生中得到了彼此的影子及期待,但當時不顧一切放棄所有,最終縱使得到了所有想擁有的,可惜那些所有已不再包括彼此。

《後來的我們》改編自劉若英的短篇小說《過年,回家》,描述一對年輕男女從初出社會到多年後又重逢回憶的故事。以每年回家過年為經,以他們的愛情為緯,採不斷從過去和現代跳躍的剪接方式呈現,最後一路回憶到現在,因此我們從一開始便知道這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男主林見清是一名即將出社會的大學生,與女主方小曉在某次搭車上相會,只因為一張車票,勾起了他們長達數年的交情。女主沒有上大學,早比男主四年就在北京生活,她渴望愛情,卻也渴望有錢又有房的另一伴,在她每一次交往過卻又失敗收場的夜晚,都是由男主陪伴她度過低潮(讓我想到大仁哥…),之後又轉身奔向下一個對象。之後男主「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付出陪伴,終於讓女主肯回頭擁抱他的溫暖,成為戀人。通常故事到此便會落幕,然而故事一定得有悲劇纔算是故事,從頭到尾都是甜蜜的叫做童話,面對現實的生活,感情卻因時間開始質變,最初的那位「大仁哥」(看到見清一直把他想成大仁哥XD)變得更加浮誇、更加虛假,也更加的頹廢,女主百般痛苦下,最終離開了他。剩下的部分就不多贅述了,待後面的分析點到為止即可,畢竟再多的介紹無益於本篇所要解析的內容,那麼就留給觀眾自行欣賞吧!

本篇想以雙方價值觀的變化來分析這個故事中男女主角間的衝突原因,瞭解故事發生的原因便能加之以自身,審思自己。

         (1)小曉的價值觀轉變

與見清是同鄉,沒有讀大學便來北京謀生,從她和見清某次對話中可以知道,當時的夢想是想嫁給北京人過上好日子,因此善於交際的她,攀上了許多高社會地位的人,雖然條件務實了點,卻仍渴望著有彼此相愛的感受,她每次都真心付出感情,但總是不了了之。愛情和麵包她都想要,這樣較為自私想法,在那段追尋他人的過程中確實苦了見清,他像是工具人一樣,每當小曉受傷回來療傷一番後又再次出去尋找下一個男人。

分析至此,表面上我們可能會將小曉的個性定位為:個性大方、金錢價值觀強烈,有種城市女郎的感覺。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不敢認同(我也是),但如果同我在看影片的時候非常排斥小曉的話,可能會漏掉許多重要的線索,甚至對她之後說的話及做的事有些不解或是懷疑,比如:之後接受見清是不是因為都找不到有錢又愛她的男人,所以只好抓住一直待在身邊的見清?又如:為何見清問她妳:「有沒有愛過我。」,她卻說:「我從一開始便喜歡你?」再如:之後回顧當時她要離開見清時說:「如果當時你肯登上車子,我會跟著你一輩子。

這些問題其實是一連串的,但如果不將小曉渴望真正情感需求提高的話,實在無法解釋接下來的事情。該怎麼說呢?我認為小曉對愛情的價值觀一直是不變的,她確實懷有務實的想法而且表現明顯,但隱藏在背後的,是想找到如見清那樣會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要說務實與愛情哪個重要,其實是分不清的,但有先後的區分,可以發現小曉都會先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交往,並真心讓自己喜歡上對方,並希望對方也能有相應的回報,只是這樣的擇偶方式幾乎以失敗告終。因為她認知錯一件事,那就是除了見清,不會有人能為她做那麼多、對她那麼好。其實在每一次和他人交往時,除了對方很有錢外,似乎還找尋著甚麼影子,而越到後面幾乎就能確定那影子便是見清的。但見清卻早已從一開始的擇偶條件中去除,這種矛盾肯定在她心裡衝撞許久,要麵包、要愛情,似乎已不能兩全,因為她要的麵包,很多人都能給,但她要的愛情,卻只有見清能給予,於是她最終選擇了愛情,選擇了他,有了彼此生活的雖然困苦但是值得的。然而並不是所有事情皆能如此順利,在一起之後,她漸漸發現見清卻像變了個人一樣,他們的愛情似乎漸漸功利化,不再像從前一般擁有純粹的愛情及努力的衝勁,轉而是虛假的外表及頹廢的生活替代,是甚麼改變了這些呢?也許彼此永遠都不會懂得,因為彼此改變的原因便來自於雙方,然而彼此誰先影響誰是說不清的,總之最後小曉因為見清的改變而選擇了離開。可是她真正選擇放棄見清的關鍵處並不在此,因為她仍抱著見清如果登上車她便會一輩子跟著他,真正結束的關鍵處要到後面,一次的過年。為了不讓見清爸爸知道他們已經分手,因此仍連絡一起回到老家,在見清與他父親的對話中發現,見清已成了那種鄙視貧窮、氣勢寧人的有錢人,對小曉來說這應該是莫大的震驚吧?從前她愛的見清,從他身上可以找到那獨一無二的愛情,現今卻變成了那些只要有心便能隨便找得到的有錢人。事以至此,其實就能很明白他們倆已再無可能了。

(2)見清的價值觀轉變

與小曉同家鄉,母親在他出生時便跟著離世,父親開了間餐館供他上學花用。上了大學後,他因為喜歡玩遊戲,所以走上遊戲開發相關的科系(在大陸算是蠻火紅的,只是當時老一輩的人仍覺得沒前途)而來到北京。之後遇見了小曉,於是他的生活中便穿插著小曉與自己的夢想,雖說困苦但也挺充實的。在經過小曉多次的戀愛經歷,見清成了她失戀的避風港,雖說痛苦,卻也甘之如飴,對他來說雖然渴望卻從不奢求能與她能在一起,畢竟對他來說還有條金錢的河流必須跨過,因此他努力地想讓自己發達,以金錢地位為主的價值觀似乎因為小曉的關係漸漸被放大,當然不能說他本身沒有而全來自小曉的價值觀。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等到了小曉回頭選擇了他,當然過程中可能因為他罵小曉把自己家當旅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關係,才加速改變了彼此吧?總之對他來說,最幸福的時刻便是與她在一起的這段時光,但可能是因為這個等待許久的愛情終於找上了他,見清發現仍是要以金錢來牢牢綁住彼此,因此這一偏差,兩人的心就此走到了分道之處。過度的期望與壓力,使見清逐漸成了個敏感的人,他開始在意他人的眼光(其實這應該多少也和他想來北京,不想被看不起的個性有關吧?),於是過年時浮誇地買了許多高級禮品給參加同學會的所有人,並爭著要買單。喝的爛醉如泥回到老家,卻因為父親和他說不能還硬逞強做甚麼惹怒了他,並跟父親說自己不想被人看不起,就因為自己出生在這種家庭啊!當然回去見清和小曉也吵了一架。再來便是更多的情緒失控…最後頹廢過日子。這一段真是不忍再睹,於是見清逐漸失去了原本的熱情,對外事、對親人、對她,小曉,也是。於是小曉最終選擇了離開,這才讓他痛改前非,重新振作。

之後他真的以一部遊戲開始聲名大噪,成了有錢人,只可惜那個有錢人見清已徹底的失去本心,一切都已金錢來衡量,這才使得小曉糉中看清了他,實質上走向了真正的結局。我們可以知道,那時的他仍事執迷不悟的,甚至認為自己已經達到小曉她想要的樣子了,卻仍無法追回她。

記得最深刻的一段對話:

  見清:「我現在有錢,有房子了,妳可以在北京落一個戶口,實現妳想要的願望,妳想要的一切我都可以給妳,這不就是愛嗎?

  小曉氣著往前走。

  見清在後頭說:「妳是不是有人了啊?

  小曉罵他:「你這個人有病啊?」繼續走。

  見清跑到小曉面前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那個意思。妳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給妳最好的。

  小曉:「如果當初你覺得我不能和你一起過上苦的日子,那你現在怎麼就能認為我會想跟你過你想要的那種好日子?

  (省一段)

  見清:「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了妳想要的樣子了。

  小曉:「可是我現在已經不是我以前那個樣子了。

見清開頭所說的話,以及小曉最後說的話可以讓我們重新審思一下,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衝突?自己以為做到了對方想要的事情,卻不理解當下的她究竟要甚麼。其實仔細回想對方確實沒說過自己要達成甚麼,對方愛的,其實就是自己原本愛她的樣子,無須刻意改變。然而見清只是看到小曉從前總是攀上有錢人,而反向認為小曉最後選擇了他是希望自己能成為有錢人讓她依靠,這樣的界定從一開始便錯到了最後,才會讓彼此永遠錯過。(試想自己也曾有這樣的想法,藉此得以重新審思一番…)

  結語:

直到最後,見清另外成了家,才逐漸發現自己錯在哪,然而為時已晚,一切感情的回憶終結在小曉用英文說:「I miss you.(我錯過了你)」及最後的那個擁抱,音樂渲染,淚灑滿場,結束(被打,破壞氣氛)。

好啦!其實父子之間的親情戲也非常值得大家欣賞,只是整部電影似乎一面倒的著重在男女之間的情感。父子之間的對戲我認為也是非常精彩且感人的,世上最無私的情感,無不是父母對子女的百般叮嚀呵護,最難過的,當是子女長大後看不起父母從前所給的付出。片中最讓人深刻的一句話:

  見清爸爸:「甚麼叫破餐館啊?供著你喫、供著你喝、供著你讀書,怎麼就成了破餐館了。

父母來說,那就是他們拚盡全力才得以供養你向前邁進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這裡不但充滿著與你成長的回憶,也留下了自己這生中努力下來的成果,但最重要的你卻否定了一切,他們心裡的痛已不止是後悔自己這麼多年供養你成長的辛勞,也許是更深更深的對自己這一生的懊悔吧。同為子女的我們,能好好體會並感謝生養你的人嗎?(在此承認,自己也曾有過。)

最後想再評論一下這部戲。畫面感的鋪排我覺得很用心,特別將現在以黑白畫面呈現;將過去以彩色畫面呈現,一開始我以為因為大部分都在講回憶,如果都用黑白來呈現可能效果不好,所以刻意顛倒,殊不知這是為了配合故事內容:失去了對方世界便成了黑白。特具新意。但就劇本對話方面,有許多經典臺詞幾乎是由演員的對戲中出來,讓我不自覺的出戲,甚至有時笑了出來(抱歉我不是故意的),我想這些優美的句子應該是書寫體,用看的很美,但如果用講的就會顯得不切實際,甚至到了出戲的地步。以一句最經典的句子:「後來,我們甚麼都有了,卻沒有了彼此。」這句話原先是見清說的,沒想到小曉卻像是背誦經典名劇般將下句說完…

其實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就整體而論情感處理還是很到位的,足見導演演戲多年的功夫,也值得利用時間去細細玩味、揣摩。《後來的我們》,給每一個人上了一堂必修的愛情課程。

 

(本篇內容僅為個人想法,篇中引用劇中臺詞,如有冒犯會另行更替,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