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相關血小板減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臨牀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出現 CIT 後,後繼的治療可能會延遲或減低劑量,從而使患者的療效受到影響。一些嚴重的血小板減少患者,不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而且爲預防重要臟器出血,需要輸注血小板,還增加了治療的費用。

說到化療後血小板減少的處理,有些人會說,這有什麼呀,不就是打打升血小板針、嚴重的時候輸輸血小板嗎?實際上,問題似乎並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你能肯定這個患者的血小板減少就是化療導致的嗎?

換言之,你知道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腫瘤患者的血小板減少?

即便患者確診了 CIT,都有哪些「升血小板針」可以應用?效果如何?

嚴重 CIT 患者如何掌握輸血小板的指徵?

我們試着來回答以上幾個問題。

CIT的診斷

CIT 簡單的說就是「化療後的血小板減少」。在診斷時,要考慮前期的化療方案和血小板減少發生的時間兩個因素。

從化療方案講,CIT 多發生在接受含鉑類製劑和吉西他濱方案化療的膀胱癌、卵巢癌和肺癌。

從血小板減少發生的時間來講,因爲血小板的正常壽命是 8 到 10 天,所以血小板一般是在化療後 7 天開始下降,化療後 14 天達到最低點。之後緩慢上升,在 28 天到 35 天恢復到基線水平。

伴隨着血小板系列的「抑制」,患者常常同時會有白細胞的減少。如果患者情況基本符合上述「規律」,診斷還是比較有把握的。如果存在任何的「疑點」,就要警惕患者是否存在 CIT 之外的其他情況,即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

CIT的鑑別診斷

1

EDTA 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症

EDTA 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症,是偶爾「愚弄」臨牀醫生的一種情況。我們抽取血常規的試管是採用 EDTA 抗凝的,但 EDTA 可以使某些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檢測數值明顯低於實際的血小板計數,即「EDTA 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而患者血小板實際上是正常的。

臨牀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第一感覺就是「患者好好的,沒有一點兒出血的表現,怎麼血小板就這麼低呢?」,這時將血液標本塗片,鏡下觀察會見到血小板的數量並不少,但有明顯的聚集現象,從而提示診斷。確定診斷的方法,是送檢枸櫞酸鈉抗凝的標本,如果更換抗凝劑後檢測血小板正常,就可以診斷 EDTA 相關假性血小板減少症了,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是完全正常的,不用幹預。

2

骨髓轉移癌

骨髓轉移癌是腫瘤血行播散的結果,以乳腺癌和肺癌等常見。腫瘤細胞浸潤骨髓造血的「沃土」,導致血細胞減少,除了血小板減少外,還常常伴隨有貧血。骨髓轉移癌的確診依靠骨髓塗片或活檢見到成團的癌細胞。

有時,在腫瘤患者的外周血塗片中見到了幼稚紅細胞或幼稚粒細胞,也要考慮骨髓轉移癌,其形成的原因,是腫瘤細胞骨髓浸潤以後,破壞了骨髓的屏障,使骨髓中未成熟的血細胞提前釋放到外周血,有人甚至說幼紅/幼粒細胞血癥是骨髓轉移癌的特徵。

骨髓轉移癌代表着腫瘤的廣泛播散,一般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以對症支持、必要的成分輸血治療爲主,就像地裏面長滿了雜草,促造血的細胞因子再怎麼「催」,作爲莊稼的血細胞也很難見到明顯的起色。而此時的化療,即便能夠進行,也要倍加小心,因爲骨髓的代償能力已經很差了,化療後的血細胞減少會更加嚴重。

3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腫瘤的廣泛播散和組織浸潤,會激活凝血系統,導致 DIC,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這在胃腺癌和胰腺癌中比較常見。DIC 會進一步消耗血小板,導致患者出現難以糾正的血小板減少。DIC 的特徵之一是凝血功能異常,所以,如果腫瘤患者在血小板減少的同時,出現了凝血的異常(尤其是 D-Dimer 和 FDP 升高,纖維蛋白原下降),就要警惕 DIC 了。

DIC 的診斷,要求有基礎疾病(腫瘤,尤其是分期晚的腫瘤)、出血表現(常常是穿刺部位的出血、瘀斑)和實驗室檢查的異常(具備血小板減少、PT 或 APTT 延長、D-Dimer 升高等指標中的三項)。DIC 實際上是腫瘤晚期併發症,原發疾病不能控制的話,對於 DIC 也常常無能爲力。DIC 的血小板減少是消耗過多導致的,骨髓中可以見到巨核細胞代償增生的表現,不論是輸注血小板還是應用促血小板生長因子,效果都不理想。

除了腫瘤的廣泛播散外,感染也可以引發 DIC,而腫瘤患者免疫缺陷、化療後合併感染是比較常見的,這進一步增加了腫瘤患者 DIC 診斷與處理的難度。

4

脾功能亢進

脾臟腫大,大量的血小板在脾臟瀦留、消耗,導致患者血小板的減少。腫瘤患者脾功能亢進多見於肝炎後肝硬化繼發肝癌的患者,診斷包括脾大、血小板減少和骨髓巨核細胞代償增生三條依據。治療上主要是脾切除或脾臟栓塞,內科治療再次顯示出無能爲力的遺憾。

5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ITP 在腫瘤患者中也是比較常見的。ITP 的特點是,除了血小板的減少以外,白細胞、血紅蛋白以及凝血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即便患者的血小板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出血表現也往往不明顯。ITP 的發病,是體內產生了針對血小板的自身抗體,導致了血小板在脾臟等部位的過多消耗。

補充的外源性血小板常常短期之內遭到破壞,所以你前一天輸血小板,第二天化驗顯示血小板仍舊「紋絲不動」。ITP 要根據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臨牀的需要來確定是否治療,主要的治療選擇包括皮質激素、靜脈丙種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長因子。

6

感染

感染不僅可以加速血小板的清除,使血小板的壽命縮短,還可以導致消耗性凝血病,使血小板過多的消耗,後者發展到一定程度即 DIC。感染相關血小板減少的處理,主要是積極有效的抗感染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療感染的藥物中,萬古黴素、利奈唑胺和更昔洛韋,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血小板減少,對此要「提高警惕」。

綜上,對於一位合併血小板減少的腫瘤患者,經過謹慎的鑑別診斷,除外了上述其他原因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最終診斷爲「化療誘導的血小板減少(CIT)」,那進一步的治療該如何選擇呢?點擊閱讀原文繼續學習。

本文首發:腫瘤時間

編輯:decie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plus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