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印度,而開花結果在中國。請申論。

前言:

首先筆者是贊同這樣的說法的,所謂沒有「結果」就是沒有繼續流傳和發揚光大為前提。而以下筆者用兩個問題來作應答,一、佛教雖然起源在印度,後來真的沒落了,沒有結果了嗎?這裡答案是肯定的。二、佛教傳來中國形成中國式的佛教後,它是如何開花結果的呢?

一、 佛教在印度的情況,是沒有結果了嗎?對。(歷史層面)

這裡必須用歷史的層面去論述,佛教確實在印度消滅了!當我們翻開佛教歷史就可以知道佛教在印度滅亡的事實,在十一世紀,波羅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時代,回教軍隊深入到印度將佛教的最後據點之東印一隅,一掃而光。當時的密教的大師星散而去,多避入西藏或尼泊爾一帶。甚至,碩果僅存的那爛陀寺,也只剩下七十餘人。不久王室改宗於回教,在西元十二世紀之末,佛教便在印度消聲絕跡了。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中結論印度佛教的滅亡有兩個原因,「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聖嚴法師的結論是佛教自身的衰敗和外來傷害兩方便而最終走入滅之路,而印順導師的《印度之佛教》 更為精要道出滅亡的原因 :「敵者之摧殘,不足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則佛教致命傷也。」 ,他的觀點認為外在的傷害不是佛教最大衰敗,而是佛教印合了印度教的吠陀文化,這是導致佛教最終滅亡的根本,「受反佛教精神之熏染,外若佛教,而實非法非律。『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雖以師子之雄猛,亦且無如之何!」印順導師以精闢結論指出獅子身上蟲是佛教與印度滅亡的重要因素。

而日本佛教學者平川彰則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佛教在印度的滅亡是佛教教義上的根本問題:「佛教一開始沒有「我」的說法,是佛教在印度滅亡的最大因素。同時,印度佛教是與輪迴思想結合的佛教,這一點就是印度佛教的特色。因為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都是印度佛教的移植,表面上雖然接受了輪迴思想,但是本質上並不是一個以輪迴思想為主的佛教」總上幾個觀點,無論是從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教而失去佛教教義的主軸;回教的侵入對佛教的破壞和重擊或佛教教義本身的「我」之思想,佛教終究在印度開花過,同時也在歷史的消磨中凋零了。

二、佛教在中國佛教如何開花結果呢?對。怎樣算開花結果?(傳承下來)

如何證明這幾個要點呢?這裡用兩點來說明:一、中國佛教的三藏經典最為豐富,保存了人類文化寶貴的財富。二、宗派鼎力,學說突出,自成一格。所以,依據這兩點我們可要從歷史的層面談起,自東漢開始西域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來華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之後,也就拉開了中國佛教翻譯史的序幕,就此括別了千年歷史長河,中國佛經翻譯史直到宋代才真正畫上句號,因為當時的印度佛教已經步入消亡的命運。經典的翻譯,是中國佛教歷史不衰的發展動力,因吸收了印度佛教思想文化,而展開了中西文化交和,促進了中國佛教開花結果的使命。

以下本文用三個階段來說明這段動人心弦的發展史詩:

(一)、西域僧人:湧入漢地弘揚佛法,翻譯佛典

這裡主要說的是西域僧人從東漢開始到唐代中葉陸續不斷地湧入漢地弘揚佛法和翻譯佛典,從草創時期到鼎盛時期歷時百年的翻譯努力,我們不得不提東漢至西晉西域僧人大月氏僧支讖、安息的安世高、月支人支婁迦讖,這個階段的譯經工作主要將佛教的基本教義介紹到中國來。同時對教義的宣傳、研究,都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打下了初步思想基礎。後來到東晉至南北朝可說是以鳩摩羅什為主,他對佛教經典翻譯的貢獻巨大,因應當時清談雅士之風韻,在天時地利的際遇下,翻譯了磅礡甚廣的中觀學典籍。另外還南朝宋、齊、梁、陳,也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真諦、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而戒律的典籍,也有曇柯迦羅、曇諦、康僧鎧等等,譯出了摩訶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和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羯磨》,這個功績為漢地佛教的戒律開始了扎根的旅程。

到了隋至唐中葉是佛經翻譯的全盛時期,以玄奘大師為主,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花了十多年時間將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其後還有義淨、不空等也翻譯了律藏或密宗的典籍。到了宋元以降就無大規模佛經翻譯事業了。這個部分說明了,一個文化和思想的扎根,必須有賴文字記錄的承載,翻譯除了將印度的思想、文化傳遞到漢地之外,它真正的功用是奠定了漢系佛教蓄勢待發的無比力量。

(二)、取經風氣

東漢至唐代,佛教的傳播從西域僧人由轉向了漢人,這是每個思想文化在遷移的進程中是一項最重的轉捩點,在翻譯經典的過程,仍有一件以此並趨發展的趨則是到印度取經,中國有一大批出家人去印度遊學,如著名的法顯、智猛、宋雲、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禮,攜回大批佛經。最早可說於西元260年有朱士行西行求法,到五世紀初有法顯到過印度,而且還著作了一本《佛國記》,以及七世紀玄奘到印度留學,回到大唐後還著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大唐西域記》,以及後來的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等書中,都可以清楚的說明去印度取經的歷史輪廓。經過他們的努力不少聲聞乘和大乘的經文被翻譯為漢文。漢傳佛教蓬勃發展,急速的融合了中國文化之中。

其實,佛教經典翻譯的過程是一項非常嚴峻考驗,因為在歷史的曾出現過「格義佛教」的問題,是涉及到文化思想融合的進程,因為佛教在傳播過程,為讓漢地的人民容易了解佛法,就直接借用了儒、道典籍中的詞語、概念和思想來比附和解釋佛教的教義,在佛教史上被稱為「格義」。當時有不少僧人用這種方法向門人、信徒講述佛法。例如東晉時有道安法師,南方有竺法汰、慧遠等人,也常用這種格義的方法講授佛經。而實際上他是會通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對佛教的中國化起了促進作用。從以上幾點來看,中國本土文化其實早就具備了接收佛文化思想的本質,在中印兩個高文明的相遇下,佛教逐漸的融進漢地而自成一家──佛家學說,到宋代佛道儒容合成了宋明理學。

(三)、創宗立派

其實佛教能夠扎根於漢地,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歷代帝王扶植佛教,如漢明帝、梁武帝、隋文帝、明太祖等等,主要原因是佛教實對統治階級有利。而在人和的條件下,佛教的護持者和經濟後盾基本上有了保障,來到隋唐時期,佛教也就更「夯」了!從上的西域僧人來漢地弘法而後多有翻譯經典的風尚,之後發展轉向是漢僧自己往西域取經,然後翻譯。進入隋唐,佛教又得到人民的愛戴,帝王的擁護,接續的發展就可推想而知,漢地佛教有了大量的漢譯佛典,從阿含、部派到中觀唯識,所以,思想學說紛紜,對當時的學法者而言出現了混淆的狀態,玄奘大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往西域尋找答案的頭緒。但是在分亂之中,卻構成了中國佛教的百花齊放──中國的八大宗派。八大宗派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過五六百年的發展,才在隋唐時期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後來南北朝時由於政治分裂,佛教形成南北學風,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中佛教最大特色的宗派,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如天台、華嚴。而且也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傳法世系──宗法制度。甚至融合與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思想和方法──禪宗。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四)、結論

以上從歷史、文化、思想和因緣際遇的層面去分析,印度佛教到中國生根發芽,然後開花結果的整個風貌,魏晉南北朝,正是民族大融合時期,許多西域僧人湧入漢地廣宣佛法,這是當時文化多元所造就的佛教有機緣,可讓佛教落地開花。接著是中國歷代帝王的擁護,如梁武帝的個人崇拜使佛教生根發芽。思想文化的躍進,則是起源於唐文化的世界化令佛教正式起了作大,包括三藏法師到西域取經的歷經千辛,目的都是奠定佛教重要的根基翻譯佛經,而這個要素就是構成佛教扎根中國,開花結果於中國的關鍵要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