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貧窮家庭走出的醫學大家

◆主播 | 朱玲 ◆撰稿 |孫樹俊 杜英傑

熱愛智慧型體育運動,擅長從棋盤出發佈局學科

橋牌是一種高雅、文明、競技性很強的智力型遊戲,2012年正式成爲夏季奧運會表演項目,姚尚龍教授正是一位資深橋牌愛好者。

談及熱愛的體育運動時,姚尚龍教授講到:“喜愛橋牌這可能與我的個性有關,強烈的體育運動不是我的強項。在高中、大學初期也曾涉獵打籃球、踢足球等體育活動,但後來發現自己並不太適合這種衝擊力強的體育運動,於是大學後期就轉向智慧型體育運動——橋牌”。

打橋牌是一種高智商活動,一手牌通過我們的溝通可以打出很好的結果,不在於你拿的牌怎麼樣,通過你的溝通、交流,能夠將一手壞牌打成很好的結果,所以打橋牌是一種樂趣性很強而且帶有很大挑戰的高智商體育活動。

當談及在橋牌戰場上取得的成績時,姚尚龍教授自豪地講到:“實事求是講,我當時的確在武漢打出了一些名氣,取得的最好成績應該是武漢市琴臺杯南北組第二名,當時聶衛平(職業棋手、教練)在東西組取得第一名”。

象棋作爲智慧型體育運動的一類,姚尚龍教授在象棋領域同樣頗有造詣、戰績輝煌。“下象棋也是我的強項啊,從小就愛下象棋,曾經拿過協和、同濟雙冠軍。同濟讀研究生時連續兩屆拿冠軍,畢業以後來協和工作,在職工象棋比賽中同樣拿了冠軍”,姚尚龍教授補充到。

當我們把某一項體育活動當做簡單地娛樂、放鬆自我的方式時,姚尚龍教授卻能夠從活動的本質出發、挖掘其深層啓發意義,由棋局邁向麻醉學科的佈局。

談及佈局棋盤與佈局麻醉學科間的關聯時,姚尚龍教授如是說:

“應該說打橋牌和做事業有一定的關聯性,做事業只要孜孜不倦的追求,一手壞牌也能打出好的結果,一手好牌也會喪失前程。像國內有些麻醉學科,長期以來地位很高,基礎就很好;相反有些學科起點並不是很好,但是在橋牌手(學科領袖)的操縱下能夠改變全局。西京醫院就是現實的例子,早些年西京醫院的麻醉科在國內影響力不太大,但在熊利澤院長的帶領下學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躍成國際領先學科,包括國內很多醫院都是這樣”。

在科室管理方面同樣與佈局棋盤的愛好有着密切關係,“實事求是講,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20年前在國內有影響力,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很多人都知道。爲什麼呢?這個學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一定的基礎,但怎麼樣佈局,怎麼樣把學科建設好,把每個人的才幹發揮起來,這是一個學科領袖、學科帶頭人要佈局(思考)的問題。可能有些人適合臨牀、有些人適合做研究,有些人擅長心肺保護、有些人擅長腦保護,所以你根據他不同的特點能夠各盡其長、各盡所能,把他最大的潛能發揮起來,這個學科就有希望了。實際上學科是個團隊建設,需要團隊建設的引領人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佈局”,姚尚龍教授講到。

情寄基層,成就中國醫療扶貧第一人

早在1996年,姚尚龍教授便致力於健康扶貧工作,在香港的健康快車上連續三個月做了1000多例的白內障扶貧手術,其中包括40多例小孩先天性白內障。當時健康快車的手術對象應該是老年人,但姚尚龍教授認爲,做老年人可能解決了視盲問題,但對他一生的影響遠不如對孩子影響大,於是在健康快車上,他冒着極大的風險開始做小孩白內障,身爲健康快車第二任車長的姚尚龍教授,單槍匹馬在健康快車上做小兒麻醉,成爲了健康快車上做小孩白內障的第一人,而健康快車上的這段志願者經歷一直被姚尚龍教授視作“扶貧萌芽”的開始。

今天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最關注的兩件民生大事應該是反腐和扶貧。

關於扶貧,姚尚龍教授講道:

“扶貧就是希望更多的羣衆能夠脫離貧困,所以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徹底消除貧困。在貧困人口中醫療致貧將近佔40%,況且醫療致貧有很多不可預測的、難以迴避的因素。在中國,不單單是農民,一場疾病幾乎可以摧殘一箇中產階級、甚至高產階級家庭”。

姚尚龍教授還列舉了傅彪肝移植和李詠抗癌的例子,整個醫療花費幾乎讓他們傾家蕩產。

“而且我們發現很多疾病是在基層,這些地方的麻醉現狀和醫學水平跟大醫院相比有很大的差別,而他們覆蓋的人羣卻是中國最基層的老百姓,沒錢治、基層醫院的能力有限,疾病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因此往往一場大病會對一個家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病致貧”,姚尚龍教授補充道。

所以怎樣通過把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把大醫院的專家、教授沉到基層去幫助基層老百姓解決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成爲了姚尚龍教授思考的一個問題,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姚尚龍教授便開始健康扶貧,支援基層醫院能力建設。

0 1

打造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爲了打造一個基層扶貧的模式,姚尚龍教授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所有的貧困縣,包括我們國內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縣級醫院,姚尚龍教授打趣道“很多人稱我爲‘空中飛人’,其實我在天上飛,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去基層”,而這一切的工作都致力於如何提高基層醫院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服務於基層不走的醫療隊!

“隨着行政職務的攀升和學術影響力的增大,我避開了麻醉專業的限制,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的層面發揮着扶貧效應”

姚尚龍教授講述了扶貧的部分細節;

“當時我利用協和醫院的平臺幫助武漢周邊地區的醫院逐步提升他們的能力,像大悟縣醫院、隨州市醫院,鶴峯縣醫院等等這些貧困醫院,使他們能夠基本滿足當地老百姓治病需求。同時,我們也開展了援疆援藏項目,比如新疆的博爾塔拉自治州,我去年就去了四次,幫助他們提升能力、培養人才”。

在講到援疆所取得的成績時,姚尚龍教授爲我們講述了“新疆姚尚龍”的事蹟。

“最近要感謝中華麻醉學會的委員們對我們扶貧工作的認可,把我的扶貧對象新疆博州的巴德木醫師評爲了今年優秀的五個基層麻醉醫生之一。要知道,他到我這之前連最基本的氣管插管都不會做,是在我們醫院進修學習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中央臺做節目時,稱我們是‘千里路上的師徒情’。巴德木現在也成長了起來,說他是新疆的姚尚龍,現在不但成爲了新疆地區的學術骨幹,能夠在當地完成醫療任務並且在新疆電視臺還作新技術、新業務推廣,而且他還申請到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的科研課題並在中國最好的雜誌之一《臨牀麻醉學雜誌》發表了他的學術論文”。

姚尚龍教授真正地幫助基層培養了一名優秀的麻醉大夫,打造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0 2

帶土移植助扶貧項目成活

“要讓當地人能做,不能我們走了,項目就沒了”,關於保證扶貧質量、保障扶貧項目成活,姚尚龍教授擲地有聲的說出了這句話。

臨滄屬於心血管疾病高發地區,但是當地沒有條件做心血管手術,病人到昆明做個心臟介入檢查可能就會造成這個家庭因病致貧兩到三年,所以怎麼樣來幫助這個地區令姚尚龍教授陷入了沉思。

“本着老百姓有需求,我們也有能力做事,所以從臨滄回來後我就跟醫院商量、包括和我們心臟外科商量,也藉助於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平臺,我們把當地的醫生請到我們醫院來進行培訓”

這是姚尚龍教授爲臨滄醫療扶貧設計的道路:

“他們有的做了半年、有的做了一年,回到當地以後,第一年,他們就做了一百零八例心臟手術。要知道能夠開到一百例以上的心臟手術,地市級醫院並不多,目前這個醫院的心臟外科已經在全國排在前五十名了,而臨滄醫療扶貧的模式可稱得上項目扶貧帶土移植成功的範例”。

此外,姚尚龍教授還贈送陝西延川縣醫院麻醉科一套可視化喉鏡以及B超儀,並安排延川縣醫院麻醉科醫務人員免費到武漢協和醫院進修培訓。姚尚龍教授走基層遍及西藏、新疆、雲南、陝西、四川、湖北、福建等省市,是非常接地氣的麻醉學大咖。

0 3

扶貧感動大獎實至名歸

姚尚龍教授在中國醫療扶貧道路上的付出逐漸得到了媒體的關注,成爲醫療扶貧媒體中報到最多的一位醫者。二零零五年,聯合國在中國召開消除貧困大會,姚尚龍教授實至名歸榮獲消除貧困感動大獎,並獲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而在這十名獲獎者中姚尚龍教授是唯一的一位醫務人員代表!時隔多年,姚尚龍教授回憶起當時的獲獎情況仍激動不已,“當時我站在距離習總書記最近的位置、二號位,應該足以看得出中央政府對扶貧、對醫療扶貧的認可和期待”。

大家只看到姚尚龍教授如拼命三郎般奔走在扶貧戰役的最前線,然而殊不知在這20多年的扶貧歷程中,姚尚龍教授自己也是一名病人,在這過程中連續生了三場大病

這三場病患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應該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面對這種情況,姚尚龍教授並沒有退出,即使在癌症的治療階段,仍然堅持到扶貧一線。曾記得最令人感動的一張照片是姚尚龍教授在化療期,頭髮全部都掉光了還堅持到新疆簽定醫療幫扶協議。

談到爲什麼執着於醫療扶貧時,姚尚龍教授給出的答案是:

“扶貧不僅是一個任務,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所以扶貧應該說對於每個懷有大醫情懷的人而言,如果我們都能沉下去幫助基層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生,培養一個趙教授、培養一個李教授、培養一個張教授,那麼我們的基層老百姓就有希望了”。

對於醫療扶貧姚尚龍教授還有一個願望:

“通過我們這種手把手的教、言傳身教,我希望有更多基層醫院的醫生能夠跟上大醫院的步伐,使我們更多的老百姓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服務,真正使老百姓在基層看得上,看得起病,更重要的是看得好病”。

而姚尚龍教授始終秉持的醫療扶貧理念不正是今天我們醫改的方向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18年8月17日獻禮醫師節,武漢協和醫院對姚尚龍教授進行了專題報道,交出了這樣的答卷:

●●●

23000公里

5300雙手

30000臺麻醉

20多個UE可視喉鏡系列產品使用國

從西藏到新疆

汶川大地震連續17臺麻醉手術

貧困地區出現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從醫四十載桃李滿天下……

師從名師而名師出,學以博學而博學衆

每一位醫者都有其初心,談及當初學醫的理由時,姚尚龍教授告訴我們他想救更多的人。

“當時我在讀中學的時候,我爸爸肺結核大出血在醫院裏搶救,因爲搶救是要輸血的啊,當時醫院離我家大概至少五公里,我跑到家裏癱了,趕緊喊‘趕快拿錢救自己的親人’。因爲那時候看病還是要交錢的,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這個家庭比較貧窮,而且也受到多種疾病困擾的環境下,養育了我對醫學的好奇心,最後我選擇了做醫生,我覺得做醫生能夠救更多的人”。

但是令姚尚龍教授沒想到的是自己會成爲一名麻醉醫生,因爲以姚尚龍教授的性格更適合當外科醫生。參加工作後的一件小事,令姚尚龍教授產生了要考出來讀研究生的念頭。

“我做麻醉的時候跟外科主任把一個病人送到病房,病人拉着外科主任的手術,‘哎呀~教授啊!你開刀一點都不痛’,這個講的我心痛,開刀不痛也是外科醫生的功勞”。

武漢當時的學術地位很不錯,僅次於北京上海,經過慎重考慮後報考了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劉俊傑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報考了同濟醫院麻醉科金士翱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談及人生中兩位導師的時候,姚尚龍教授流露出無限的感激之情,“協和、同濟兩個老師都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引路人”,並講述了自己對兩位導師的印象。

“劉俊傑教授是現代麻醉學第一版、第二版的主編,出生於書香門第,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劉教授是一個典型做學問的,一輩子著書立傳,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學者風格。教我怎麼開始做實驗,一步一步的帶着我們,包括仔細地爲我修改論文。金士翱教授是我的博導,德國留學歸來,對西方的文化接觸比較多,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金教授的學術地位很高、學術影響力也很大,擔任過中國麻醉學會的副組委”

對於金教授的印象,姚尚龍教授還特意強調,“金教授喜歡聽西方音樂,對音樂欣賞水平很高,他聽音樂的水平可以達到教授級別”。

姚尚龍教授博士畢業後便就職於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成爲了協和醫院麻醉科的第一個博士。歲月變遷,經過多年的潛心學術研究,當年的學術新秀早已變成了學術大家。截止到目前爲止,姚尚龍教授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將近一百人,碩士研究生加起來將近一百六十多人,而這衆多學生中不乏已有大批弟子成爲了當地的學科帶頭人,諸如山東齊魯大學附屬齊魯醫院麻醉科主任類維富、山東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孫濤主任,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蘇帆、山東齊魯大學附屬千佛山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月蘭、煙臺毓璜頂醫院李克忠,北醫三院醫務處副處長兼麻醉科副主任徐懋,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麻醉科主任王清秀、溫州醫學院金勝威、連慶泉,河南醫大三院姜麗華,天津醫科大學南開醫院餘劍波,廣州南方醫院李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麻醉科主任王壽勇,重慶市腫瘤醫院麻醉科主任劉宏亮,原新疆建設兵團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附院王勝,安醫附一院疼痛科王立奎,北京協和醫院龔亞紅等知名專家教授。其中尚遊教授已成爲麻醉界第一個青年長江學者。

時間最長的主任,發展最快的學科

如果說,沒有我國著名麻醉學家劉俊傑教授1955年的創科,就沒有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的話,那麼自1997年開始擔任麻醉科主任的姚尚龍教授,無疑把協和麻醉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了。

姚尚龍教授是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第一個博士,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取得麻醉學博士學位的醫師屈指可數。之後,姚尚龍教授有機會跳出麻醉科、作爲一個管理人員借調到省衛生廳,並在衛生行政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而這爲姚尚龍教授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最佳機會,逐漸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醫師成爲了湖北省當時聲名遠揚的“姚博士”。

談及這段經歷時,姚尚龍教授如是說:“正因爲這樣的平臺鍛鍊了我,使大家瞭解了我,我也利用我管理的空餘時間發表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工作,加上大家對我爲人的認可,所以在1997年回到科室直接被任命爲科室主任,沒有經歷過副主任的過度”。

麻醉科主任,姚尚龍教授一做就是22年,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屈指可數,而且是在一家醫院沒有離開。

在過去的20多年來,武漢協和醫院麻醉科在姚尚龍教授的帶領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姚尚龍教授總結如下:

◆第一個變化就是,2006年我們一舉拿到了教育部臨牀重點學科,成爲繼北京協和醫院後,麻醉界僅有的兩家教育部重點學科;

◆第二個變化就是,2012年我們以高分得到衛計委臨牀醫學中心建設項目支助;2018年申報國家臨牀醫學中心進入終審答辯。麻醉學科由最初的麻醉與危重病學教研室成功‘升級’爲麻醉與危重病醫學研究所,下轄麻醉科、ICU和疼痛病房三個科室,成爲國內第一個臨牀業務門類涵蓋範圍最全的麻醉學科。

◆此外,我們有二十多年的學術傳承,我們的團隊中博士生導師有七名,我們科室招收的碩博士研究生名列前茅……”

姚尚龍教授對麻醉學科未來的寄語

大家都認爲八九年的12號文件是麻醉學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式事件,對提升麻醉學科的地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在大部分醫院,麻醉學科真正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很多醫院把麻醉科介於醫技科室和臨牀科室之間,因此它的價值並沒有被體現出來,麻醉醫生仍然是幕後英雄,所以要想改善麻醉科的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中央七部委下發了21號文件,是我們麻醉學科發展的新契機,但是我認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

因爲我們面臨的困難、我們面臨的困境還很多,需要我們全國大家共同努力來改善現狀,只有麻醉科的地位提高了、價值得到了體現,我們麻醉學科的地位纔會得到提高。

人物簡介

姚尚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與危重病研究所所長,華中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湖北省第一層次優秀領軍人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原副院長、麻醉科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第三任會長。

199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92年被評爲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998年被評爲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麻醉機理、ARDS重症治療、疼痛治療、心肺腦復甦和體外循環損傷機理研究工作。先後主持7項國家自然基金(其中一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10餘項省級課題,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十餘項部省級獎。

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100餘篇被SCI收錄。主編和參編專著三十餘部,任《中華麻醉學雜誌》副主編、《臨牀麻醉學雜誌》副主編、《國際麻醉與復甦》副主編等。

此外,姚尚龍教授還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麻醉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麻醉學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麻醉質控中心副主任;國家衛健委分娩鎮痛專家組副組長;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麻醉重症學部主任委員;國際肝膽胰學會ERAS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麻醉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湖北省麻醉質控中心主任;世界疼痛醫師學會中國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麻醉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性學會心肺復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5年中央電視臺最美醫生,2015年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科技之星,2017年中國好醫師以及研究型學會醫學科學家,入選第三屆華人麻醉名人堂。

致謝名單

主播 | 朱玲

撰稿 | 孫樹俊 杜英傑

後期 | 朱玲

排版 | 肖卓

出品方 | 新青年麻醉論壇《麻辣小杜訪談錄》節目組

製片方 | 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製片人 | 杜英傑

主 編 | 周祥勇 李寶申 平社強 萬承光

拍攝製作團隊 | 緋比視覺影視傳媒

協助拍攝人員 | 夏海發 孫樹俊 韓昭 吳若嵐

《麻辣小杜訪談錄》

第一季主題爲醉動人生,通過深入訪談全國10名頂級麻醉專家,探索他們工作之外的運動愛好,瞭解他們的職業規劃、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及處理方式。通過大專家們的成長經歷,指引我們年輕麻醉醫生直面生活中的焦頭爛額,勇於接受臨牀工作中的性命相托,熱愛運功,健康工作,快樂生活!

好文!必須在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