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三十而立是一個古代成語,來源於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現代人普遍把「三十而立」這句話,認為是「成家立業」的意思。但原意卻並不是這樣。

孔子的「三十而立」,是孔子對自己三十歲時的人生狀態的一個自我評價。是說在兒童、少年階段的不斷學習和個人經歷基礎上而確立的,為人處世、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也就是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人生觀,不再迷茫和懷疑。為人處世,言談舉止,合於禮節,已經可以自立於世了。


三十而立來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做事要有禮,言談舉止得當。意思就是說自立的意思。

現代語境的解釋是說一個人到了30歲後,就要獨立地承擔起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不能過多的依賴家庭和社會。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靠自己的能力建功立業,當困難來臨時,要勇於擔當,敢於面對,善於解決。能夠認識人間冷暖,人情世故,做事有原則,有章法,有長遠打算等等。


此話來源於孔子的《論語》。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有所建樹,也就是事業上小有所成了。而不是無所事事,一事無成。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