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為某圳知名健身企業私教。公司在這邊做的時間長,口碑和品牌文化較好,所以目前經營還可以,客源也還行。但近兩年健身行業發展太快,很多傳統健身房一一倒閉。放眼看現階段國內健身房,基本上陷入拼價格、環境、設施等拉鋸戰。目前公司在傳統健身房領域雖然還是數一數二,但面對日新月異的健身市場,越來越多新的健身運營模式出現,包括越來越 的小團體課程、互聯網化管理、取消入場卡項……反觀自己公司,感到略焦慮!大家覺得未來幾年健身行業的發力點在哪兒?會有怎樣的運營模式呢?


隨著全民健身養生意識的加強,健身行業可謂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市民居住地周圍的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可惜好景不長,不少健身房陷入經營困境,他們迫切需要找到一條適合健身房發展的持續穩定、高效智能的經營化道路,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

一、健身房需要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及專業性的指導。

眾所周知,大部分健身房的收入來自會員卡銷售和私教,但是傳統健身房類型單一,易受影響,而且服務質量欠缺,很難產生連續消費。有部分經營者也已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健身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圍繞提高服務質量進行的專業化。「雖然處在上升期,但健身行業的專業性還有不少欠缺,比如專業的教練不足,課程體系單一,過分依賴私教等,這些都亟待改變。」

而簡康運動健身就是要從根本上摒棄這一模式,唯客戶體驗和品牌為重,樹立行業高度,塑造職業尊嚴感。滿足會員健身與休閑的需求,將場館打造成集健身與社交於一體的多元化平臺,會員自主消費,自願續費。

二、健身房需多元化的管理,以增加健身房用戶的粘性。

健身房的發展隊伍越來越大,但是發展情況卻和發展速度成反比,究其原因健身房缺乏專業的管理意識,在越來越注重數量的同時忽略管理,導致健身房發展每況愈下,會員越來越少,閑置產品越來越多。長此以往下去,健身房勢必走向滅亡。

簡康運動智能化健身會所,採用智能手環連接整個場館硬體,人臉識別即可進場、自動儲蓄充值;滿足會員健身與休閑的需求,增加了運動簡餐、書吧、水吧、運動裝備等更多服務設施,將場館打造成集健身與社交於一體的多元化平臺,讓會員享受到現代化管理和服務,根本上解決會員來健身房頻率少的問題,增加用戶和健身房的粘性。

縱觀健身行業的發展前景和市場,可能會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這些並不會阻止「朝陽產業」發展的腳步。以簡康運動健身房加盟品牌為新生代表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正逐步走向廣大消費者的身邊,這些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的智能產品會越來越迎合健身行業的需要,並帶動健身行業朝著專業、高效、智能化的方向一路前行,讓我們共同期待朝陽產業燦爛的明天。


有句俗話是「減肥是終身事業」,現在應該改為「健身是終身事業」,FIT是越來越多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行業背景的人追求的生活目標。而健身這個行業應該怎樣發展呢,健身房應該怎樣更加完善地經營,在盈利的同時為參與健身的男男女女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在鄭州體驗24H無人健身房之後,在這一個多月的私教課程後,在最近新零售規劃的思考後,腦袋裡蹦出了幾個點子:

1、 健身房的形態會朝著傳統健身房、健身工作室、無人健身房、私人健身服務、虛擬健身服務(主要指線上)幾個方向發展。

第一,傳統的健身房模式雖然在國內市場會留存很長一段時間(應該會一直存在),但會逐漸往三四五線城市遷移以及數量減少。因為大面積房租、私教費用、大課老師復用以及器械維護等成本都會逐漸增加,而健身房是受地域(除非開在人來人往的商圈)市場限制較明顯的一個行業,提升坪效非常困難;

第二,健身工作室是近幾年在一二線城市興起的健身模式。其最主要的還是通過知名健身達人帶動工作室運作,可以看到知乎上健身板塊的大V、keep上粉絲量上千萬的大V,都有自己的工作室,這也是流量變現的一種方式;

第三,無人健身房。國內不知道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健身房(因為我本身在2.5線城市),沒能完全體驗一線城市的健身市場。但就自己所知,目前很多都是打著旗號的「自助健身房」而已,要做到Amazon Go那樣的無人還需要各種硬體支持,而硬體投入是健身房不可小覷的一筆成本。而如果真的做到「無人」坪效也不會太高,因為交易僅限於售卡和店內零星消費,而維護成本並未降低;

第四,私人教練服務。O2O的健身產業模式,為用戶提供上門服務(哈哈哈哈)。目前聚焦的應該是高端用戶,但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對時間成本的關注度提升,相信這部分市場份額會有所增加;

第五,虛擬健身服務。如目前薄荷、keep以及很多QQ羣微信羣提供的服務,線上的老師或健身助力為用戶提供健身指導,但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計劃、課程和萬古不變的飲食控制(一句題外話,飲食在健身中真的非常重要,但試想打破現有的飲食規律幾個人做得到,關鍵是打破之後幾個人能堅持一輩子?)。虛擬健身服務非常好的一點是可以做成線上的平臺,通過線上的經營延展許多商業模式,如健身相關的電商、內容傳播、社交服務等等。

以上五類本人較有切身體會,應該還有其他漏掉的不做累述。就我這雙小眼睛看來,未來健身產業應該會往線上線下融合、輕設備輕場地重內容重服務的方向,再往遠看,當技術成熟到邊際成本降低時,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會在健身產業中體現。而健身房還會存在(只要人作為物理實體存在的方式不會改變,線下市場永遠都會有一席之地不論哪個行業),健身房應該是基於健身平臺而存在,教練不再是一個健身房的教練,而是多個會員(不同健身房)的教練,健身平臺為教練提供用戶、為用戶提供基於健身指導(健身知識)的關聯性服務。從另一個角度看健身產業應該也有知識經濟的成分。

2、 由於大部分(健身)用戶受經濟實力以及場地的限制,再有社交(如約跑、約擼鐵)、自我實現(畢竟健身房設備多、可以練到更多的部位)等精神需求,仍然會選擇在健身房訓練。那麼說說我腦海中勾勒的健身房吧。

第一,設備不再是冰冷的設備,而應有「頭腦有」內容的設備。理想應該是去健身房前反饋健身房擁擠度、設備佔有率以及健身時間推薦;進入健身房時發送當日的健身建議,包括訓練計劃、涉及設備、指導建議;訓練時,設備也需要通過數據運算結果提出反饋建議。這種互動與反饋應該長期持續。

? 例如通過掃描二維碼播放小視頻學習設備使用手冊比設備上幾個使用圖來得直觀明瞭。

? 比如用戶戴上VR眼鏡就能看到並學習某一臺設備「真人」演示的使用方法,以及獲得「真人」指導。

? 比如通過在設備上增加攝像頭,通過影像採集、三維掃描技術比對用戶器械練習時的動作規範度並加以提醒形成互動。

? 每個用戶在使用每臺設備的時候都要激活設備,同時設備也要激活該用戶的健身數據(基礎身體指標、動作數據記錄如最低重量級最高重量級、動作規範數據等等)並根據這些數據覈算本次健身的指導建議。

第二,健身房不再是單純地賣課授課而是與服務提供、內容提供相結合。

? 比如通過設備上二維碼傳達的宣傳視頻內容需要由平臺(健身房)有合作的教練為主角錄製,如果用戶需要宣傳視頻中老師現場指導可以通過二維碼約課,如果需要高顏值教練線上或者線下鼓勵,也可通過視頻內容中的信息找到。

? 各類大課(如瑜伽、舞蹈、搏擊等)需要由當地質量較高的舞蹈社團瑜伽達人等授課,有的課程不僅是課程、背後還有包含各種文化交流如爵士舞、瑜伽、武術,好的老師需要曝光、好的用戶需要激發上進心。

? 健身房還可以獨立出咖啡吧(面積只需要容納兩臺自助售貨機、咖啡機、一張小桌即可)為用戶提供自助的健康飲食服務(或者讓合作方式提供飲食服務,因為喫對於健身非常重要,如果能有人在健身房提供營養薩拉不少女孩子應該會為之所動)。

第三,全流程的健身互動。

? 目前為什麼線上平臺聚焦在線上、線下健身房聚焦在線下,歸根結底,數據沒有互通,我喫了什麼在線上查熱量並記錄、但我練了什麼沒有準確的數據體現並且停留在了線下。但未來則不同,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支撐,數據的傳輸不再困難,將能夠對用戶整個健身流程進行數據跟蹤、記錄、分析,

第四,健身之外,還能夠為用戶提供什麼。

? 社交。健身房提供平臺讓用戶之間互動、用戶與教練的互動、用戶與健身達人的互動。

? 分享。健身效果分享(練了哪些、練了什麼、堅持了多久、頻率如何都有設備記錄,並運算生成健身報告)、健身現場影像留存並提供download服務。

好像越寫越大越不靠譜了,如果真要做這個平臺需要多大的資源,而且現在的健身房都是各自為陣,這些構想需要多大程度的技術支撐也是問號,即便技術實現上沒有問題,會有願意以這樣開放的態度做嘗試的嗎,畢竟數據的共享和傳輸涉及太多複雜的問題?但既然市面上已經有那麼多新模式的探索,即便是我這樣一個業餘的不合格的健身愛好者一下子都冒出那麼多「詭異」的想法,未來總會有令人驚喜的創新。

以下算是這些idea的起因吧 :

從14年學會游泳,15年開始真正踏入健身房,16年開始關注keep然後又卸載,17年再一次長胖,胖到再一次踏入健身房。不管途中暫停(stop)還是懈怠(lazy),但始終沒有放棄(quit),我想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樣,不是因為他人在乎自己的體型,而是因為自己,因為精神自我希望一個物理的自我更加健康完美,取悅自己遠遠比取悅他人更加重要。

17年在重慶南坪、長沙、武漢、北京,感受了許多城市的健身房,也有買課,但並沒有堅持。這一次重拾健身,感覺自己認真起來,即時避免不了的出差,也去酒店健身房、公司旁24H健身房打卡,看看我在日記裏對請教練的見解就會知道。

我非常認同金老師的一點是他的一句話,不用刻意控制飲食!像我前面寫到的那樣,誰都知道7分靠喫,但當通過一段時間7分的喫掙回了健身的效果,以後就得保持這7分的習慣。所以,我寧願5分靠喫,5分靠練。實事也是在沒有減少食量,並且經常喫高熱量零食獎勵自己的情況下,每月朝著自己的目標一點點靠近,從2017年12月12日到2018年1月30日,體重從56.5kg降到52.5kg,體脂從31%降到**%(今天去測量)。健身呢,像彈吉他、閱讀、旅行一樣,應該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會是全部,所以重要的是在健身中找到快樂,快樂的健身。


我一直很討厭去健身房,但是我喜歡鍛煉。

可不可以去戶外呢,例如公園裡,這種的我舉手報名。


目前的健身房大量都是以銷售為導向的,這種模式不會太長久,當健身人羣成倍增長的時候,用戶羣體自身就會有很多反銷售的經驗,所以健身房的模式最終肯定要向用戶健身效果導向的,只有真的關注健身本身才可以持續發展。


我認為可以參展書店的發展模式。傳統的書店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一一倒閉,活下來的都在謀求轉型,其中方所,西西弗,言幾又算是轉型比較成功的。其傳統書籍銷售和其他零售相結合的模式被爭相模仿。

健身房的發展軌跡跟書店的模式有相似之處,所以以傳統健身房為載體,發展健身周邊產業與其融合,我認為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商業只有規律,規律創造價值!高手都是按規律佈局,企業按佈局來運營!針對健身房以後發展方向思路個人認為:內容至上,客需創新。線上下合,業左右融。品牌運營,開放加盟,重在模式,健康上市!祝您生意興隆。如有興趣,私下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