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同魯迅相知、與高爾基相交;茨威格爲他寫過傳記,他爲託爾斯泰、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寫過傳記。

羅曼·羅蘭在城樓俯視遠方

羅曼·羅蘭幾乎耗盡了十年心血,才完成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宣揚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品,爲他贏得了較高讚譽和廣泛影響。後來,因“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同克洛岱爾一樣長期默默無聞,最後卻都對思想界產生了巨大沖擊。早年曾受益於斯賓諾莎的哲學觀點,他認爲世界的創建並非因於自由意志,而恰恰是依據於實體的“自因說”。初涉文壇曾以莎士比亞戲劇爲學習範本;列夫·託爾斯泰是他文學上最重要的一位導師,人道主義思想爲他們搭建起了友誼的橋樑;詩人歌德則被他奉爲畢生的大師和伴侶。

羅曼·羅蘭在彈奏鋼琴

沒有誰可以取代託爾斯泰對他的重要影響,正如羅曼·羅蘭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這種影響在美學上十分強烈,在道德觀念上也相當強……託爾斯泰一生的全面範例對我的影響從未消失……”但託爾斯泰“平庸無奇”的哲學思想,卻讓他感到極爲失望和“反感”。由此可見羅曼·羅蘭對託爾斯泰的“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獨到見解的一種對真理的尊重。託爾斯泰在給他的一封信中寫道:“真正的藝術家決不像普通人那樣滿足於享樂。”在羅曼·羅蘭看來,唯有孤獨才能誕生“偉大”,唯有良知才能成就“偉大”——並以“偉大”名義,完成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託爾斯泰傳》等不朽名著。

羅曼·羅蘭在讀信

晚年的羅曼·羅蘭與高爾基等人積極參加反戰行動,在應邀訪問蘇聯之後完成了《莫斯科日記》,針對當時的政治現狀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絕對是失控的專制制度,人類正義最神聖的法則,最基本的自由已無任何保障。我的內心在發出痛苦的呼號,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說、要寫的慾望……”他清醒地認識到“行動、生產、創造”纔是生活的目的,魯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對其大加讚揚:“法國的文藝家……較遠,則如左拉爲德來孚斯打不平,法郎士當左拉改葬時候的講演;較近,則有羅曼·羅蘭的反對戰爭。”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簇擁在統治者周圍,如羅蘭·羅蘭這樣孤立而頑強舉起和平旗幟的少之又少。

羅曼·羅蘭與高爾基的合影

從一個唯心主義者到社會主義者的轉變,這恰恰與他的“利己主義”思想是相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主義思想卻早已深入骨髓,左拉和法郎士等進步知識分子也深深地影響了他。此時的他“不再是以一個單純的作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詩人,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家,他不只屬於他一個人。”他強烈呼籲“道德法則高於武力法則”的和平觀點,爲當時情緒低落的法國人民樹立了信念,並不斷通過自己的思想作品使人民激昂起來,正如小說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所說:“振作起來……即使你被判處了死刑,那也得站着去死!”可以說,羅曼·羅蘭爲拯救人類的“反戰思想”,對促進世界和平起着極爲重要的作用。

羅曼·羅蘭的肖像

好句摘錄(經典描寫)

1、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2、 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3、 一個內心充滿了陽光的人,一個生氣勃勃的人,爲什麼要到本身以外尋找陽光和生命呢?

4、 幕年禮讚人生,黃昏禮讚白晝。

5、 人是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向後看是沒有用的,只能看到你經過的地方,看到你住過的房屋升起了炊煙,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消失在煙霧繚繞的回憶中。

好句摘錄(人生感悟)

1、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爲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2、 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隻有你,你會減少痛苦,也會在絕望中燃起希望。

3、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在不幸的時候回憶起幸福的日子;對於柔軟的心靈來說,最不幸的莫過於體驗到一次幸福的滋味!

4、 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可能被弱化;在貧窮面前,尊嚴有可能被弱化。

5、 真正的光明不會永無黑暗的時刻,

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永無卑下的情操。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