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污和喧囂中和我們“相看兩不厭”了數千年的菜市場可能沒有意識到:它正在歷史性地走向事業的拐點。

因爲,菜市場的潛在價值已經被中國商界那羣擁有最聰明頭腦的大佬們盯上了!

比如說,在近日阿里巴巴召開的本地生活生鮮夥伴大會上,口碑餓了麼就扔出了一顆重量級的深水炸彈:建立全新的生鮮開放平臺,通過數字化、供應鏈、配送、流量、金融等五大方式服務平臺商戶共同成長。

換一個說法就是:菜市場不改變,我就改變菜市場!

首先,場景之變:把菜場搬到線上。

這個全新的生鮮開放平臺將會讓傳統菜市場告別數千年單兵作戰、看天賣菜的模式,今後,平臺協作賣菜將成爲主流賣菜方式。

事實上,以平臺優勢一網打盡廣大商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向是阿里的強項。如今,口碑餓了麼照方抓藥,在自己的平臺在把買菜業務拓展到全國100多個重點城市,並將迅速擴張至500多個城市,平臺買菜的規模化效應正在顯現。

其次,積痾之變:以大數據之名,直擊傳統菜市場無法解決的痛點。

傳統菜市場最大的痛點是因爲信息不對稱,進貨的商品找不準市場真實需求而導致商品積存或出現質量問題。而使用了口碑餓了麼提供的海量周邊用戶畫像數據後,商家就可以進行更精準的數字化營銷。

比如說,接入餓了麼之後,叮咚買菜過去一年在平臺單量增長20倍,月交易額超千萬元。

最後,效率之變:口碑餓了麼這是要在菜市場再造一個盒馬!

口碑餓了麼的生鮮開放平臺有一個強大的互聯網+農業追溯雲系統,方便線上用戶可以溯源新鮮蔬菜,並且整個下單到送達過程一小時完成,這基本上就是再造一個盒馬。

小編也用餓了麼送菜體驗了一下,餓了麼送菜到家居然只用了15分鐘,快得有些接受不了。

當然,口碑餓了麼的生鮮開放平臺的背後,倚靠的是阿里巴巴全平臺共振,並且調動了包括蜂鳥、淘寶、天貓、螞蟻金服等在內的多方資源,從配送、流量、數字化、金融、供應鏈五大角度全線服務生態合作伙伴。

現在我們基本可以斷言:不管願意不願意,數千年的傳統菜市場,已經到了即將改變的時候了!

在口碑餓了麼在生鮮領域大展拳腳的同時,本地生活服務商的大佬級人物美團也沒有閒下來。

3月底,在上海運營了兩個多月的美團買菜出其不意地揮師北上,殺入北京,並且在北京的兩個居民區進行了服務測試。

這既是美團“小象生鮮”的業務升級,更是美團在生鮮電商上的重新佈局。

2017年7月,美團推出“掌魚生鮮”,後來又改名爲 “小象生鮮”,隨後對其組織構架進行調整,形成到店、到家兩大事業羣,而美團買菜正是小象事業部推出的測試性業務。

美團買菜的模式不難理解:用戶通過手機APP下單後,由在社區設立的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暗店”提供配送等服務,就是一種前置倉+蔬菜的生鮮電商模式。

縱觀如今的生鮮市場,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和錢大媽打的都是新鮮牌,而美團買菜聚焦的三餐食材,從定位上看,美團買菜切入的是市場空白,嗅覺還是很敏感的。

更關鍵的是,美團做“買菜”業務其實也不是突破邊界,而是和原有業務有高度協同性,比如說在供應鏈和配送上,都可以用得上美團最拿手的快賣業務。

只是對美團而言,它的競爭對手太猛了。

比如說,美團買菜原先的戰場是上海,但是相同的模式在上海已經有一個更接近阿里的叮咚買菜存焉——成立才兩年多的叮咚買菜目前的估值已超過百億,作爲上海灘的土霸王,已經拿下上海大部分市場。

所以,美團買菜指師北上,一方面可能是爲了避叮咚買菜的鋒芒,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搶佔北京市場的先發優勢而主動出擊。

看來,美團和阿里在生鮮社交電商上的這一戰,已經不可避免了。

因爲纔剛剛起步,但是市場需求強烈,社區生鮮電商被很多人認爲是非常有潛力可以挖掘的市場,5萬億的社區生鮮電商市場很有可能是新零售的最後一塊蛋糕。

首先,社區生鮮電商目前市場並不像其他電商市場那樣達到了飽和,潛力巨大。

據統計,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滲透率僅3%,但是每週會產生4.28次線上蔬菜消費,也就是說,高頻需求+低滲透基礎的行業現狀,而如果有一個數字化轉型的開放平臺,社區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將會大幅提高。

其次,用戶羣體需求量在放大。

數據顯示,超過33%的生鮮線上用戶是生活忙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爲25-29歲,這是一羣可能不精通但有興趣自己做飯的羣體;同時,隨着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方式的普及,中老年羣體正逐漸突破硬件和能力的“壁壘”,線上買菜的需求正在放大。

所以,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每日優鮮等紛紛把寶押到這個地方。

特別是對美團而言,開拓生鮮社交電商更有意義。

一方面,阿里巴巴目前已經對美團的各方面業務形成包圍圈;另一方面,美團的核心外賣業務還在努力扭虧,如果能在生鮮電商上找到突破點,對於美團打破現有業務困境無疑是不錯的嘗試。

但是目前整個市場還處於找感覺、找模式、找賺錢方法的階段,水到底有多深也像這個穿着美團服裝送餓了麼外賣的小哥一樣深不可測。

比如說,目前“前置倉+蔬菜”盈利模式其實還是有待摸索和考證的,就拿目前做得最好的叮咚買菜來說,日單量多達15萬單,也並沒有實現盈利,主要就是因爲單倉日訂單量還有待提高。

但無論如何,阿里和美團又在生鮮電商方面開闢了另一個戰場,考慮到雙方之間這些年積下的恩怨情仇,到時又會在生鮮電商上續寫什麼樣的故事,還是很讓人期待的。

作者:電商君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