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場內股指期權,防範結構性存款擴張風險

根據央行最新數據,截至今年8月末,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一路狂飆突破了十萬億餘額大關,達到10.018萬億。其中,零售端結構性存款餘額4.196萬億,佔比41.89%;企業端結構性存款餘額5.822萬億,佔比58.11%。從組合及收益特徵看,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就是收益掛鉤於某一指數或指數組合、一籃子股票或者其他標的或組合的市場表現(如利率、匯率、商品等),並可由事前設定的公式計算的保本投資理財產品,即「存款+衍生品」組合的保本結構性產品。2016年以來,我國持續加強對金融行業槓桿的控制和監管,資管新規落地後,靠槓桿資金滾動、具有剛性兌付性質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逐漸成為歷史。然而,無論是零售還是企業,投資者對預期收益型產品的需求依然強烈,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儼然已經成為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接班者」。

根據證券業協會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最新報告(2018年7月),7月,場外期權業務新增的名義本金為381.78億元,其中,商業銀行交易佔比最高,為61.14%;本月新增期權合約標的中,A股股指類佔比高達69.98%。保本結構性產品實現保本並增值的普遍方式是運用期權工具,正是由於我國缺少場內股指期權工具,有強烈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產品才只能通過場外期權實現保本增值的目的。競價交易、統一清算結算的場內期權市場,憑藉其嚴密的風險管理制度、較低的交易成本,能夠降低有廣泛市場需求的保本結構性產品的管理和投資成本、改善市場秩序、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由於上證50指數有其對應的ETF期權,因而,上證50指數場外期權產品比滬深300、中證500的場外期權規模小、定價低。目前,以滬深300股指為基礎的各類衍生品交易活躍,尤其是場外期權需求較大,所以建議儘快上市滬深300股指場內期權。此外,隨著保本結構性產品及場外期權市場的發展,證券公司在股指期貨市場對衝風險的需求將越來越高。然而這與當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依然受到嚴格管控的現實形成強烈矛盾,市場流動性不足可能導致證券公司對沖場外期權風險的操作對市場流動性帶來衝擊,並提高對沖成本。因此,促進股指期權期貨等場內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將有益於控制場外期權市場盲目擴張的風險,降低結構性產品的投資和管理成本,普惠我國廣大零售和企業投資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