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諸位知友,我從三方物流的角度解讀了一下順豐的此次收購,分享給大家。也是我剛剛更新到專欄里的一篇文章。

我的觀點是:順豐收購DHL在華供應鏈業務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有一波競爭對手在路上!

2018年10月26日,物流界一聲驚雷,國內快遞巨頭——順豐,收購了全球合同物流巨頭——DPDHL(德國郵政敦豪集團)旗下的敦豪供應鏈(香港)有限公司和敦豪物流(北京)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總對價為55億元人民幣。後續,順豐控股將整合DPDHL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供應鏈業務。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知道三方物流的小夥伴們,在第一眼看到這則消息時,是什麼反應?可能多半的物流人也會像我,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當時的心情吧:「我CA,牛BI啊」(別說我們素質差,物流人只是把它當成語氣詞哦)!

1、一聲驚雷

早在2016年,我就跟同事們聊過快遞巨頭們是否會進入合同物流領域的話題,當時的結論是他們未必能看上這個領域,而且有那個心也沒那個膽。一方面,快遞領域的業務量他們都還干不完,不可能有心思吃著碗里,還看著別的鍋里的飯;另一方面,合同物流領域的模式跟快遞的不一樣,快遞公司拿2C的那一套打法在2B領域根本吃不開

現在想來,其實,不怪我們沒有先見之明,只是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

《三體》里有這樣一句話:「我消滅你,但與你無關」!

君不見,中外運久凌跟招商局物流正在研究如何從對方手裡搶客戶的時候,一紙紅文,兩家合併了;當順豐和四通一達拼的熱火的時候,零擔之王——德邦物流,突然改名德邦快遞了。

回到2017年,快遞巨頭的先後上市,使得企業的流動資金變得非常充裕,大量的資金被投放到了物流基礎設施、運輸網路、人才培養和信息系統建設上,軟體和硬體的升級使得快遞公司有了敢想敢幹的資本。

雖然,快遞的發貨量每年都還在保持一定的比例增長,但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快遞企業高速發展的需求。此時的他們,有點「吃不飽」了,怎麼辦?當然是殺入快遞物流以外的領域,比如合同物流。

再說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快消品領域的巨頭——寶潔公司,在其全國公路運輸業務招標中,採購了一家新的承運商——京東物流。

其實,除了寶潔,他們服務的客戶中還有聯合利華、雀巢、瑪氏等。很多人知道京東集團主要做網上商城和自營的快遞配送,都是2C端的業務,但少有人知道他們有一個京東快運板塊,而這個板塊做的事情,也是合同物流

為什麼合同物流成了眾多快遞公司跨界的首選?

2、成本優勢

先簡單普及下快遞公司的操作流程,假設我是賣家,從天津大寺鎮某個小區發一個快遞給你,你的收穫地址是鄭州市金水區某小區。那麼,快遞的流轉過程是這樣的,末端的快遞員先從我所在的小區取件,送至大寺鎮網點,然後由網點集貨送至天津的轉運中心,注意,此時轉運中心會按照不同的發貨方向進行分揀和裝車,我所寄出的那個快遞會被放置在去鄭州的幹線運輸車上,幹線車輛首先會到達鄭州市的轉運中心,然後由轉運中心按照不同的方向進行分揀和歸集,運輸至金水區的末端網點,網點的快遞員根據不同的送貨地址做最後一公里配送。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一下合同物流的運輸模式,從天津西青區某客戶的分銷中心倉庫發三車貨物去濟南某客戶處。三方物流公司的作業流程就是,安排車輛去西青某倉庫提貨,然後司機駕駛車輛直接把貨物幹線運輸至濟南某客戶處,當然,提貨和卸貨過程中還涉及到貨物的交接。另外,對於零擔貨物的運輸,暫時不做探討,畢竟合同物流業務中,尤其是大型客戶,其整車運輸的比例還是很大的。

好了,熟悉了兩者的流程,咱們就好對比了。你會發現,合同物流較快遞的運輸環節,簡直是少太多了。如果不考慮合同物流兩端的服務的操作難度,只是從運輸環節看,快遞公司想要切入合同物流,可以說易如反掌。

那麼,成本優勢怎麼來體現呢?

前面說過,快遞公司在基礎網點建設、車輛投入以及公路運輸網路的搭建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車輛、倉庫等)、財力,用於保證快遞的時效,轉運中心和末端網點幾乎是實現了全國主要城市的全覆蓋,大型的三方物流公司實力再牛,其分公司也沒有像快遞公司那樣布局。

合同物流業務中,兩端的物流服務,可以由轉運中心的人員去對接,作業量大的可以安排專職人員,作業量小的可以安排兼職,所以,人員實現了共享

另外,車輛安排上,快遞公司自身儲備或者簽約了大量的車隊,當合同物流的業務放到快遞的運輸網路上以後,整車的貨物可以直接安排專車,零擔的貨物可以考慮跟快遞包裹拼載,提升了車輛的滿載率。此外,當快遞的業務量或者合同物流的業務量出現波動的時候,兩者的車輛資源又能做到很好的互補,所以,車輛資源實現了共享

共享意味著,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成本自然會低一些。

3、品牌效應

品牌效應就比較好理解了,說白了,就是名氣大,聲譽好。在不上網找度娘的情況下,讓你說出三方物流領域裡的明星企業,你能說出來幾個?如果再讓你用一句話分別說一下他們的優勢,估計你得有點心慌,對吧?

合同物流領域的業務獲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靠關係,一類是靠實力。因為業務模式簡單,加上關係的深入,一部分實力派的企業也開始走下坡路,漸漸成了靠關係吃飯的主。

新零售和快遞的發展,促使企業主(貨主)對合同物流的服務過程有了更多的期待,比如,他們也想讓運輸的過程像郵寄快遞那樣可以隨時查詢。快遞公司里的頭部企業,圈內人幾乎都知道,比如:順豐、四通一達(圓通、中通、申通、百世匯通、韻達),還有電商企業旗下的,如菜鳥、京東物流、蘇寧物流等。

他們共同給消費者設了一個錨,這個錨就是——快。他們把時效不光放在了產品的名字上(如:蘇寧的準時達、圓通的承諾達、京東的京尊達),而且「刻」到了每一個人的腦袋裡落實到了行動上。

合同物流的甲方客戶,最看重的是哪三個指標呢?成本、時效、服務,當然,新零售又倒逼甲方關注體驗這個指標了。如果快遞企業切入到合同物流領域,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戶看中了你在時效上的保障和可視化的體驗。

如果把成本、時效和服務作為快遞公司的三個產品的話,那麼「時效」很有可能會先於其他兩個產品,形成爆款

京東快運業務稍微特殊一些,簡單地做個補充,因為它地玩法跟快遞公司不一樣。

第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甲方客戶的貨物都在京東商城上出售,所以,京東本身就跟貨主有合作的基礎在,良好聲譽自然會帶動一些商家,主動跟京東建立在合同物流領域上的合作;

第二個不同之處在於,京東在電商以及大倉的運營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可以在傳統物流業務上給甲方客戶賦能,植入更多的物流科技元素,幫助他們提升作業效率和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

第三個不同之處在於,京東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的大倉,大部分貨主的貨物,都需要通過貨主合作的三方物流公司,運輸至京東大倉,如果貨主不願意跟京東合作,京東大倉其實是有很多招數可以使的(自己體會),迫使三方物流公司繳槍投降,或者是更文明一點,跟貨主談貨物自提。

我覺得,順豐的此次收購,只是快遞公司介入合同物流的一個開始,不久的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快遞公司或者其他的,你還沒放在眼裡的競爭對手,以不同的方式殺入合同物流領域,跟三方物流公司分食市場的蛋糕

三方物流的小夥伴,我們該以什麼方式應對呢?

還記得英特爾公司的半導體產品的優勢不在時,英特爾元老級人物安迪 · 格魯夫,跟摩爾之間的那番對話嗎?

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被裁,董事會請來一位新老總,你覺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摩爾回答:「他會放棄半導體內存。」格魯夫想了一會說:「那就讓我們自己來做這件事吧。」

你有什麼啟發?

我覺得唯有面對現實,充分了解市場的需求,學習先進,順勢而為,創造價值,努力改變!筆者不才,因為在一線的實戰經驗不如各位豐富,不敢妄加建議(後面會有一篇文章,給大家分享那些優質三方物流企業的特質)。

另外,如果文中的一些話,讓您覺得不舒服,請見諒,沒有刻意貶低三方物流,抬高快遞物流的意思。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希望三方物流的同仁都好好的!

祝近安!

以上,供參考!如果覺得不錯,手機左下角的「贊同」,還有中間的「感謝」都可幫我戳一下哦!

PS:我每周會在《物流者說》專欄上更新至少1篇文章,每天會在知乎上回答至少2個物流或者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我的主頁逛逛,希望能幫到你!


對順豐來說,DHL合同物流幫順豐大大擴大了供應鏈業務範圍,以後談起順豐,就不僅是快遞了。王衛這一步也是走向國際的棋。

對DHL來說,借收購加速現金流運轉,應該是個很好的整合內務重振旗鼓的機會。收購後DHL現有管理層不變,同時多了一個業務平台,也是好事。

聽說洽談2年,結果可以說是雙方都滿意的Win-Win。


個人認為這次收購對順豐是一件好事,國內的快遞業務已經很成熟,需要尋找新的突破點。之前順豐也有其他業務部類似於合同物流的業務,比如順豐冷鏈,順豐醫藥,順豐零配件都發展沒有預期的好,現在直接把DSC收購了,吸收了專業的人才和相關業務,對於順豐直接殺入合同物流也算是最直接的方法,外加DHL的品牌,也對市場開發具有一定的優勢,再結合上順豐本身的資源,如果管理得到,會對合同物流產生一定的影響。

DSC這兩年一直在做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人員崗位一直再做調整,不穩定,業務發展也放緩。同時從很多合同物流的形態也在轉變,從整車或零擔運輸轉向零散小件快遞業務。 DSC本身是沒有車輛資源的,全靠代理運,現在有了順豐的全國網路,相信在服務質量和價格上也會有一定的優勢。

附帶兩張宣布收購DSC的晚宴照片。


DHL 供應鏈在中國區不是主營業務,DHL express,DHL Global Forwording,DHL Supply Chain。供應鏈是最小的一部分。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司管理方式,倉儲資源,有經驗的人才還有外企客戶資源都應該是順豐看中的。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收購意義不大,外企員工很難適應民營企業管理方式,能否把DHL的經驗拿來使用也不一定。最後實惠的就是拿到了硬體設施和客戶資源。估計不值這麼多錢。

那還有可能就是醞釀還有進一步合作空間,可能與順豐要進一步拓展國際業務有關。

這樣的嘗試未嘗不可,但是不要過於激進,小心步子大了扯了蛋。


只能說風水輪流轉

對3PL 不算了解 正巧05年做過個系統整合項目 內部叫panda 是FedEx收購大田 物流 和 快遞部分

13年後順豐來坐莊。。。


目前這塊業務是DHL不賺錢的,而在這幾個區域是順豐的強項,收購的目的看不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