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一句,《説文》古文「艁」這一形體是有明顯地域特徵的,「艁」只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魯、邾、滕等國。參張振謙《說文古文艁字考》

PS.頌簋並非科學發掘品,不適用於這一規律。

又史語所 《 金文資料庫 》 雲:「 經科學測試結果此器(頌簋)爲清代晚期鑄造」


樓上的回答真是想當然……

比較確定的「造」字在古文字中最初就是從彳從辵的,金文中有很多例子。從舟的「造」反而是後起的,有學者認為「舟」是加註的聲符,也有學者認為「舟」是義符,從舟之「艁」本義即為「造舟」,「造」的「製作」義由此而來。後一種說法較可信。如今的「造」字皆用從辵,是因為秦國統一全國後「書同文字」,我們如今使用的漢字體系都是從秦系文字一步步發展而來的。


《說文》造,就也。《廣雅》造,詣也。

艁,造皆為「造訪」之「造」,此本意也,從辵,從舟,水陸不同也。

至於製造之意,恐為假借。待考


想當然地答一波:

這是篆書向隸書轉化,也就是古文字向今文字演變時,隸書歸納合併篆書偏旁部首時造成的。

隸書簡化合併了篆書的許多偏旁部首,許多篆書上形近的部首合併成了一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