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暴涨99倍! 浙江药企怕原料断供:只能老百姓买单。(图/翻摄自新华社)

▲原料药苯酚暴涨99倍,药企苦喊吃不消。(示意图/翻摄自新华社,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日前公布,有81种药品因原料药价格上涨等因素,无法正常供应配送。其中,苯酚的涨幅近日刷新纪录,从每公斤人民币230元(约新台币1030元)涨到2万3000元(约新台币10.2万元),足足涨了99倍。有业内人士透露,药企怕被断供敢怒不敢言,飙涨后都只能由老百姓买单。

根据《浙江新闻》报导,浙江一间药企负责人胡坤(化名)表示,3年前采购员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说以后肌苷(Inosine)的供货都跟他联系,称他们变成「全国总经销」,所有供应都被掌握在一方的手中,完完全全垄断肌苷市场。肌苷被「总经销」后,立刻从原本每公斤人民币92至95元(约新台币元)飙涨到200元(约新台币411至425元),涨幅超过100%,到了2018年7月更是涨到每公斤人民币600元(约新台币2686元)。

从已涨价的几种原料药核算,胡坤厂里1年的原料成本至少增加人民币180万元(约新台币805.8万元),甚至情况还在变得更糟糕。他感叹,这是个信号,「原料药价还得涨!」

由于药品市场已和以前大相迳庭,胡坤手上的原料药垄断清单渐渐变多,其中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短短1个月就从每公斤人民币400元(约新台币1791元)涨到2万3300元(约新台币10.4万元),涨58倍。但是,药企却无法另寻供货渠道,因为大陆生产该药的企业有6家,实际上真正在生产的却只有2家,所以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垄断市场和操纵价格变得相当容易。有业内人士称,「原料涨幅过快,药企要么停产,要么涨价,最终都是老百姓买单。」

▲▼苯酚暴涨99倍! 浙江药企怕原料断供:只能老百姓买单。(图/翻摄自新华社)

▲不少药企怕被原料药经销商断供,只能咬牙生产最后让老百姓买单。

报导分析,用氯苯那敏直接命名的药品批文有421个,含有该成分的药品批文则超过2100个,可见「小品种、大用量」就是总经销商们挑选目标的2大准则,因为小品种意谓著原料药的生产企业不多且容易商谈,所以大用量的话获利空间就大。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在两会期间曾表示,不少原料药的价格较以前提高了2、30倍,像是尿酸从原本的每公斤人民币30至40元(约新台币134至179元),在近2年一度飙涨到900元(约新台币4029元),最终由政府部门介入才得以继续生产。

可见价格上涨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多数药企却闭口不谈。胡坤表示,「没法谈,(我们)不可能去讨价还价,怕他们不给货」,因为只要风声透露出去,「对方(总经销)一查就知道,知道了就断供,我们只能停产。」至于已经中标的政府采购大单,他无奈说,中标后弃单就会上政府黑名单,「亏10至20%,咬咬牙也就做了,可现在涨得实在是太多了!」

▲▼苯酚暴涨99倍! 浙江药企怕原料断供:只能老百姓买单。(图/翻摄自新华社)

▲原料药飙涨已不是秘密,药企却迟迟等不到改善的一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