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密室”一直是推理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题材之一,仅仅是因为它将谜题的趣味性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物理上的“逻辑悖论”来折磨人们的脑细胞。无论是费尽心思设计密室机关的作者,还是绞尽脑汁试图看破密室真相的读者,都对这种充满魅力的题材爱恨交织。

  总之,密室会让人上瘾。

  在众多密室上瘾者之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就是约翰·迪克森·卡尔。这个被称为“密室之王”的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毫不吝啬地设计出五十多种密室,成为欧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而提到卡尔,又有一部绕不开的作品——《三口棺材》。

  《三口棺材》是“菲尔博士系列”的代表作之一,荣登“世界十大密室”榜首的位置,书中的第十七章“密室讲义”更是对当时所有的密室诡计进行分门别类地概括总结,成为推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影响了后世诸多推理创作者。

  然而,即便抛开密室榜单和密室讲义的美誉,单讨论《三口棺材》的故事本身,它依然是一部实至名归的密室杰作。

  进入房间的访客在目击者的监视下凭空消失,室内只留下一具倒在血泊中的尸体。而在相邻的地点,一宗诡异的雪地无足迹杀人又悄然而至……

  本书的核心密室诡计我尤为喜欢。

  为了避免剧透,故不在这里讨论诡计的细节。我想表达的是,好的密室诡计就如同艺术品,必然是充满“美感”的。那么何为美感?

  我认为密室诡计的美感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简洁性”,通俗来说,就是这个诡计能够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而非麻绳鱼线各种机关齐上阵,那样的设计看似高深,实则复杂晦涩,花里胡哨,令人跌破眼镜。

  二是“日常性”,即诡计涉及的道具、原理或场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利用这样的常识作为盲点运用到诡计中,会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和意外感,诡计的趣味度必然是大大提升。

  三是“巧思性”,即诡计展现出来的惊人脑洞和创意。无论哪种类型的推理小说,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创新,就意味着打破常规思维,如何打破,则全凭一个创作者与众不同的脑回路和超人的胆魄。密室诡计的“巧思性”,也往往是通过上述“简洁性”和“日常性”的大胆创新来投射到故事中,这一点可以说是诡计创作的最大挑战。

  我认为,《三口棺材》中的核心密室诡计,正是做到了上述三点,才能够沿袭至今,即使放到今天也充满新意,仍然能被推理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比起密室诡计,卡尔其实更擅长在布局结构上做文章,配合一定的“XX(防剧透打码)因素”,来打造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呈现出一个个离奇的谜团。因此,这本《三口棺材》除了能看到卡尔最棒的诡计之外,也能领略到这位巨头讲故事的不菲功力,绝对物超所值(笔者没有收广告费)。

  简介:说起葛里莫教授的案子,无论用多少稀奇古怪的形容词都不为过,连菲尔博士那些钟爱不可能犯罪的朋友都绝不可能从他的案卷中找出更迷雾重重、更令人惊骇的案例了。两起在时间、空间上都相邻发生的案件,其匪夷所思的程度让菲尔博士屡屡受挫。雪地上的足迹,谜一般的遗言,恐怖的油画,变色的大衣……如幽灵般潜入密室行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空幻之人究竟是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