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週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週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爲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週的『思想界』,我們關注B站的“蔡徐坤打籃球”鬼畜視頻爭議及阿桑奇被捕事件。

1

蔡徐坤粉與B站UP主之爭

飯圈與不同圈層的交鋒爲何源源不絕?


近日,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中C位出道的選秀明星蔡徐坤和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的“矛盾”愈演愈烈。


近一個月以來,B站的一些up主(上傳發布視頻的人)陸續上傳了一系列“蔡徐坤打籃球”相關的鬼畜視頻,不少都有十萬到百萬級的播放量,並長期佔據B站首頁,其中一首網友改編的蔡徐坤神曲“雞你太美”更是一度佔領B站熱搜榜第二位。4月12日,蔡徐坤工作室通過微博公佈了針對B站的律師函,稱網站上的內容嚴重侵犯當事人的“名譽權”“肖像權”“表演權”等多項權利,要求B站立即下架相關視頻內容,否則將採取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方式追究其法律責任。蔡徐坤粉絲團官微也在當天宣佈退出B站,其在B站的賬號將永不更新。


蔡徐坤工作室發佈律師函不久,B站也發表了迴應,稱網站一直重視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表示相信法律自有公斷,並轉發了一篇人民網的《看輿論監督中“公衆人物”的名譽權問題》表明態度,文中寫道:“公衆人物爲了社會公衆的利益,應該忍受輕微的名譽損害。”與此同時,蔡徐坤粉絲團退出B站一週內,B站UP主還在繼續上傳相關視頻。


蔡徐坤粉絲與圈層社區用戶的衝突並非突然發生,這次的戰火最早是今年年初在男性用戶爲主的虎撲平臺引燃的。


蔡徐坤成爲首位“NBA新春賀歲形象大使”


當時,NBA將蔡徐坤選爲中國首位新春賀歲形象大使,這則消息激怒了混跡虎撲的男性用戶。刺蝟公社1月22日發表的《NBA選擇蔡徐坤做新春賀歲形象大使,虎撲直男很生氣,盤他!一文中簡要介紹了虎撲用戶和蔡徐坤粉絲團之間的對壘。在虎撲這樣一個體育論壇,“蔡徐坤成爲首位NBA新春賀歲形象大使,什麼水平?”這個問題下面,共有回帖2961條,轉發1119條,最少的是點贊,只有191個。其中投票最能直觀體現虎撲用戶的態度,有近80%的投票者(超過30000票)選擇了“我覺得很垃圾”。


球迷覺得不行,粉絲覺得可以,雙方僵持不下,各有自己的“政治正確”,並在各自的輿論場的氛圍中陷入一種奇怪的狂熱。這波衝突很快擴展到微博平臺,但由於粉絲控評,球迷們的觀點始終無法佔領高地,NBA官方微博底下也充斥着“蔡徐坤真棒”“給球迷拜年”等評論,質疑和反對的聲音被稀釋了。直到幾個月後,蔡徐坤的籃球視頻又被製成鬼畜視頻,在B站上發佈,粉絲和圈層社區的戰事再度展開。由於B站的高門檻註冊程序與彈幕的特性,粉絲團無法佔據主場優勢,這些惡搞視頻火速登上了B站的熱搜榜,也逐漸波及其他平臺。從吳亦凡到蔡徐坤,由偶像引發的不同圈層之間的撕逼大戰似乎從未停歇。粉絲狂熱是如何形成的?黑粉的謾罵動力又來自哪裏?飯圈與其他圈層的衝突爲何源源不絕?B站又何以成爲這次衝突的主場?


知乎網友對於“雞你太美”的解釋


每當自己的偶像受到嘲諷和戲謔,粉絲們都會不遺餘力地爲之站臺。2018年7月17日,羅羽在發表於Tmagazine的《偶像工業裏,是你Pick了偶像還是他們Pick了你》文章中曾經分析了粉絲對偶像的“狂熱護犢”成因。作者認爲,現代偶像的誕生模式已經發生轉變,內容製造從曾經的傳統模式(內容製作人主導受衆需求),轉向了現代模式(內容受衆成爲內容的製造者)。不管是曾經的“快男超女”還是後來的《創造101》《偶像練習生》,偶像的產生如同一款款養成遊戲,通過打投、集資、控評,粉絲們通過努力將自己的偶像送上更高的位置。而偶像的成長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過程,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慾望中的客體,填補着理想伴侶的缺位。因此,當粉絲髮現有人“侵犯”自己的偶像,不僅會感到自己的主體性遭到侵犯,也會類同於他們的理想伴侶受到了傷害,爲了維護這一的想象和情感認同,粉絲往往不惜一切代價爲自己的偶像站臺。


微信公衆號“深幾度”4月12日發表的文章《“雞你太美”蔡徐坤》中提到,蔡徐坤的狂熱粉絲構建了一套嚴密、團結、排斥異見的組織體系,一旦遇到挑戰與攻擊他們偶像的言論,他們就如同暴力機器一般攻擊異己意見或以技術手段將其消滅,這正是如今“飯圈文化”的縮影。今年3月,某綜藝節目中喜劇演員潘長江因爲說自己不認識蔡徐坤,就被大量粉絲出言侮辱。如今,微博上的大V因爲害怕粉絲的攻擊,往往避談蔡徐坤,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噤若寒蟬”的失聲現象。文章指出,這種飯圈的霸權文化也是令其他文化圈層感到反感的原因。但事實上,這種霸權文化往往只是在粉絲聚集的特定領域才能生效。


美國學者約瑟夫 · 塔洛曾在 《分割美國: 廣告主與新媒介世界》一書中曾經指出: “媒介越來越鼓勵人們將自身分割成越來越專一的羣體,並且發展出獨特的觀看、閱讀和收聽習慣,從而強化了其所在羣體和其他羣體的區別。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衝突在看似多元化的網絡時代變得越來越常見。德弗勒在微信公衆號“新傳考研小小班”發佈的《蔡徐坤狀告B站背後的傳播邏輯》一文中指出,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了一個個穩定的“子媒介場域”,他們如同界限分明的堡壘,有自身的邏輯和規則,聚集着不同的文化圈層:例如B站的主要受衆是熱愛二次元文化的青少年羣體;豆瓣聚集着以喪文化爲代表的文藝青年;知乎用戶則常以“社會高知羣體”的身份在平臺進行活動……微博這片肥沃的土地,則是飯圈粉絲進行控評、打投、掌握言論的主場。與之相比,虎撲和B站這類以垂直文化定位的社區,則是飯圈的客場。刺蝟公社4月17日發表的文章《蔡徐坤鬼畜區“C位出道”,“雞你太美”憑啥“血洗”B站?中,虎撲用戶王豆豆認爲蔡徐坤不該侵擾籃球圈,“就在你的圈子裏混混就行了,唱歌跳舞我們也管不着,別來體育、籃球圈混。”


如前文所述,飯圈自有其強勢霸權的屬性,而其他圈層平臺亦有其各自的羣體偏見與傳播特質,因此,同一個事件在不同平臺上面激起的水花也各不相同。NBA事件觸怒虎撲用戶的關鍵在哪裏?羅羽指出,隨着女性消費能力的提高,男色逐漸成爲了被消費的對象,“在父權社會中,男性隱性特權中的‘反身體政治’與由消費話語製造的‘男性形象’之間發生了衝突。所以偶像工業體系下的小鮮肉被路人黑清一色的訴諸了‘直男鄙視’。”反觀虎撲用戶對蔡徐坤的不滿,其中也充斥着上述“直男鄙視”。對於球迷而言,NBA不只是一個運動聯盟,其背後代表的是男性力量、強壯身體、兄弟情義等一系列符號,NBA球迷宛如同在一個男性俱樂部,他們互相加固着對自身的男性想象,而當具有陰柔形象的蔡徐坤突然被俱樂部選作代言人,這摧毀了他們共有的男性想象。正如上野千鶴子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中提到的,作者認爲“擔保男人爲男人的,不是異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男人在對女性的排斥中找到共同感。” 而在B站蔡徐坤鬼畜視頻的一些彈幕中,也會見到帶有性別歧視色彩的嘲諷,比如“白帶異常”被用於形容他那條滑下的揹帶,“中國女籃的希望”則用來嘲諷他拙劣的球技。“直男鄙視”是這些男性尋找身份認同的方式,他們通過“黑“的手段和偶像工業體系中的“小鮮肉”劃清界限,加固自身的男性身份。


B站的鬼畜視頻和一系列惡搞元素,是網友對飯圈霸權文化發起的另一種形式的挑戰。“娛樂產業”作者鄭西瓜在《蔡徐坤出圈記之B站篇:律師函與網友的狂歡》中分析了控評體係爲何會在b站失效的原因:一方面,要成爲B站的正式會員,使用視頻投稿、評論等功能都設有門檻——人們要在60分鐘內完成兩類三種共100道題,並拿到60分以上才能成爲正式會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飯圈的大規模入侵。另一方面,B站的彈幕文化也限制了飯圈爭奪言論陣地的速度。彈幕的特點,正對應了法國媒介理論家鮑里斯·格羅伊斯在《揣測與媒介》中的解釋,“面對媒介的強大優勢,主體喪失了對意義與無意義、精神與物質、真理與謊言、文化與自然、固守與自決等之間的界線進行監管與穩固的能力。因此這一切間的界線都消失了,隨之產生的是無限的、無結構的,處於不斷運動之中的、在時間與空間中流動的大量符號,這樣的符號可以躲避一切有意識的控制、描繪和把握。”蔡徐坤粉絲們在微博上原有的控評體系,在B站彈幕“無限的、無結構的,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的……躲避一切有意識的控制、描繪和把握”的嘲諷之下,轟然倒塌。


“澎湃新聞·湃客”發表的《B站鬼畜明星排行榜,蔡徐坤只算小咖》指出,無論是投稿視頻數量還是播放量,蔡徐坤都只能算是“鬼畜界”的新人。作者選取了B站鬼畜區素材投稿量較高的15位“鬼畜明星”,抓取了他們的鬼畜視頻數據,這些鬼畜區的“常客”,既有影視巨星、網絡紅人,也有央視主播、退役少將、商界大佬。作者援引了一些鬼畜界“前輩”的態度。作爲退役少將,“局座”張召忠得知自己被鬼畜後,曾在採訪裏表示:“我也不是什麼重要人物,你們開心就挺好。”“這樣就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了。”影視劇演員唐國強也曾在電視節目裏表示:“我是唐國強,三國饒舌王,在B站,饒舌我最強。”成龍當年因爲一段洗髮水廣告被做成了《我的洗髮液》鬼畜視頻,播放量一度達到千萬級別。成龍接受了這種文化,並且感到非常有趣,還發微博“Duang”自我調侃。由此,作者認爲,作爲公衆人物,在享受流量帶來的鮮花和掌聲時,也要做好被質疑和調侃的心理準備。


B站鬼畜明星排行榜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根據作者抓取到的數據,B站上關於蔡徐坤最早的鬼畜視頻出現在2018年8月2日,至今已有379部,共計2628萬播放量,其中今年4月發佈的視頻就高達1723萬播放,佔66%。數據顯示,在蔡徐坤團隊宣佈起訴B站後,網友非但沒有收斂,反而“加大力度”“頂風作案”,發佈的鬼畜視頻數量明顯上升,而且又有最新素材登場——“律師函”。


2

阿桑奇被捕事件

新聞自由的至暗時刻是否來臨?


當地時間4月11日,阿桑奇在厄瓜多爾駐倫敦大使館被英國警方逮捕,網絡上一段廣泛流傳的視頻記錄了阿桑奇被逮捕時的情形,滿頭白髮的阿桑奇被幾個大漢押解出大使館,他情緒激動,叫喊着“英國必須拒絕”,手中拿着戈爾·維達爾的《國家安全的歷史》——一本批判美國安全機構的書。隨後,他被押解至倫敦中心警局。在此之前,阿桑奇一直處於厄瓜多爾的政治庇護之下,藏身使館七年之久。


這一天,斯諾登在推特上發文稱“這是新聞自由的至暗時刻”。英國警方稱,逮捕阿桑奇是應美國政府的要求,美國政府以“進行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行爲”對阿桑奇提出指控,接下來等待阿桑奇的,很可能是被引渡美國後的一段牢獄之災。阿桑奇爲何被通緝?又爲何被再次逮捕?他的被捕是應得的法律懲罰,還是對新聞自由的巨大打擊?


阿桑奇被捕後的照片  圖片來源:路透社


《新京報·書評週刊》在《阿桑奇被捕,是新聞自由的至暗時刻?一文中詳細梳理了阿桑奇被通緝的過程以及令他再次被捕的原因。2010年,維基解密發佈了由美軍駐伊拉克的情報分析員切爾西·曼寧提供的機密文件,引發世界巨大關注。這些文件有關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最廣爲流傳的是一則被命名爲“連帶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視頻“,視頻拍攝了美軍直升機向地麪人員射擊,而被射中的兩名死者是路透社的戰地記者。此外,維基解密還公佈了9.2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文件,揭露了美軍在阿富汗濫殺無辜的行爲。同年10月,維基解密公開了40萬份名爲“伊拉克戰爭記錄”的文檔,曝光了美國在伊拉克的虐囚暴行。這些文件讓美國的外交形象受到極大打擊,也讓美國政府和軍方極其不滿。美國在2013年逮捕了切爾西·曼寧,判刑35年。而奧巴馬政府考慮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新聞自由的保護,認爲逮捕阿桑奇可能會給美國的言論自由帶來打擊,因此並未給阿桑奇定罪。


在此之後,瑞典警方對阿桑奇提出強姦指控,他被國際刑警組織通緝。2012年,阿桑奇在倫敦被拘留,後獲得保釋,他表示自己受到性侵指控是由於他在維基解密所公開的文件。此後阿桑奇在倫敦的厄瓜多爾駐英使館取得了政治庇護,2017年,瑞典首席檢察官放棄調查他的性侵指控,而阿桑奇在大使館中一待就是七年,從未踏出使館一步。


阿桑奇在厄瓜多爾大使館一待就是七年


大使館中與阿桑奇朝夕相伴的貓


阿桑奇的再次被捕早有前兆,在莫雷諾上臺後,厄瓜多爾與委內瑞拉等左翼國家解除了同盟,轉而尋求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而阿桑奇的存在卻會傷害這一關係。早在4月4日,厄瓜多爾就已經和英國達成共識放棄對阿桑奇的庇護,在阿桑奇被捕的當天,厄瓜多爾總統莫雷諾在推特上聲稱,對阿桑奇已經失去耐心。他表示,阿桑奇在大使館安裝被禁止的電子設備、封閉大使館的攝像頭,並虐待警衛。此外,美聯社也猜測,撤銷政治庇護或許和維基解密揭露莫雷諾涉及腐敗的文件有關。莫雷諾撤銷對阿桑奇的政治庇護在厄瓜多爾國內引發爭議,前總統科雷亞稱莫雷諾是“厄瓜多爾和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大的叛徒”。


許多國際媒體也對英國警方逮捕阿桑奇這一行爲提出指責,認爲這是對新聞自由的巨大打擊。“國際電訊”編譯了半島電視臺的報道《“追捕阿桑奇”:對新聞自由的迫害》,文中將阿桑奇稱作“被迫害的記者”,並聯繫了2017年馬耳他記者達芙妮·加利齊亞的被謀殺以及2018年沙特記者賈邁勒·卡舒吉在土耳其遇害,認爲“從阿桑奇進行的活動來看,他可能是新聞自由的最糟糕代言人。但即使如此,我們仍必須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


然而,方可成在發表於新聞實驗室的《阿桑奇真的是英雄嗎?中持不同意見。作者認爲維基解密的屬性和媒體截然不同,阿桑奇發佈文件時往往不做任何處理,不管文件中的內容是否有差錯和誤導,也不管內容中的當事人是否會受到傷害。對比之下,媒體在獲得了這些泄密文件後,都會進行覈實工作,並將一些具體的人名塗黑,避免這些人的安全受到威脅。作者還將阿桑奇與另一位重要的泄密者斯諾登進行對比,當斯諾登獲得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監控項目的機密文件後,並非如阿桑奇般不做任何處理直接公之於衆,他選擇了自己最信任的記者對這些文件進行信息覈實、驗證和解讀,再將其中的關鍵信息發佈在媒體上,這或許是更爲負責任的方法。從這一點來看,維基解密難以稱爲新聞平臺,因此對阿桑奇的逮捕也並不能說明打擊了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否一定要以正式的媒體或新聞從業人員的資質爲邊界呢?公衆號“假裝在紐約”發表的文章《關於阿桑奇,釐清幾個基本概念》認爲,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是發佈信息的自由,維基解密雖然不是傳統媒體,但美國的媒體並不需要資質證明,任何平臺都可以自稱是新聞媒體,所以維基解密同新聞媒體一樣都受到新聞自由的保護。同時,在《衛報》發佈的一篇名爲“許多民主黨人和自由派人士歡呼阿桑奇被捕是愚蠢的”文章也認爲“阿桑奇既然不是記者,就不應該獲得法律對合法記者的支持”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爲美國法律並未區分記者與非記者的身份,實際上,若能夠區分,那就意味着政府有權決定真正的記者是誰,這將是很危險的事情。


曾經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阿桑奇


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採取了一套策略來迴避新聞自由這一敏感點。《關於阿桑奇,釐清幾個基本概念》的作者“假張”分析了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一些基本概念,指出關於信息曝光有兩個步驟,一個是取得信息,一個是發佈信息。由於維基解密受到新聞自由的保護,所以美國政府想要抓捕阿桑奇,只能從“取得信息”入手。美國司法部對阿桑奇的指控,是基於阿桑奇曾經幫助情報提供者破解美軍電腦系統的密碼、協助後者取得機密材料。他的罪名是“協助他人非法入侵計算機系統”。雖然這個罪名看似不屬於新聞自由的範疇,然而,美國人所擔心的是,在指控文件中提及的阿桑奇的一些做法:指導情報提供者把材料傳到網盤上、鼓勵其提供更多材料等,都是新聞記者和線人交流時的正常舉動,從這些細節來看,美國司法局的指控恐怕會傷害到新聞自由的邊界。


此外,阿桑奇本人在過往一系列解密曝光事件當中的表現並非毫無瑕疵,其中涉及到曝光內容的可信度、選擇性曝光等問題,這使得維基解密在相當一部分公衆心目中的公正形象大打折扣,維基解密是否能代表新聞自由也被許多人質疑。方可成寫道,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維基解密發佈了由俄羅斯黑客獲取的美國民主黨高層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是民主黨與ISIS等恐怖組織聯繫的信件,它們對希拉里的競選產生致命一擊,也引發了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爭議。在發佈這些郵件後,阿桑奇還協助擴散了一則很有影響力的假新聞:這些郵件是被希拉里團隊的工作人員泄露的,他在泄露後就被希拉里團隊暗殺了。阿桑奇自稱是一個激進的信息自由主義者,然而當他主動擴散假消息時,這一說法卻難經考驗。周輿在個人微信公衆號發表文章《阿桑奇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指出,阿桑奇發佈的民主黨郵件曝光了無數贊助者的個人信息,還有一些阿富汗網民的名字,某種意義上,他們是阿桑奇“激進透明化理想中的無辜陪葬者”。此外,維基解密對哪些文件進行曝光,阿桑奇具有絕對決定權,這導致本來是爲了反抗國家等各種強大機構而存在的維基解密,最終自己也成爲了這樣的權力。


本文爲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徐魯青,編輯:朱潔樹,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