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urtis M. Faith 編譯:紅檀@華爾街見聞·交易員學堂

 

如果所有人都這樣想,這就會變成事實。

 

自我實現的價格走勢

價格走勢是自我實現的:

當所有人都認為會漲時,他們都會買入,供不應求,一定會漲;

當所有人都認為會跌時,他們都要做空,供大於求,一定會跌;

有人看漲,有人看跌時,看漲的人會買,看跌的人會賣。哪邊人多,哪邊的力量就形成主導,價格就會按照哪邊的意願行走。

所以,無論某些爆炸新聞、分析評論是真是假,只要能影響人群的認知,就能影響價格走勢。當我們跟踪價格時,有一個不得不想的問題——大家在想什麼。

認知偏誤的力量——阻力與托力

既然人多就是力量,且幾乎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有認知偏誤,那麼,認知偏誤就是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當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認知偏誤形成阻力,讓它不會再漲;當價格跌到一定程度時,認知偏誤形成托力,讓它不會再跌。下面這張2006年的咖啡價格走勢圖,就可以利用認知偏誤來分析,其中托力發揮作用的地方,被標記為“支撐位”,阻力發揮作用的地方,被標記為“阻力位” 。

  交易員學堂

(對於本文所用到的圖,要感謝把圖中文化的中信出版社及其譯者喬江濤,感謝新浪愛問提供了電子版)

如圖所示,價格波動中,有“支撐位”與“阻力位”,它們來自於認知偏誤:錨定效應,近因效應,處置效應(請參考學堂第二課)。

·錨定效應:決策時,我們的潛意識中總是有一個參照系。有時候,這個參照系僅僅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容易想起來的”,而不是“最合理的”。但是,我們往往不考慮它的合理性,而是直接順手拿來參考。

在市場中,一個最近出現的價格高點、或者低點,很容易成為後面幾天的參照點。我們會這樣評估今日價格:它是比那個參照點高,還是低?——而這個參照系之所以佔領我們的思維,不是因為它合理,而是因為它在圖上最明顯,在我們的心理認知中最方便。

在上面的圖裡,以“支撐位1”為例,咖啡市場初入五月時,達到了新低點,1.13美元。接下來,價格上漲過1.20美元。這使得新低點1.13在圖上很明顯,很多人將不由自主地把它當成後續參照系。當價格繼續上漲到1.23美元,又下跌到1.15這個低點時,人們會覺得1.15低嗎?恐怕不會的,他們仍然記得曾經的1.13,曾經滄海難為水,錨定效應使他們不會在1.15買入。價格還需要再下跌,才可能有人買。

·近因效應:人們常常給新近發生的事情,賦予更多的權重。

在圖裡,在1.13這個新低點之前,還曾經出現過其他低點。很少有人會把所有的低點加起來,給所有的低點賦予同樣的權重,計算均值,然後把均值當做參照。我們會記得的,只有最新的低點,最近出現的這個低點。

假如你是一個準備買入咖啡的交易員,正在等待時機。五月初始,價格跌到1.13美元的時候,你查了查四月的走勢圖,發現上個月末剛出現過0.91的低點。你就想,不能買,還會跌得更低。結果,市場受到某些新聞的影響,一下子漲到了1.23,你這時候就會後悔,為什麼不在1.13那買呢?1.13取代了四月的低點,成為了你的新參照系。你還會想,如果再跌到1.13附近,你一定要買,不會再等什麼不靠譜的更低價了。又過了幾天,價格又跌到了1.13,儘管這個價格和前幾天的1.13沒有任何區別,也儘管前幾天在1.13的價位上你堅決不買,這時候,你卻馬上出手買入了。

這時候的你,在近因效應和錨定效應下,會把第二個1.13都看成理想的買入時機。有很多人和你想法一樣,所以,這個價格一出現,就會有很多人買入——形成托力,使價格無法繼續下跌——在第一次1.13之後,圖上又出現了兩次接近1.13的低點,而每次後面都有小反彈,是認知的力量形成了反彈的托力。在後面的幾個“支撐位”、“阻力位”都有類似現象,原理也是一樣的。

“托力”與“阻力”本身,也是自我實現的,你越相信,它就越真實。當你相信1.13是個支撐位,預期到時候會有很多人買入時,你一定會想到價格將會反彈,也就一定會跟著買。如果你原本想賣,你也會按捺住衝動,留到價格反彈之後再賣。這樣一來,當你相信託力的存在時,你自己會用行動支持托力,成為托力的又一股力量。

·處置效應:交易者總傾向於保住利潤,延遲虧損,所以他們常常賣掉賺錢的股票,把利潤兌現,而不是等著利潤變得更多;也常常留住賠錢的股票,把虧損延遲,而不是及時止損。現在的利潤越大,他們越願意賣出;現在的虧損越大,他們越不願意止損。

以“支撐位2”為例,你在七月初買入咖啡,那時候價格是1.02美元,一個新低點。後來,價格漲到了1.08,比六月的高點1.10要低一點,在近因效應和錨定效應的作用下,你還想等著漲。結果,沒漲上去,就又跌了下來,你會想,再漲到差不多的位置,我一定要賣,不管是1.12,還是1.08,漲得差不多了就賣!

接下來,等價格再漲到1.10時,你不會等了,跟你一樣的人也不會等了,馬上賣掉,兌現利潤——這形成了阻力,阻止價格進一步上漲。於是,趨勢圖上出現了“阻力位2”。與前面一樣,阻力也是自我實現的,一旦你相信它,你就會用行動支持它,鞏固它。

新聞、政策、評論、分析——其他力量不可忽視

認知偏誤形成的阻力與托力,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並不是全部的力量,任何爆炸新聞、熱門評論,都可能影響人們的“信念”,使你相信其他的走勢判斷,並用行動去支持。下面是2006年下半年石油價格的走勢圖。

 交易員學堂

下半年一開始,2.10美元成了新的“支撐位”。六月末,這個支撐位接受了第一次檢驗,七月,第二次檢驗,都通過了,都有托力讓價格乖乖反彈。八月,出現了“支撐位2”,2.16美元,八月中旬,“支撐位2”接受了第一次檢驗,通過,乖乖反彈;八​​月下旬,“支撐位2”再次接受檢驗,市場這時候猶豫了,也許某些消息影響了人們的信念,開始有人覺得價格還會降,而不是升,於是他們不買入,撤掉了一部分托力。當人們發現其他人猶豫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猶豫,大家都不買,價格很難升回去,我又何必買呢?又有一部分托力被撤走了。於是,“支撐位2“終於失守,降到了“支撐位1”。

在“支撐位1”,還有人記得曾經的2.10這個低點,他們抱著“反彈“的信念,買入,形成了一定的托力。但是曾經的2.10畢竟太遠了,相信市場會反彈的人還是太少。價格掙扎著反彈了一點,最終還是又落下了,落到了2.05。又有人覺得一定會彈回去的,買入,價格又升了一點,然後又落回來了。9月2號,價格再次達到了新低點,2.05。

接下來,市場變得戲劇化了。原來相信“托力”的那些人,那些幫著價格向上掙扎的人,都失算了,要承受虧損。更悲劇的是,一切支撐位都失守了,再沒有任何支撐位可以去信賴。托力在哪裡?大家無法判斷哪裡會反彈,再沒有哪一點能形成托力,再沒有誰能去相信託力——這時候,價格要跌,就會連跌一路了,沒人知道何時會停。

果真,價格就這樣一路下跌過來。降到1.85時,有人想起來7個月前的支撐位(那時候1.85是個低點,在走勢圖上沒有顯示出來),於是1.85那裡出現了一點反彈,然後再次失守,一直跌到了1.73。

聰明vs 

聰明的人,到9月5號或者6號,在價格猶猶豫豫反彈不上去時,就該停止買入了,就該看出來支撐位靠不住了,就該判斷出來價格要狂跌了。

笨一點的,還反應不過來。跌到2.10時,他和聰明人一樣,買入了。9月5號看到價格猶猶豫豫地又跌到2.05,聰明人開始盤算,啊呀,支撐位靠不住了呀;而笨點的卻會想,哇塞,比前幾天還要低呀,接著買!於是聰明人把原來買的那些賣給笨的了,第一時間止損。

再過幾天,價格繼續下跌。聰明人早就做空了,坐等繼續跌,一邊賣一邊數錢。笨人呢,腦子稍微快點的,開始反應過來了,忍痛割肉,馬上止損;腦子再慢一點的,繼續傻樂,哇塞,​​更低了呀,接著買!越買越虧,越虧越多。

等腦子慢的人發現了價格的真相,知道它不會反彈只會跌時,已經太晚,止損時,已經損失太多。但是,這還不算最笨的,最笨會想,不能賠這麼多啊,不能賣啊,只能等啊!結局就是太晚的止損,更多的虧損。

什麼時候價格會反彈?等到所有人都知道了真相,都做空了很久,都覺得差不多了,做空做得手都軟了,他們會開始相信價格該漲了,然後,價格就漲了。或者出現某條新聞,某個評論,大大鼓吹價格要漲,鼓吹得大家都相信了,然後,價格就漲了。

理解市場是王道

這就是為什麼要理解市場,因為人們相信什麼,什麼就會發生。

·你若知道市場的思潮,你就能把握價格走勢。

·思潮受到很多力量左右,新聞、評論、政策、認知偏誤、價格趨勢圖本身……哪股力量最強,你要有所判斷;之後,不能太執著於自己的判斷,要保持警戒狀態,隨時修正。

·支撐位與阻力位是各種力量的比武擂台。你將看到:托力、阻力能不能堅守住?其他市場力量能不能扳倒認知偏誤?這時候,你要密切關注比武結果,不要輕易下判斷。

·如果你不在乎大家怎麼想,只相信自己的分析。那你應該先有足夠的把握,確定大家總有一天會相信你所相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