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前燕慕容垂在枋頭之戰對桓溫北伐事業致命一擊,但桓溫與慕容垂的接觸實在不多(第一次北伐針對的是前秦苻雄,第二次北伐針對的是姚襄)

所以慕容垂談不上一生之敵。

桓溫一生之敵在廟堂中,是與其對弈一生的前期任東晉執政後來當上皇帝的司馬昱。

先講東晉的體制,東晉以荊州、揚州為兩大重鎮,揚州為內戶,為中樞京畿所在,掌握中央政治大權;荊州為外圍,甲兵所在,掌握地方軍事大權。中央無力遏制荊州地方強藩勢力,所以東晉形成了荊揚之爭的局面。

在東晉中央盤踞著兩股勢力,一為司馬皇室,二為高門士族,共掌天下。

司馬皇室受高門大族掣肘,無法專制皇權,但司馬皇室不是完全的傀儡,只要滿足所有士族利益(不像晉元帝刻碎之政傷害所有士族利益),司馬皇室對士族有一定的任免權。

再說桓溫。

桓溫權力與威望的基礎是荊州,他能當上荊州刺史,是因為譙國桓氏積累的名聲。

他的父親桓彝曾協助明帝平定王敦之亂,在蘇峻之亂時殉國;桓氏另一支疏宗桓宣在平定蘇峻祖約之亂、抵抗後趙立有戰功。另一面,潁川庾翼霸佔著荊州刺史,該騰出位置了,庾翼死後,朝臣抵制其子庾爰之接任。於是桓溫就接管了荊州,大展拳腳。

桓溫功勛可謂煊赫,他滅了八王之亂時就建立的成漢政權,將益州納入東晉管轄;又發起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進入關中,打敗前秦軍隊;第二次北伐打敗羌族姚襄,佔領洛陽,聲望達到頂點,不過第三次北伐時面對前燕慕容垂,在枋頭之戰大敗,北伐大業毀於一旦。

但即使如此,桓溫依然炙手可熱,掌握數州,自行調度官吏士卒,不為朝廷所用,呈半獨立狀態,此後排擠豫州袁真勢力,控制豫州徐州,掌握建康鎖鑰,嚴重威脅建康政權。371年,桓溫更逼迫朝廷廢黜皇帝司馬奕,立了司馬昱(即簡文帝)。

桓溫的權力不斷擴張威脅了司馬皇室和其他高門大族,於是他們聯合起來抵制桓溫。此時東晉的執政正是司馬昱。

司馬昱在史書上的評價是「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清談皇帝。但要知道,清談玄學也是一種政治手段,這手段前面的王導在用,後面的謝安也在用。

為政憒憒,清凈無為,適用於對付桓溫這種急功近利想要建功立業樹立威望的地方大員,起到了消解作用。簡言之,拖字決!

桓溫北伐時,司馬昱及高門大族漠然不相為援,沒有同心同德,前二次北伐勝利沒有擴大戰果,這與司馬昱及高門大族們拖後腿息息相關。

(你站在漢族的角度批判司馬昱沒問題,但是站在司馬皇室的角度講,他們可不想桓溫改朝換代)

司馬昱能歷經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自己還當皇帝,當然不只靠拖,另一套手段就是任用高門大族,分權制衡桓溫。

347年桓溫滅了成漢,想北伐擴大聲望;總理朝政的司馬昱同意北伐,卻讓揚州刺史清談家殷浩北伐,旨在制衡桓溫。沒想到殷浩扶不上牆,北伐慘敗告終,為桓溫彈劾,司馬昱只有壯士斷腕罷免殷浩。

司馬昱此次分權制衡失敗了,桓溫得以北伐建功立業了。

司馬昱此後不斷援引會稽人士和玄學同好入中央,以制衡桓溫,並成功的扶植了兩個士族—— 這便是太原王氏的王坦之和陳郡謝氏的謝安。王坦之被徵召為侍中,又升任為左衛將軍。謝安被徵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而這次分權制衡成功了。

371年,桓溫廢掉皇帝司馬奕,立了司馬昱為傀儡君,即為簡文帝。

桓溫權勢熏天,想讓司馬昱禪讓與他,故不斷清理司馬皇室和反對派的勢力,為自己鋪平道路;桓溫將司馬晞、司馬晃廢為庶人,又族誅了殷涓、庾倩、庾柔、庾希、庾邈、武遵。

司馬昱近乎絕望,臨死前一度想把皇位禪讓,他下詔讓大司馬桓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好在王坦之及時阻止,將詔書撕毀。簡文帝嘆道:"天下,倘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指責道:"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司馬昱終於硬氣一把,改詔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這是向桓溫的致命一擊。

司馬昱生前未能擊敗桓溫,但他的分權政策奏效了。

373年桓溫帶兵進京,逼迫朝廷加九錫;司馬昱扶植起來的王坦之、謝安看到桓溫病重將亡,採取拖延抵制,最終拖死了桓溫。

桓溫曾感慨道:"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他當時掌握東晉最強的軍權,篡位是可行的,但他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堅強,他優柔寡斷,不敢貿然奪權,生怕得不到高門士族的支持;他也很怕「遺臭萬載」,希望司馬昱以禪讓的方式給他一個體面的收場,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

而司馬昱、謝安和王坦之就抓住了他的軟肋,用「清凈無為」和「分權」兩種手段,葬送了桓溫的大好形勢,手段堪稱毒辣。

這裡面,能稱上桓溫一生之敵的,就是司馬昱,他與桓溫真正的對壘了一生,謝安和王坦之是在桓溫晚年才加入戰圈的。

遂寧中央商務區桓溫像

司馬昱。還用問?

這倆相愛相殺了一輩子。


應該是他自己!徒有覬覦天下的野心,卻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既要當婊子,又想保住貞節牌坊,最後也只能是竹籃打水。這一點上,他的兒子都比他強,雖然說能力遠不如他,但人家敢幹!


外敵首推燕國慕容垂,枋頭之敗,不僅是一時之敗,更使從前的北伐成果毀於一旦,也使桓溫以北伐求名望的意圖落空,從而減緩了他篡位的步伐。

內敵則是以潁川庾氏、陳郡謝氏為首的北方士族,潁川庾氏曾經是執政門閥,極為煊赫,蘇峻之亂後雖有沒落,卻依舊握有州郡重權;陳郡謝氏也類於此,而作為士族領袖,他們的意見在東晉這個皇權極度沒落的時代也十分重要,他們不肯依附於桓溫,對桓溫來說也是十分棘手的事情。

除此之外,桓溫最大的敵人便是桓溫自己,桓溫戎馬一生,卻天不假年,很多事不能從容佈置,最後還留下了一個覆滅龍亢桓氏基業的敗家子——桓玄,最後讓劉裕脫穎而出,建立王朝。


你看《晉書》和《世說新語》中,他和誰互動最多就知道了。不過,桓溫是輸給了自己的心。


自己


逆子桓玄啊,老子都沒做到篡位,他偏偏要去篡位。搞得被滅族。

謝王幾個玩的一手好tai極,硬把桓溫玩死了。


慕容垂

溫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時望,還受九錫。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

正因為枋頭之敗讓王謝有從容廟堂的餘地。


這個,我就姑妄言之,桓溫是東晉的名將權臣,他的北伐功績很大,然而在北伐燕國的時候,遇到了慕容垂,遭遇慘敗,他的威望被削減。在戰場上,可能慕容垂是他的對手。而他扶植的簡文帝卻讓他失望,他以為簡文帝掛了之後會讓他做皇帝,但在背後應該有陳郡謝氏謝安和太原王氏王坦之的阻撓,可以說是桓溫政治上的對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