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88歲高齡的鄭儒永院士說:“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爲國家再做一點貢獻。”

據新華視點消息,4月2日,88歲高齡的我國著名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鄭儒永和90歲高齡的老伴黃河研究員,在微生物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相關人員見證下,將畢生積蓄150萬元捐獻給國科大教育基金會,設立永久性“鄭儒永黃河獎學金”,用於激勵青年學子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負時光,努力向上。

捐贈儀式現場

據瞭解,鄭儒永院士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首次報道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1987年主編完成《中國真菌志—白粉菌目》,成爲國際公認的白粉菌目檢索書。

時至今日,鄭儒永關於白粉菌科的屬級分類系統,仍保持國際領先水平。1999年,鄭儒永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捐贈儀式現場,鄭儒永院士說:“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爲國家再做一點貢獻。”

心繫科研,一篇論文花費數年

他們曾是中科院衆人皆知的“神鵰俠侶”,也是我國著名的真菌學家。鄭儒永院士的老伴黃河研究員與鄭院士一樣,同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如今已有90歲高齡。

年輕時的鄭儒永夫婦

鄭儒永於1931年生於香港,其父鄭鐵如是我國著名金融家、銀行家。1949年,鄭儒永考入嶺南大學農學院。在科系的選擇上,鄭儒永沒有選擇父親的老本行——金融,而是選擇了植物病理學,這不單單是因爲該系教授數量多、名望高,更多的是她對科學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也正是這個選擇,讓她踏上了爲之奉獻一生的科學道路。

1953年,鄭儒永大學畢業後,進入中科院植物所真菌植病研究室(中科院微生物所前身)工作,成爲中科院植病研究室研究實習員,師從北京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主任兼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戴芳瀾教授。

鄭儒永與老師戴芳瀾先生一起觀察真菌

開始,戴芳瀾教授並沒有讓她進行很深的科學研究,而是給她一份很簡單的工作,即整合標本,鄭儒永在面對這樣簡單的工作依舊是保持着認真嚴謹的態度,認認真真的將這些標本整理好。而這份工作,她一待就是四年。

有了四年的積累,鄭儒永便開始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對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屬的有性型、無性型特徵進行了研究,1985年發表的白粉菌屬級分類系統一直爲國際權威刊物《子囊菌系統》採用,還解決了一些有爭議屬種的分類歸屬,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和首次報道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

值得一提的是,鄭儒永的論文寫作常常費盡數年心血,有的甚至是“十年磨一劍”。她常說:“有的工作課題,完成了10多年還沒寫出來,因爲總要跟上現在的水平,要讓寫出來的東西是最好的,讓自己滿意纔去發表。這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要耐得住這種寂寞。”

在面對科研或者實地考察,所有的行李都是自己雙肩挑,在野外,她也經常風餐露宿,喫野菜,喫野蘑菇。鄭儒永總是和大家一起奔波勞苦,從不落後。

除了做科研,鄭儒永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也是與衆不同的。她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既秉承老師戴芳瀾的嚴格,又給予學生悉心的關懷和指導。“入門的時候,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幫他們一把。科研工作十分艱苦,只有坐進去,到了一定境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我希望能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她所培養的多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均已以優異成績取得學位並在科研中發揮重要。

顯微鏡下,一站就是15年

鄭儒永先生畢生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其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得中科院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她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碩果累累,在真菌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工作需要,她最離不開的就是顯微鏡。

長期在顯微鏡前忘我的工作,使得鄭儒永患上了骨質疏鬆和腰椎半滑脫症。

2004年,她的脊柱被“釘上”了2根鋼柱和9顆鋼釘,醫生告訴她每天只能坐一小時,其餘時間只能站着或者躺着。從那時起,鄭儒永基本無法坐着工作。

但是這些影響不到她繼續做科研,她墊高了自己的辦公桌和實驗臺,每天站立八個多小時,無論是觀察顯微鏡還是撰寫論文,無論是手繪真菌圖譜還是查閱文獻,都是站立完成。這一站,就是15年。

時至今日,鄭儒永仍然每天堅持工作,培養學生,將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2012年至2018年,鄭儒永先後向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捐款三次,共30萬元,用於貧病脊柱患兒的手術救治。她爲了青年學生和患病兒童傾其所有,慷慨解囊,她和老伴的生活卻非常簡樸。

她這樣說過:“哪個行業都有各自的困難,也各有各的樂趣,你只要有興趣,就不會覺得困難。我覺得,如果你做那些一點沒有困難的工作,那才叫淡而無味。我就願意挑難一點的工作做。因爲有難點,你纔有東西去解決,你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網友:這纔是真正的女神

看到老人捐贈畢生積蓄的消息,不少人說,這纔是真正的女神!

有人感慨道,

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也有人看完淚目:

還有人表示,

老一輩尚且如此,

年輕人更要努力纔是!

這樣的榜樣,在我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

前兩天,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王世紹算的一筆“退休賬單”引發關注。93歲的王世紹是大學教授一年有16萬退休金,但他陸陸續續捐款總額已超過百萬元。

他說,自己不想花錢享樂,就把退休金全部捐出資助學生、培養人才。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她是新中國第一代女傘兵,捐款1000萬給家鄉辦教育。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馬旭說:我獲得感動中國這個獎項很高興!但是我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做得不好,做得不夠。那麼怎麼辦呢?那麼就把這次獲獎作爲動力,今後更好地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馬旭和老伴在家門口。(照片來源:湖北日報 徐晨攝)

致敬!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綜合自新華視點、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