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下本人情況,中流985本,保研至中科院某研究所,現已畢業 ,碩士期間有不錯的科研產出,足夠我找到很好的工作。當初選擇來這裡是因為跟了很好的導師,我很感激我們實驗室的師生和氛圍,但是畢業之後對當初的決定再三思忖,依然覺得後悔。原因如下:

1)和知乎上很多人吐槽的一樣,研究所沒有學校氛圍,整天科研很壓抑,後勤支持很差(比如食堂、運動場、圖書館等等)

2)同一研究所的學生基本互相認可,但是因為地理因素,與各研究所基本無交集,導致整個碩士階段圈子極其狹窄,而且畢業之後也沒有所謂的校友圈,校友資源少得可憐


題主說的沒有學校氛圍、食堂後勤差、同學圈子小、校友資源少,這些我都感同身受。

但你說中科院不重視學生,這一點我不太認同。中科院是出了名的學生少,師生比例高,一些實驗室的師生比甚至超過了1:1。

學生少,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的學術資源自然要高很多。我讀博的那幾年,帶我的老師手底下就只有我一個博士,幾乎是手把手的教我搭模型、跑數據、寫文章、智鬥審稿人,硬生生把我從一個啥也不會的二逼青年拉扯成了一個合格的博士。

相比之下,高校裏一個老師帶七八個博士都不是什麼新鮮事,每個學生能分配到的資源可想而知。

畢業了再回過頭來看,我覺得良好的學校氛圍、基建後勤固然是好東西,但這些對一個人學術生涯的影響其實很有限。相比之下,充足的學術資源對我來說更重要。


先介紹下本人情況,中流985本,保研至中科院某研究所,現已畢業 ,碩士期間有不錯的科研產出,足夠我找到很好的工作。當初選擇來這裡是因為跟了很好的導師,我很感激我們實驗室的師生和氛圍,但是畢業之後對當初的決定再三思忖,依然覺得後悔。原因如下:

1)和知乎上很多人吐槽的一樣,研究所沒有學校氛圍,整天科研很壓抑,後勤支持很差(比如食堂、運動場、圖書館等等)2)同一研究所的學生基本互相認可,但是因為地理因素,與各研究所基本無交集,導致整個碩士階段圈子極其狹窄,而且畢業之後也沒有所謂的校友圈,校友資源少得可憐3)中科院非滬研究所畢業生去上海落戶按211算分,我如果保研本校也至少是按985算分的,感受到了心理不平衡,而這並非我實力不夠,是平臺的原因導致我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以至於落戶都成為了問題4)不重視學生。研究所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公司而非母校,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來,比如沒有有儀式感、宏大的畢業典禮、日常沒有營造一種歸屬感,等等。我對本科學校的感情很深,而且因為中科院校友資源的匱乏,感覺在以後的人生中,校友資源這一環會差很多,只能更多地利用本科學校的資源了,對比我那些去高校的同齡人,感覺虧了不少。保研時我的實力肯定是可以去華五的,而且也能去比較好的組,但是因為當時陰差陽錯(更多的因為信息差)就去了中科院讀研,現在想起來,如果當時做了其他的選擇,以上問題都不會存在

最後,我依然很感激研究所和實驗室對我的培養。以上這些都是畢業之後對當初決定的一些復盤,在這裡想聽聽大家的看法。謝謝大家!

作者:匿名用戶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586294/answer/1303782990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逐條回復如下:

1)很客觀了,確實客觀條件食堂、運動場、圖書館少一些,畢竟體量就這麼大,搞一堆食堂、體育館和圖書館也不現實,但是基本設施都是健全的。從搞學術上看,大學也可能也是宿舍實驗室兩點一線的生活,尤其是在學術上有所追求。

2)很客觀,確實研究生沒什麼校友資源。但是圈子有很多種,是否會狹窄得分人,比如本科的校友圈、各種獎學金圈、項目圈等等。任何圈子都歡迎強者,不帶弱者玩…事在人為,劣勢可以彌補。

3)emmm,聽起來還是實力不夠,畢竟規則早就在這裡了,當前沒法改變只能去適應它。如果你早點調研清楚上海落戶政策應該不會選擇科學院。平臺受歧視我也深感遺憾。

4)保研時如果你去了華五而且比較好的組,但是也混得比較搓,會不會後悔沒去中科院?人生畢竟沒有如果。

5)上述的客觀條件並不對人生起任何決定性因素,研究生階段還是選一個好導師對人生的改變大得多。只要在中科院遇到好導師,那也沒啥可後悔的。當然中科院確實更適合做學術研究,念博士,科學院的博士還是比較厲害的。碩士就業確實有其劣勢,看得出來題主也是碩士畢業後遇到一些事情的感慨。


有些問題的確存在,有些是自我感覺,有些是不主動的結果。

1)和知乎上很多人吐槽的一樣,研究所沒有學校氛圍,整天科研很壓抑,後勤支持很差(比如食堂、運動場、圖書館等等)

2)同一研究所的學生基本互相認可,但是因為地理因素,與各研究所基本無交集,導致整個碩士階段圈子極其狹窄,而且畢業之後也沒有所謂的校友圈,校友資源少得可憐3)中科院非滬研究所畢業生去上海落戶按211算分,我如果保研本校也至少是按985算分的,感受到了心理不平衡,而這並非我實力不夠,是平臺的原因導致我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以至於落戶都成為了問題。4)不重視學生。研究所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公司而非母校,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來,比如沒有有儀式感、宏大的畢業典禮、日常沒有營造一種歸屬感,等等。我對本科學校的感情很深,而且因為中科院校友資源的匱乏,感覺在以後的人生中,校友資源這一環會差很多,只能更多地利用本科學校的資源了,對比我那些去高校的同齡人,感覺虧了不少。

1、研究生階段和本科階段不一樣,除非只想混一個學位,否則哪裡都不輕鬆,相對本科,都會壓抑。北京的中科院多個研究所、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北航、北理、中國政法,上海的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復旦,合肥的中科大等,我認識的朋友,只要想做點東西,壓力都不小。

2、不少所後勤的確不太好,所內沒有食堂、操場、圖書館之類的,也是存在的。整體來說,研究所相對高校,規模太小,根本撐不起所內食堂,在京滬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根本也無力承擔操場這樣的設施。一般而言,食堂還是有的,只不過可能不是所內,而是多所共用。北京不論哪個園區,都有食堂,有的所本身也有。北京外,我暫時沒聽過沒有食堂的,當然,樣本沒有覆蓋那麼多,可能存在沒有食堂現象。不少研究所有健身房,就算沒有,周邊一般也有。就北京而言,如果想跑步,中關村校區(以前有操場)內空間科學中心大樓周邊比較適合,人才公寓周圍也行,園區內有游泳館、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奧運村園區旁邊就有奧森公園;玉泉路校區本科生部在那,設施都是有的。至於圖書館,有些研究所會有圖書室,難以找到的文獻可以去國科圖和各地中科院圖書館(我曾經聯繫過中科院上海的圖書館,向他們找過資料,他們立馬掃描上百頁材料,然後發給我。要是想看原文本,可以通過館際互傳),實在不行去國家圖書館。整體來說,有沒有圖書館作用不大,畢竟基本都是看電子文獻,重要的書,可以買。有些非京滬的所,會有食堂、操場和圖書館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會有或可利用這些設施的,比如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和玉泉路校區、上科大周邊研究院所,未來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各地學院也會有這些東西的,比如大連化物所主建的能源學院,海洋所主建的海洋學院,青島能源所籌建的山東能源研究院,南京分院和各所籌建的南京學院,重慶研究院籌建的重慶學院,成都分院和各研究所籌建的成都分院,西安分院和各研究所籌建的西安學院,蘭州分院和各研究所籌建的蘭州學院,廣州分院和各研究所籌建的廣州學院,還有位於杭州的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將要建設的武漢學院,應該也會有這些設施。有的研究所,本身就有相關設施,比如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3、研究生階段交友羣本來就不大,主要是以前朋友和課題組朋友,除非想混。如果想交友,研一集中教學是個好時期。有些所,其實還是比較集中的,比如中關村周邊、奧運村周邊、上海的生科院周邊等。跨所活動少,但還是有的,物理所去勾搭北外小姐姐的事,又不是沒有,而且還是團體勾搭,想交友,還是要主動。

4、所間或跨專業交流沒那麼難。中關村周邊研究院所比較集中,奧運村周邊園區比較集中,上海生科院好幾個所在一起,上科大周邊也有好幾個研究所。有些研究所將搬遷在一起,比如南京的幾個研究所、廣州的研究所、成都的研究所、西安的研究所。武漢、蘭州的研究所,估計也會相對集中。有些所內部,有挺多學科的,比如合肥物質科技研究院,深圳的先進研究院,福建的物構所等等。

5、校友圈還是有的,主要以研究所為主,而研究所學生少,出路相對單一,所以比較受限。其實學校很久之前就有相關渠道了,估計你不太知道。很多研究生,其實利用師兄師姐或者同所朋友推薦的,這塊計算機相關研究所可能做的比較好。如果是換行,可能就比較麻煩。這塊其實需要自己主動去找的。

6、落戶問題是歷史問題了,估計明年就能解決。類似的,中央選調生,很多年前就解決了,各省選調生,也解決了絕大部分。估計明年,這些問題都會解決的。

7、研究院所不重視學生,應該是偽命題,至少就我知道的數據。讀書時候,遇到問題,直接反饋,只要能解決的,都很快解決。研究院所學生少,基本上不存在不重視的現象。你說規模宏大的畢業典禮啥的,有的一年畢業生不過小几十人而已,你要研究所怎麼做?我知道有些研究所的畢業典禮儀式感很重的,會邀請家長過來的。至於規模宏大,你大可以參加學校的畢業典禮啊。學校有些有儀式感的活動或者規模宏大的活動,都可以參加啊,比如在雁棲湖校區的音樂節、跨年活動等。需要注意的是,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不一樣,本科階段和學校沒有很多直接利益關係,一般小日子也過的悠閑,所以好感多,歸屬感強;研究生階段,很多和導師關係密切,這就很容易存在利益衝突和感受不一現象,所以抱怨的地方就多了,歸屬感就少了。

8、沒事多參與國科大活動,慢慢認同國科大,不少問題以後就不會存在了。非要抱著一個研究所,問題只會越來越突出。中科院系統,高校+研究院所模式應該會越來越明顯,除了中科大有明顯的校友圈,其他研究院所大可以接受中科院圈子。國科大、上科大,以及未來的中科院深理工,建設校部時間都不長,未來研究所掛靠也不能百分百確定,可能會存在變動,再說,會不會有新學校建了呢(國科大杭高院方面,杭州市是想其未來發展成獨立高校,重慶學院各方面感覺都是學校建制),所以不要固執的抱著研究所啊、校部啥的小圈子,範圍小點,將研究所和掛靠高校打造成一體化圈子,範圍大點,將研究所、高校等,打造一個大的中科院圈子。


沒啥好後悔的,可能樓上給的差異因為是博士和碩士的區別的吧,博士更重學術一些,食堂不好中科院老闆有錢啊,不喜歡喫食堂出去超啊,後勤不給力?我覺得從雁棲湖到奧運村都還行吧科住,估計是想說宿舍髒亂差,一樣的道理不喜歡就花錢出去住,自己一個人住不夠但是合租是夠了,人脈問題我覺得看自己吧,0202年了沒什麼校友圈了,高等教育都在大城市泛濫了,校友這件事沒什麼用,在雁棲湖那一年認識了很多別的專業的小夥伴,都在北京看你怎麼日常聯繫咯,誰對我工作上助力更大我管他是哪個學校來的還不是一樣稱兄道弟。

綜上,科學院禿頭博士認為不後悔


成果導向的話,不後悔。

不誇張的說一個同樣的研究生在高校可能出的成果和在研究所可能出的沒法比。

先說碩士,基本沒幾個985高校硬性要求學生必須發表什麼等級的文章吧,但是據我所知不少研究所是要求至少1 EI

博士各高校的情況不太瞭解,但2篇SCI是均價吧,研究所基本在均價上面都要求頂會頂刊,甚至有的大組是積分制,a會多少分,b會多少分,積滿畢業。

導師這個太隨緣了,不是每個人都能碰上好導師的,比這個沒意義,略過。

沒有好導師的情況下,peer pressure就是直接的推動力。

我知道的一個例子是某985碩士1 SCI(2區還是3區)1 EI拿了國獎,但在研究所大家是不分年級一起評的,沒有至少1篇頂刊頂會基本沒戲。類似的,研究所同樣年級裏多少同學有頂刊頂會,高校呢?

這麼說,不是說高校軟硬體資源比不上研究所,而是,你試試讓一個人除了睡覺都在科研隨時stand by試試?不是理所當然的比又是社團活動又是年級合唱跑不準還有兼職打工的投入多?(研究所的工資一般足夠溫飽可以安心科研,這個比高校強

之前聽過一個大牛說,科研最好的一點是,你付出的時間絕對不會辜負你。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是沒有選擇,高校你還可以交交流創創業,研究所除了老師有副業或者你有家底,不拚命發文章的都是異類吧。

如果你打定主意畢業國內就業,選研究所絕對值得,不後悔。

但相反的,如果你不是那麼想科研,從個人人生體驗來說,後悔會時時刻刻折磨你,科研一不順就無法自拔。

研究所的抑鬱比例太高了,原因也是上面說的兩點,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沒得選,同儕壓力機會少競爭大。

研究所,現實主義入此門,理想主義切莫來。(理想主義此處意為,對生活品質和精神需求要求比較高的


P.S. 並不認為國科大的建設會幫助研究所解決現有問題,中科院太大了,有幾個學生對國科大的歸屬感大於或等於本所?而且切實的學生工作也不會垮所開展還是由本所研究生部負責。國科大的最大好處應該是文憑含量的提升(所以還是希望國科大能越來越好祝早日趕清超北[Doge]),但按照題目裏,如果985甘願保養中科院,那去的大概率是業內強所,學歷應該也不至於貶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