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李紅梅

生命如花,每一位器官捐獻者背後,都有一個無私、大愛、奉獻的家庭,也有許多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當生命不可挽救之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爲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青島市福寧園奉獻林內的紀念碑上,今年新刻了313位捐獻者的名字、這意味着,又有313位逝者奉獻他人、延續生命。截至2019年4月3日,青島市累計實現器官捐獻700例,救治器官衰竭者2000餘名,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志願者爲奉獻林裏的捐獻者獻上鮮花。

父親不孤單:身邊有這麼多人陪伴

3月30日,青島市福寧園紅十字生命奉獻林內的紀念碑前堆滿了鮮花,一位年輕人俯下身子,在刻滿名字的紀念碑上仔細尋找。突然,他的手停了下來,反覆撫摸着紀念碑上的一個名字,用手指輕輕擦去上面的浮塵,眼角泛起淚光。“這是我父親,去年12月初離開的。”30多歲的鄭先生專程從外地趕來,悼念逝去的父親。

鄭先生的父親去世時53歲,生前在青島市城陽區務工,因突發腦出血陷入昏迷。作爲父親唯一的直系親屬,鄭先生24小時守在重症監護室門口,眼看着父親情況越來越差,他當時很糾結:“救還是放棄,太難抉擇了。”他想到捐獻父親的器官,但還是猶豫過:“我怕別人說我賣器官、不留全。”

考慮再三後,鄭先生還是決定捐出父親的器官:“生命只有一次,有多少人等着器官移植活下去?”鄭先生紅着眼圈說,父親病發後5天就離世了,他的肝臟、腎臟和角膜,給別人帶來了重生。

“以前我挺怕死的,但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反而看開了。平時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幫我,等到時機成熟,我也去登記志願捐獻器官。”鄭先生說,人死了還不如把器官捐出來救別人,也算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每個人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可以獻出一點力所能及的愛和善,真到了離開世界的那天,如果還能用這身皮囊挽救他人,豈非更加無憾此生?

“爸爸,願您永生。”注視着紀念碑上父親的名字,鄭先生說,如果條件允許,以後每年都會來奉獻林看父親。“我覺得父親這一輩子值了,至少比我做得偉大。父親生前比較喜歡熱鬧,紀念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這麼多捐獻者的名字,他現在應該不會孤單,因爲他在這裏不是一個人。”

丈夫很偉大:像在戰場上救了人

去年3月8日,47歲的李滄區居民夏長旭在駕駛校車送20多名孩子回家時,突發腦溢血。事發時,夏長旭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把校車穩穩停靠在路邊,打開車門讓孩子們安全下車。

夏長旭的妻子王妮如遇晴天霹靂,迅速趕往醫院,但深度昏迷中丈夫一直沒能再看她一眼,和她說一句話。在夏長旭救治無望時,王妮忍痛做出決定:將丈夫能用的器官捐獻出來,給其他患者重生的機會。“2015年我妹妹患癌症走了,2016年我父親去世,2017年我母親患病走了,我家裏有過病人,所以我很清楚,救一個人也就是挽救一個家庭。他捐獻的器官如果能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王妮說。

2018年3月13日,夏長旭去世成爲青島市第477例器官捐獻者。據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醫生透露,夏長旭的肝臟移植給一位50多歲的男性肝癌患者,角膜移植給兩位角膜致盲者。得知丈夫捐獻的肝臟和眼角膜讓3位病人重獲新生,王妮雙手緊握激動地說:“就像在戰場上救了3個人一樣,太好了,太好了……”

夏長旭敬業奉獻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獲評2018年度“感動青島”道德模範提名獎。去年,夏長旭的兒子也按照父親的遺願,考上了大學。如果接受丈夫器官的受者健康活了下來,王妮說,她和孩子想見見他們,這樣還能感覺到丈夫以另一種方式活着。不過,王妮的這個願望目前還沒有實現。

根據國際慣例及我國現行政策,在捐獻者和接受者之間採用雙方互不知曉信息的“雙盲原則”。如果捐獻者和接受者雙方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會告知捐獻者家人有關器官接受者移植手術後的情況,並可擔任“捐”與“受”雙方的紐帶,傳遞關懷。

女兒還“活着”:想對受捐者道聲謝

去年六月,青島4歲女孩小九月捐獻器官,挽救了5個家庭。如今,“九月”的名字已經鐫刻在福寧園奉獻林內的紀念碑上,清明節臨近,不少愛心人士專程趕到福寧園內的紅十字奉獻林祭奠小九月,他們在紀念碑上小心翼翼地貼上彩色千紙鶴,以此表達對她的悼念。小九月的母親馬嘉卉也來到奉獻林,傾訴對女兒的思念,並向所有的捐獻者鞠躬獻花。

“小九月被診斷爲腦幹佔位性病變,看着她那麼可愛、善良、懂事,我想我不能讓她白來這個世界一趟。”馬嘉卉回憶道,隨着孩子病情一天天惡化下去,跟家人和孩子商量後,共同做出捐獻器官的決定,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短暫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既給別人帶去生的希望,也能讓愛她的家人們有一些念想與期盼。

“作爲一名母親感同身受,我多麼想讓我的女兒活下去,那些等待器官捐贈的孩子們就有多麼想活下去。眼看着她小小的身體被推進了手術室,想到她那些小小的器官不久後又將在別人的身體裏重新啓動,那一刻,我覺得我的決定是對的!”馬嘉卉略感安慰,因爲在不久的將來,人海茫茫中那個與她擦肩而過的人,也許就有小九月的身影和溫度,讓她感覺女兒永遠都在,未曾離開。

“我想替九月對所有接受器官的受捐患者們說一聲‘謝謝’,謝謝他們能將我們至親至愛的生命延續下去,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多了一位親人,多了一份寄託和思念。”馬嘉卉期待,有朝一日能跟受捐者相識見面,就像親人一樣,相互擁抱相互問候。

小九月離世後捐獻的腎臟、肝臟和角膜,給5個人帶去重生,讓5個家庭重燃生命的希望。據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醫生透露,目前,小九月的器官還在5位移植受者體內健康地工作着,其中,接受九月肝臟的小朋友恢復得很好,最近上幼兒園了。

得知這些好消息,馬嘉卉表示激動、感動、感恩,“心情無法用言語形容”。

兒子已如願:已經沒人說三道四

今年4月1日,是平度市民尹朋3週年的祭日,也是他捐獻器官3週年的紀念日。這一天,已經67歲的老父親尹緒豐,帶着兩個雙胞胎孫子去給尹朋上墳。

2016年3月26日,當時36歲的尹朋騎摩托車外出辦事時,不幸遭遇交通事故,造成顱腦重傷。年過六旬的父母在悲痛之餘,決定將兒子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實現兒子遺愛人間的心願。

“做出這個決定前,我和老伴整整一晚上沒閤眼,一直在商量這件事。”尹朋父親尹緒豐說,“孩子已經沒了,把器官捐出來,能救幾個人就儘量救吧。”尹緒豐和老伴的想法很樸實,兒子尹朋是個心地善良又特別孝順的孩子,無奈年紀輕輕就遭遇不幸,他們希望孩子的器官能救助更多不幸的人,給別人帶來生的希望。2016年4月1日早上,在重度昏迷六天之後,尹朋心臟永遠停止跳動,他的肝臟、腎臟和角膜給別人帶去重生。

回到老家,尹朋去世後捐獻器官的事情在村裏傳開了。對於尹緒豐捐獻兒子器官的決定,村裏人反應並不一致。“有人說,我做了件好事,捐出孩子的器官救了別人。也有人說,孩子去世後,我把孩子的器官拿出去賣了錢。”對於村民對他的中傷,尹緒豐特別難過:“我孩子的器官是奉獻出去的,是無償捐獻,不是賣出去的,我沒有收誰一分錢,青島市紅十字會能給我證明。孩子的器官給誰用了,我都不知道。”

面對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流言蜚語,尹緒豐不後悔。據瞭解,尹緒豐是一名老黨員,曾在村委會做過文書,在他家低矮的大門門框上,貼着一塊紅色的寫有“黨員之家”的門牌標識。

如今,尹朋去世已有3週年。“風頭過去之後,村裏沒人再說三道四了。”尹緒豐告訴記者。

器官捐獻,突破口在“觀念”

島城近幾年器官捐獻者比例不斷升高。

器官捐獻涉及文化、傳統、倫理、法制等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其中傳統觀念是阻礙器官捐獻的重要干擾因素。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器官捐獻是一件諱莫如深的事情。“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思想比較保守,很多人接受不了器官捐獻。”青大附院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張豔豔說,一些患者家屬擔心事情傳出去,遭遇鄰居們非議,“他都已經這樣了,你們還捐器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黨員、幹部去世後捐獻器官或遺體。我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已從2010年的0.03達到目前的4.53。然而,一些國家器官捐獻率已經達到百萬分之四十。

青島是沿海開放城市,市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對器官捐獻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比較高。據青島市紅十字會組織宣傳處處長張少芹介紹,青島市從1982年開始就陸續開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據統計,截至2019年4月3日,青島全市已登記捐獻志願者4000餘人,累計實現器官捐獻700例,救治器官衰竭者2000餘名,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張豔豔從業已近6年,她深切感受到這幾年器官捐獻者的比例在不斷升高。“2014年我們醫院只有24例器官捐獻,2018年我們完成器官捐獻168例。”張豔豔說,很多病人家屬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平臺看到器官捐獻相關報道,更容易接受器官捐獻。據瞭解,青大附院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例數位居全國前三、山東第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青島模式”。

“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是器官捐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張豔豔認爲,總體而言,患者家屬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器官勸捐拒絕率仍然很高。一般器官捐獻者都遭遇了突然發生的疾病和意外,例如腦出血、腦外傷、車禍、工傷等導致大腦不可逆的損傷甚至腦死亡,已無救治希望。根據我國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需要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親屬簽字同意。然而,一些患者家屬尤其是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很難接受器官捐獻,有的已經簽署捐獻協議,中途又反悔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可以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在這個世界上延續。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器官捐獻的成功率與捐獻者的職業、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家庭狀況並沒有多大關係,起重要作用的是出發點,捐獻者及其家屬具備大愛精神的同時,主導他們思想的通常都是:感覺親人還“活着”,生命還在延續。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著名詩人臧克家紀念魯迅先生的詩句,送給器官捐獻者也毫不違和。器官捐獻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揚人間大愛、展現人性光輝、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尚事業,每一位器官捐獻者背後,都隱藏着一個無私、大愛、奉獻的家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