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食印象,味蕾記憶——故鄉藕湯

以「中國地圖(喫貨版)」按圖索「食」,發現我的家鄉湖北,給中國億萬喫貨食客的第一美食印象竟然是熱乾麪: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這當然跟我這個三代土著的湖北伢的認知是嚴重脫節的!

且不說毛主席賦詩的「武昌魚」,

更不必說「遏制生態災難」的「麻辣小龍蝦」 ,

再不濟古老的「沔陽三蒸」,新晉的「鴨頭鴨脖」.......

都比熱乾麪更能代表鄂菜楚味!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但是,仔細看放大版的華中地圖,湖北「蓮藕燉排骨」和「炸藕夾」赫然在目,我也就放心了: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蓮藕燉排骨」和「炸藕夾」

【蓮藕燉排骨】這道湖北家家戶戶都會做、愛喫的家常菜,對我來說,它就是「故鄉之味」,兒時在媽媽的廚房裏被刻入骨髓的「味蕾記憶」,何時何地我都百食不厭。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我不是什麼遍嘗四海美味的老饕深餮,如陳曉卿導演,

也不是閱盡人間煙火,食盡八方珍饈的的美食極客,如蔡瀾先生,

我甚至不能自詡爲「識食物者爲俊傑」的資深喫貨......

我的「飲食觀」是:隨遇而安,不挑不揀,遇葷喫葷,見素喫素。但是,我對【蓮藕燉排骨】這道湖北菜,有着「蜜汁一般」的偏好。

因此,基於自身的經驗,結合「考據癖」的視角,談一下我對這道菜理解,以及後面的人文故事。

所以,說的是家常菜,論的是一方水土和一方人的故事!


二、土竈稻殼,沙罐闇火:慢煨濃湯

中餐制湯廣東方言叫「煲湯」,而湖北方言叫「煨湯」【注1】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漢語方言大詞典

所以,【蓮藕燉排骨】在湖北方言中,其實叫做【排骨煨藕湯】,或者簡稱爲【藕湯】。

(湖北方言屬於官話區,主要是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少量的贛語,下圖中的褐色都是官話區,南、北從黑龍家到雲南,東、西從新疆到山東半島,跨越幾千公里都可以互通的,這是明清以來大移民的結果。)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中國方言地圖

在中餐烹飪技法中,「燉、煮、熬」都不一樣,「煨」這個烹飪方式跟「燉」差不多,但是,區別在火源上,「燉」是「明火」,「煨」是「闇火」。

漢字「煨」的本義是「餘燼」和「熱灰」【注2】: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漢語大字典

其實,湖北方言中的「煨湯」這種烹飪方法其實是:燃燒稻穀殼、鋸末之類的草木灰燼煲湯。

湖北人最原生態的「煨湯」大致過程是:

1、將農家土竈的鍋揭開,把一個裝滿食材的大粗砂罐放在竈膛中,砂罐上蓋一個盤子。

2、然後用稻穀殼子把竈膛中堆滿,要把罐子埋在稻穀殼中。

3、然後在穀殼中塞一張紙,點燃,把鍋反過來蓋住竈眼,讓竈的煙筒發揮作用。

4、這時候稻穀殼燃燒完全沒有明火,熱量釋放非常均勻、緩慢,能夠燃燒七八個小時。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土竈煨湯示意圖: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土竈煨湯

以前,我記得小時候的時候,我媽媽經常用這種方法煨藕湯,煨豬蹄,湯汁濃到沾嘴巴。

今天我用電燉紫砂鍋、慢燉燒杯之類的炊具都嘗試過,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土竈稻殼,砂罐闇火」「煨」出來的效果。

現在,我從來沒有見過誰這種方法煨湯。因爲沒有農家竈了,其次,原來農田都變成工廠,也找不到稻穀殼子。

以前農家都一個倉庫儲存稻穀,可以把紅薯、雞蛋、芋頭可以放在稻穀中,一年都不壞,稻穀不脫殼,其實可以存放幾年。


三、雲夢古澤,江漢平原:美景藕客

從外地坐飛機回家,如果能從飛機窗戶看到地面如同血管一樣的水網,像魚鱗一樣有密密麻麻的小水坑(其實是湖),我就知道飛機馬上要降落,到家了。

飛機上看到是江漢水鄉,是長江和漢江漸漸衝擊出來的平原溼地,在古代也就是所謂的「雲夢澤」: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古代的雲夢澤大致範圍

從古籍文獻和地質學二者結合來看:碧波萬頃的雲夢澤,大致在唐宋時期就漸漸消失【注3】,江漢平原也就成爲沃野千里的魚米之鄉: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雲夢澤的演變和消亡

水鄉沼澤當然也很適宜蓮藕的種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夏天江漢水鄉最常見的景色。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武漢蔡甸農村風景

二十年以前的,我家也是這樣,房前屋後屋都是大片的藕田,紅瓦白房掩映在湖田荷塘之間。

藕田是有着「地球之腎」的溼地系統,物種豐富多樣,各種各樣的叫不上名字的昆蟲特別多,所以,在春夏的時候,會吸引很多不知名的美麗野鳥在藕塘中築巢育雛。

晚上的荷塘月色,微風陣陣,帶來荷花清香,蛙鼓蟲鳴,雛鳥聲聲,響成一片,反而更增添夜的靜謐!

江漢平原的夏日,到處是絕美的水鄉風光!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可惜,我的家鄉現在都變成了城市和工廠!

今天要欣賞這種景色,要走幾十公里去比較遠的郊區農田!當然,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要還原以前的溼地系統,退耕還湖的同時,也人工建成了很多溼地。

獨特的「千湖之省」讓湖北一直都是中國最大的蓮藕生產基地【注4】。

比較有名的是武漢蔡甸蓮藕和孝感焦湖蓮藕,焦湖蓮藕從古代就是貢品,蔡甸蓮藕則是新研發的藕種,今天,二者都是中國蔬菜中的「名牌」。

夏天時節,焦湖和蔡甸產的蓮藕清甜爽口,味道並不比水果遜色: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皮薄粗白的孝感焦湖蓮藕

這得益於雲夢古澤、江漢平原淤積數千年的烏黑肥沃的沼澤河泥。

到了「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初冬,夕陽西下,一眼望不到邊枯萎荷葉,千姿百態,仍然具有一種禿廢的美感: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這個時候,藕農們也開始挖藕,挖藕一直會持續到臘月過年,趕個好價錢,有些甚至會持續到第二年的早春。

挖藕是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需要非常細心。俗話說得好:「貨賣一張皮」,挖藕最重要的是不能破了賣相,要把整個蓮藕從淤泥取出來,十分考驗人的耐心。弄斷了只能當殘藕賣,價錢就低得多。

那麼,家裏有幾十畝藕田的藕農肯定自己忙不過來,會僱傭一些「挖藕客」。

中國北方有幫人收割麥子的「麥客」,而南方有幫人插秧的「秧客」,以及幫人挖蓮藕的「藕客」。「秧客」男女都有,在夏天最熱的「雙搶」時節幫人插秧。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麥客

但「藕客」因爲是重體力勞動,一般都是30-40歲的中年男性從事這個工作,有女性,但很少見。當然,今天挖藕已經用機械了,「藕客」很少見了。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藕客

我記得小時候看到的「挖藕客」,配備的標準行頭是「藕鍬」和「水褲」,「水褲」可能大家都知道,「挖藕專用鍬」北方人應該比較少見。

如下圖:「藕鍬」短而寬,非常便於扒開淤泥: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我小時候嘴饞,放學之後總是跑去看藕客挖藕,手藝嫺熟藕客,不但挖的藕不斷,而且挖出來的泥巴像豆腐塊一樣擺的整整齊齊,真乃「術業專攻」。他們有時候挖斷了「頭藕」,就會給我喫,「頭藕」水分足,微甜,很脆,比蘋果還好喫。

我現在只記得,藕客總是滿臉污泥,喫着簡單的飯菜,因爲非常耗體力,藕客的飯量驚人,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們那粗而有力的雙手。

現在我知道,他們出門在外,幹着最繁重的工作,用這雙手爲自己的家庭和後代打拼!


四、一藕多喫:煨與炒、炸,夏脆冬粉

「藕」作爲一種蔬菜,不像香菜、芹菜、蘆筍等有特殊的氣味,有些人甘之若飴,有些人就是天生不喜歡。

「藕」白白淨淨如同小兒手臂,外形討巧,毫無異味,平和中庸,而且料理方法多樣,簡單處理也能美味十足。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我想只要是地球人,都應該喜歡喫藕,或者至少說藕最不可能讓人討厭的蔬菜。我從沒有聽說過討厭喫藕的人。

善於喫藕的湖北人都知道,「夏藕脆,冬藕粉」——夏天的藕澱粉累積不夠,煨湯不粉,只有做清炒藕片。

清炒藕片做法很簡單,藕切成片,薑末熗鍋,快炒片刻,加少許水,至藕片中澱粉剛剛起糊,就應該撒蔥花出鍋: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清炒藕片

清炒藕片其實熱的沒有涼的好喫,涼的非常脆,夏天就白粥是絕配!清炒藕片的祕訣就是「薑末、蔥花、快炒」,如果「置冷」食用,妙不可言!

夏天脆藕做的「酸辣藕丁」也是一道喫粥神菜,我個人是百喫不厭: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夏天除了喫脆藕以外,湖北人還有喫藕帶的習俗,就是還沒有長出頭的嫰荷杆,跟喫竹筍一個道理: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爽口清甜「酸辣藕帶」,是夏天最受「酒麻木」青睞的時令小菜:

(「酒麻木」,湖北方言就是酗酒者。)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湖北人臘月會大量採購蓮藕,因爲家家戶戶都要煨藕湯,過年招待來拜年的親朋好友「過早」,也就是當做「早點」。「炸藕夾,滷藕」會當做招待親朋宴席上的下酒菜。

在湖北方言中,「藕」的量詞叫「連」,「一連藕」分爲三個部分,如下圖示意: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一連藕

三個部分各有不同的喫法:

【1】——頭藕部分,比較嫩,澱粉含量較少,適合上面說的清炒。

【2】——中藕部分,比較粗,澱粉含量適中,適合做炸藕夾,炸藕夾的做法很簡單,切成手掌厚的藕片,雞蛋麪粉掛糊,下熱油中炸至金黃。也可以切厚一點,中間夾豬肉餡。

【3】——尾藕部分,比較長而細,湖北方言叫「梢子」,看起來比較「老」,但澱粉含量比較高,特別適合煨湯。

「排骨煨藕湯」食材易得,烹飪簡單,以前「土竈稻殼粗砂罐煨藕湯」大約是七八個小時,現在電燉紫砂鍋也就是三四個小時吧!

做法也超級簡單,排骨或者筒子骨或者豬蹄皆可,少許油爆姜,炒香加水,放入砂罐,小火慢煨,跟着撇去浮沫,三個小時以後,將切成滾刀的藕下入湯中,再煨一兩個小時左右。

好,大功告成!起鍋時候,撒上黑胡椒和蔥花!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這時候豬排脫骨,應該是肉輕輕一扯就掉,然後咬一口燉成粉紅色的大塊滾刀藕,喝一口略帶藕甜味的濃湯,黑胡椒相得益彰,熱力激發下,蔥香徐徐撲鼻,愈加忍不住大快朵頤,呼呼落肚!

一碗過後,大汗淋漓,意猶未盡,毫不猶疑的「續碗」,鮮美濃湯解饞,粉糯蓮藕頂飢。

其實,湖北人和廣東人一樣,將喝湯視爲一種溫補,所以,媽媽藕湯煨好以後,一定會電話召集全家人,囑咐晚上早點來,煨了湯的!

在寒冬臘月,下班以後,如果我知道有媽媽煨的藕湯等着我,我回家的腳步都會加快,因爲總不是喫不夠媽媽煨的藕湯。


五、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荷蓮小史

從目前的文獻和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人培植荷花,種養蓮藕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蓮屬(Nelumbo)植物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被子植物,曾經和恐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當後冰期(Ice Age)來臨 ,全球氣溫驟降,蓮屬植物遭受滅頂之災,只倖存了中國蓮和美洲蓮:【注5】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中國蓮】和【美洲蓮】分佈示意圖

既然亞洲的蓮花叫做「中國蓮」,說明中國是中國蓮的原產地,有段時間以訛傳訛認爲中國荷花是印度傳入,此謬誤後來被中國學者陸續澄清【注6】。

考古學家在七千年前河姆渡地層中發現中國蓮、香蒲、菱角的孢粉【注7】,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河姆渡考古報告

在大約五千年前的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碳化蓮子:【注8】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詩經》《離騷》等先秦的傳世文獻中頻繁的提到「荷花、芙蓉」:

《詩經·陳鳳·澤陂》:彼澤之陂, 有蒲與荷。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離騷》: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九歌》: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說明先秦古人們已經開始賞荷,並賦予荷花一定的文化意義,先秦、秦漢時代蓮花圖樣的器具和工藝品不勝枚舉。

比如春秋時代的蓮鶴方壺: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同時《逸周書》則有「魚成龍則藪澤竭,藪澤竭則蓮藕掘」的記載,說明先秦中國人當時已經把蓮藕當做蔬菜食用。

在秦漢時代,蓮藕在湘楚吳越地區應該是很普遍的蔬菜。

比如馬王堆辛追夫人的墓葬中就出土過「一碗藕片湯」,但隨後瞬間化爲齏粉,下圖是考古學家抓拍的照片: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馬王堆漢墓中的藕片

從新石器時代到今天,蓮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集觀賞、食用、藥用爲一體,備受中國人喜愛的水生植物。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中國人賦予荷蓮那麼多美好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聖潔的佛法、脫俗的美女。。等等!因此,家養荷蓮在中國最早培育出來,合情合理!


六、故鄉一片,在吾之舌尖

俗語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我想大多數人,都有被一方「故鄉水土」和幼年「媽媽廚房」所「馴化」出來的「味蕾記憶」,它是如此頑固而敏感: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兒時的味蕾記憶

不論青年還是耄耋,身在他鄉異國,一副「中國胃」遇到了「故鄉味」,便是勝卻人間無數了!

即便你是喫遍四海,食盡八方的老饕,兒時的「媽媽味」能瞬間就激活你的「味蕾記憶」,那些彷佛模糊的往事,一旦與「美食線索」聯繫起來立刻就變得清晰。

正如陳曉卿導演所言:我的故鄉只有一片,它在我的舌尖上。

「蓮藕」本爲中國祥瑞符號,那麼,「談蓮說藕」到最後,在此也就借用二字,恭祝各位讀者看官:年年有餘,好事成偶,闔家安康!

味蕾故鄉——「藕」食與「蓮」史

----------------------------------

參考資料

  1. 許寶華. 漢語方言大詞典 [H]. 中華書局, 1999. 6678.
  2. 徐中舒. 漢語大字典[J].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86.2377.
  3. 譚其驤. 雲夢與雲夢澤[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0(S1):1-11.
  4. 謝晉, 韓迪, 王靖, et al. 中國蓮藕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 農業展望, 2017(12):42-45.
  5. 王有爲, 朱玲, 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藥學院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湖北武漢,. 中國荷葉資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 第十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 2012.
  6. 邢湘臣. (1983). 關於“蓮的起源地”考證. 農業考古(2), 248-250.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上冊)[M]. 文物出版社, 2003.220
  8. 郭德維. 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的房基遺址[J]. 考古, 1973(6):330-33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