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捕鯨,我就想到了那個著名的電影《海豚灣》,這部拍攝於2009年,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的紀錄片,講述就是在著名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專家的帶領下,一羣動物保護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這一海灣,深入現場,記錄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殺的血腥場面。這部電影獲得了82屆奧斯卡金像獎。

其實,豈止是海豚,當被捕殺的對象換作鯨,那場面更是殘忍與暴力!

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46年12月2日根據《國際捕鯨公約》在華盛頓成立國際捕鯨管制機構,國際捕鯨委員會1983年規定全面禁止商業捕鯨行為,日本於1951年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禁止捕鯨公約》生效,每年被捕殺的鯨魚數量從2.2萬頭下降到2700頭。但由於《國際捕鯨公約》的第8條規定,任何國家可以根據科學目的擊殺或者捕撈鯨,並應充分利用鯨的身體各部分。這給日本等國提供了捕鯨的合法理由。在捕鯨與反捕鯨的鬥爭中,日本一直扮演者不光彩的角色。1994年,各國在1wc年會上投票以23:1壓倒性優勢通過將擁有80%鯨類總量的南大洋定為鯨類禁獵區,那張唯一反對票便是來自捕鯨大國日本。自1986年以來,已經有兩萬多頭鯨被捕殺,其中絕大多數命喪日本人之手。

日本人捕鯨新聞屢禁不止,根本原因是日本濫捕與反捕鯨的鬥爭激烈程度的反映。日本為什麼這麼執

意要捕鯨呢?一是經濟利益因素。鯨肉很好喫嗎?在日本需求很大嗎?其實不完全是。在二戰以後有段時間日本人經濟困難,1945年底,為了改善日本國民的食品供應,美國佔領軍司令部鼓勵恢復遠洋捕鯨。1947年日本人食用動物蛋白總量的47%來自鯨肉,1964年仍高達23%。遠洋捕鯨業在本世紀6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峯,7支捕鯨船隊每年捕殺2萬頭鯨。1962年南極洋鯨漁獲量達30.95萬噸,佔鯨漁獲總量的78%。但根據調查,最近幾十年,喫鯨魚肉的日本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根據14年的調查結果,95%的日本人不喫鯨魚肉的。目前日本人的年均鯨肉消費量約5000噸,人均年消費40克。雖然如此,但這項產業仍然是涉及日本十餘萬人生計的事,特別是某些傳統的沿海捕鯨如千葉縣和田浦等地區。此外「日本鯨類研究所」和「共同船舶株式會社」的部門利益牽扯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二是日本傳統文化因素。日本民間有一句俗語譯過來,就是「一頭鯨,七浦賑」。意思是指捕獲到一頭鯨魚,能令許多漁村得到恩惠。日本的遠洋捕鯨業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傳統的鯨文化,包括鯨魚神社、鯨魚祭等等。尤其關於戰後那段「救命鯨」的痛苦記憶對那代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三是日本民族性使然。目前的限制「捕鯨令」在很多日本人看來是對日本的不尊重、是壓制日本。甚至還有人認為美國之所以推動保護鯨魚,是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煽動反日情緒,打壓日本的手段。也有日本學者認為是為了讓日本在糧食安全上對美國形成依賴,並大量進口美國產的牛肉。四是日本的政治和感情因素。日本國內的政治生態裏,農林牧副漁包括捕鯨業的票源不可忽視,也是日本自民黨的重要傳統票倉。誰支持捕鯨業,誰也就贏得了這部分的國民感情,也就贏得了政治上的勝利。這就是日本捕鯨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捕鯨與反捕鯨之爭愈演愈烈,也使得這類新聞屢見報端了!


日本是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成員國,但經常使用偽造數據和尋找藉口的方法違規出海。以科學考察為名,日本的捕鯨行業長盛不衰,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無節制地捕撈鯨魚。無論是有政府背書的國際組織還是公益組織,想要阻止日本人的捕鯨都是難上加難。連手段頗具爭議的綠色和平組織想在南極阻截日本捕鯨船都做不到,就更別說那些試圖依靠法律依據阻攔日本人的嘗試了。

其實歷史上拚命捕撈鯨魚的並不只是日本這一個國家。挪威、冰島、美國、蘇聯都曾經是捕鯨行業的大玩家。但是這些國家後來都收手不幹了。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石油的價值被人們重新發掘,鯨魚油的工業用途開始下降。二,女性的思想開始解放,繁複的鯨鬚裙撐越來越不受歡迎。三,鯨魚種羣數量嚴重下降,追蹤鯨魚的成本變得奇高無比。既然已經是賺不到錢的產業,這些歐洲國家自然就撤資了。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持,捕鯨隊出海所需要的設備、物資、人員就湊不齊。失去了資金支持的西方國家捕鯨業迅速衰退,逐漸變成了一種旅遊業的附屬產業。比如在今天仍然能夠憑藉鯨魚捕撈配額捕鯨的北歐島國冰島,捕鯨業就完全是旅遊業的一部分。每天在冰島消耗的鯨魚肉,其實有70%以上都進入了遊客肚子裏。這麼說起來,日本的捕鯨行業至今都還這麼發達,似乎不是單純的經濟因素。因為作為工業用品的鯨魚,如上文所說,隨著工業的發展已經沒有什麼卵用了。日本人喜歡捕鯨和喫鯨魚肉的主要動因,應該還是一種民族性格的產物。

日本人由於單一的民族結構和孤懸海外的地理結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心理。對於日本人來說,合羣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時又要在羣體裏極力體現自己的價值。對於上古時期的人來說,鯨魚這種奇特的巨獸就是展現勇氣的最佳對象。於是日本人養成了殺鯨魚、喫鯨魚的傳統。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今天,仍然具有儀式化的意義。在日本的超市和飯店裡,看到鯨魚料理並不特別值得驚奇。

第二個問題是,日本人長期處於文化的輸入方,從古代的中華文化到近代的西方文化,日本價值觀從來沒有作為一個整體向外輸出過。這和他們在封閉環境中養成的高昂自尊心其實是衝突的。所以日本人不服輸,希望也能有自己對食物價值的判斷主導權。於是,很多國際條約對日本人就沒有約束力。他們想的道理也很簡單:憑啥你們不讓乾的事情我就不幹了?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對東亞國家的蹂躪就是這個邏輯的產物。更多有關日本文化和捕鯨的故事,請關注頭條號 | 地球知識局

從這個側面足以看清這個民族的虛偽性,一面在世界裝得彬彬有禮,而另一面卻在大洋展開殺戮,就像一面借媒體的力量誘騙大量國人赴日旅遊與購物,而另一面卻又藉助中國人帶去的財富而加緊對華備佔一樣,日本人的奸詐程度世界無人能及,從頭到尾把《農夫與蛇》故事中蛇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