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之路_我尊貴的上師  果洽祖古仁波切  

★「果皈依」、「因皈依」。可否從梵文的「南無」和藏文的「洽擦」去解釋皈依呢?

我們差不多理解了皈依處佛、法、僧這三個。

接下來,我們要理解的是如何皈依佛、法、僧三寶呢?具德上師前,依照儀軌,接受皈依,

我們一般人想到的是一個樣子、是一個儀式,行為上的,這是形相的部分,上師叫你念「桑傑卻倘措吉秋南拉、強秋巴度達尼加蘇契」,然後你也跟著念三遍,從此你成了一個皈依三寶的弟子。

但是,皈依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皈依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呢?我害怕、我畏懼,我沒有能力去除這個畏懼,所以我要依止力量比我強的,去除我的恐懼,所以我要皈依。比如說,下大雨了,皈依一把雨傘,肚子餓了,皈依一碗魯肉飯也可以。

「皈依」,是接受自己所要皈依的對境,成為自己的救度者。

「皈依」有兩種,一種是「果皈依」,一種是「因皈依」;皈依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求解脫的,一種是求世間的,這是果皈依和因皈依。

果皈依是什麼呢?求這個果,叫做果皈依。比如說,我生病了,求我未來的健康,若我得到健康,這樣我生病的畏懼就可以解除,所以求這個果的部分,叫做果皈依。

同樣的,在輪迴中受種種的痛苦,我可能想我要求阿羅漢,得到阿羅漢,痛苦就沒有了,所以我皈依阿羅漢,怎麼皈依的?就是求未來我變成阿羅漢,這是聲聞的果皈依的方法。

同樣的,求獨覺的果位,這是獨覺皈依的方法。求佛陀的果位,比如說,我自己在輪迴中痛苦,成為我父母的一切眾生都在輪迴中受痛苦無法解脫,怎麼辦呢?要我自己包含一切的眾生,都達到佛陀的果位,這叫做大乘的皈依。

這個叫做「果皈依」,就是求果,藉由「果」去除現在的痛苦、恐懼等等。那麼,因皈依是什麼呢?「因皈依」,可以說是求外在的三寶,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釋迦如來等等。

我以外的十方諸佛,我求他們轉法輪,給我佛法的開示得到解脫,這是「佛皈依」;「法皈依」就是我要把佛陀所轉的法輪,如實理解、修行、來成就自己;

「僧皈依」,僧寶就是除了我自己之外的僧寶,成為僧寶的,如菩薩、獨覺、阿羅漢等等成為我的道友。

這是因皈依的部分,或者是說,佛陀作為導師,法作為道,僧作為道友去修行。還有一種皈依的方法,就是自己不求成為佛陀,不求證悟十二因緣,也不求阿羅漢等等,只求輪迴中的快樂,這樣的人會對於佛、法、僧做一些善事。

例如:有的人去寺願裡點燈、燒香,對佛做一些供養等等,祈求自己在輪迴當中的快樂;有的人為了輪迴中的快樂,或印佛經、贊助佛學院、印經院等等,這是皈依法寶的部分;

另外一種人為了去除家庭的不幸、自己身體的不健康等等,去供僧,這是世間的人皈依僧寶的方式。所以,今天的上面,我們大略的去認知三寶、以及皈依三寶的方法。

有人問可否從「南無」和「洽擦」去解釋皈依呢?

梵文「南無」,藏文「洽擦」二者都沒有皈依的意思,都是頂禮的意思,頂禮和皈依是不一樣的,藏文的「加蘇契」才是皈依之意,比如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皈依阿彌陀佛的意思,而是頂禮阿彌陀佛的意思。在皈依的時候,會講到皈依佛寶就不能頂禮其他的神、其他任何的等等,可是直接去認知頂禮的含意,

若不可以去頂禮,就會變成不能頂禮自己的上師,自己的長輩等等,只有頂禮佛陀,這不是很合理的,因為很多佛典有講到,甚至寂天菩薩有講到「恰應供拉督德洽擦洛」,指的是應頂禮的對境都要去頂禮。

雖然不是佛陀也不是聖者,但是,是自己的善知識、長輩、父母等等,應該頂禮的對境,就要去頂禮的,所以頂禮和皈依不同。

皈依了佛陀,就不能皈依其他的宗派、和神等等,因為就如同投降了一個國家,不可以投降其他的國家,一個人只能有自己的一個國王,不能有第二個國王,有了第二個國王就成了奸細。

所以頂禮和皈依是完全不同的。

〈現觀莊嚴論〉/彌勒菩薩 著


現觀莊嚴論釋:廣說能表諸法《澄明隱義》/果然巴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藏譯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