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各地精裝房因品質不達預期而引發的維權此起彼伏。就連一些過去以品質著稱的房企,也在這一點上栽了跟頭,口碑大大受損。

  房企爲什麼總做不好精裝?明源君認爲,這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系統層面的問題。

  爲啥?

  別看精裝是最後一個環節,其問題根源可能就出在項目最開端階段。因爲項目開發流程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埋下隱患,都會在後續某個節點突然爆出。精裝的雷,很多從拿地那一刻就埋下了,到了營銷環節又被再一次放大,最終在交房那一刻徹底爆發。

  精裝修的品質把控,也得從開發全流程入手。

  01

  從精裝上拼命摳成本?

  你怕是算錯賬了

  項目追求利潤最大化,這無可厚非。但是,很多項目從一開始就算錯賬了。

  去看精裝房的維權事件,會發現,業主抱怨的問題很多集中在偷工減料,減配降檔上。

  如果問房企爲什麼要千方百計的從精裝上摳成本,很多人會說,因爲不摳算不過賬,要虧本了。

  但是,精裝能摳多少成本呢?

  假設一個項目精裝面積5萬平,合同約定每平成本2000塊,最終通過減配降檔,降到800塊,總共省下6千萬。

  6千萬,乍一看好像不少,跟開發流程其他成本相比,簡直九牛一毛。

  一個房地產項目,通常土地成本佔到30-35%。過去兩年地價走高,有的房企拿地成本甚至佔到項目成本的50%或以上;建安成本一般佔到40%左右,其中裝修成本佔建安成本的25%-30%。也就是說,裝修成本只佔整個項目成本的10%-12%左右;其他的成本爲融資成本以及稅費等等。

  簡單算一筆賬。一個100億的項目,土地成本按照35%算,就是35億;精裝成本按照10%算,就是10億。如果土地成本降5%,就省出一半的精裝成本了。

  過去業內普遍認爲,一個項目的成敗,有個4321原則——拿地研判佔40%,設計規劃佔30%,銷售企劃佔20%,市場機會佔10%……現在有房企大佬認爲,拿地的重要程度,已經去到80%以上了。拿地纔是一個項目生死存亡的關鍵。對房企來說,如果前期地拿對了,還需要挖空心思在精裝上摳這點小錢嗎?

  再如融資,去年以來部分房企融資成本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有的標杆房企債券利息僅4%-5%,而一些房企融資成本動輒15%以上。

  而很多房企卻忽略了這一點。假設同樣借款100億,兩家房企分別是5%和15%的年利率,後者每年就要比前者多付10個億的利息。這十個點的成本,足以喫掉整個項目的利潤。如果跟精裝修成本相比,按照每平2000塊的精裝成本來算,多付的利息夠裝500000平了。

  可見,較之開發流程的其他成本,精裝省下來的都是小錢。當然,這並不說明精裝成本管控不重要。項目開發的全過程都必須有成本意識。但是千萬別隻盯着精裝摳成本。比如有房企在拿地時很豪氣,一擲千金,到手了才發現,按照這個地價根本賺不了錢。怎麼辦?在工程上偷工減料。省來省去,項目品質不行,口碑也砸了。

  很多房企經常漏算的另一筆賬,是營銷費。精裝是用戶真正看得見摸得着的,精裝做好了,口碑上去了,推廣費、拓客費都可以降下來。對後續項目的銷售也會有產生帶動作用,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總之,控成本重心應放在開發鏈條前段,融資、拿地、產品定位等,別再捨本逐末了。

  02

  把精裝當做一個獨立模塊?

  品質把控不僅是工程部的事

  房地產開發鏈條牽一髮動全身,任意一個環節,都是跨部門協作的結果。如果各條線各自作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等到發生糾紛的時候,營銷的怪工程技術不行,工程的怪營銷定位不準,成本怪工程浪費錢……不僅客戶不買單,公司內部也怨氣四起。

  去年,某項目樣板間的電視背景牆採用了名貴的石材,又沒有告訴客戶這是非交付標準。到了產品交付時,電視背景牆僅僅粘貼牆紙。客戶認爲開發商存心欺詐,引發了糾紛。

  營銷、土建、成本、商務等部門與精裝脫節,是很多精裝問題的死結。

  此前一位工程人員就跟明源君吐槽,由於各部門對接工作沒做好,項目在精裝階段搞出了很多岔子,比如鞋櫃尺寸出問題,設計做的40cm寬的,土建只預留了37cm;油煙機和吊櫃尺寸也不匹配,結果只能重新出圖打吊櫃。

  再如營銷罔顧精裝的實際效果,在營銷階段爲了賣房,對產品過度包裝,讓客戶覺得撿到大便宜。交付的時候卻發現貨不對板,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

  營銷和精裝工程,需要達成共識。比如說,營銷階段開誠公佈的告訴客戶,精裝基礎配置是怎麼樣的,如果客戶有更高要求,可以選擇升級配置,只要自行承擔超出標準的增額費用就可以。這樣操作既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又滿足了客戶需求,一舉兩得。

  當然,出於批量化採購和施工的考慮,個性化套餐選擇,肯定不能完全由着客戶的喜好來。而是先擬定好選擇菜單,讓客戶在菜單內進行選擇。

  爲了打破部門藩籬,某房企就規定,精裝的標準要設計、營銷、成本、工程一起參與制定,並定期反饋和迭代。同時還規定,產品研發部制定的精裝標準出來後,營銷部門根據市場及政策等的變化,每半年提交一次迭代要求;而精裝效果的標準,也要營銷和設計部共同確認;另外,成本部必須全程參與精裝標準的制定和迭代。

  03

  工程的問題說到底是管理問題

  管控做好了工程品質就有保障

  精裝施工涉及的單位多,多個工序交叉作業,工序安排和管控都存在一定難度。另外,精裝是直面客戶的,是房子的“面子”工程,這註定了精裝必須要做精做細,因爲即使很小的問題都可能引發客戶不滿。

  客戶高要求,而工程管控點多,不確定因素多,導致施工過程問題層出。

  明源供應鏈研究院曾對2018年387746套精裝修房子進行交付數據統計,業主反饋問題排名第一的戶內門。其中,反饋問題TOP3分別是破損、劃傷、鬆動問題,分別佔據戶內門反饋總量比例的16.7%、15.0%、8.6%。

  就是這一系列的小問題,拉低了整個精裝的品質。

  再如,精裝房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漏水。說到漏水,很多人首先想到防水材料不過關,還有防水工藝做得不夠細。

  表面看來,這些似乎是“豬隊友”乙方造成的。比如材料供應商低價中標,材料進場的時候卻想辦法以次充好;再如施工工藝。施工團隊水平參差不齊,遇到不靠譜的工人,分分鐘坑你沒商量。

  但明源君認爲,精裝問題歸根到底出在房企自身。

  合同約定的材料,必然是合規的。劣質材料是怎麼混進場的?

  找誰施工,怎麼施工,自主權在你手裏。你卻自己把自己坑了。

  精裝修控品質,在施工環節,說起來千頭萬緒,其實核心無非就是管控。管好自己的團隊,管好合作方。

  當然,每家房企都有自己的精裝條線,也或多或少有管理條款。那麼,精裝做得好的房企,比做得差的房企,高明在哪裏?

  1、精裝標準化

  精裝設計的工序繁多,如果材料設備和施工工藝選擇不統一,工程效果好壞就變成一個隨機事件。而標準化之後,設計、施工、採購都有一套可參考的模板,員工可以照着來操作,效果不會出現太大偏差。

  比如前文所說的戶內門破損、劃傷,屬於在成品保護階段的疏忽。這個工序操作起來並不難,但如果沒有成文的規定,很容易被忽視,或者遺漏了某一項而造成維護不到位。

  下面爲某房企制定的分階段、分內容、分措施的成品保護過程,用來把控安裝施工的進出時間,以及每個階段的成品保護做法。

  標準化的另一層含義,是將裝修過程產業化,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比如在精裝修時採用集成牆面工藝,不僅能大大的節省人工和材料費,還綠色環保。

  再如目前有些標杆房企引入了裝配式內裝,極大的減少現場人工作業。

  明源君去年接觸的一家裝配式內裝企業,已經實現全乾法施工,現場沒有砌築、找平、粉刷、打磨、塗裝、裱糊等工序,其施工過程僅需兩個工種,即安裝工和水電工,用工量比傳統裝修減少50%。

  圖爲自調平地坪體系安裝

  2、標準能落地

  一流的戰略三流的執行,再好的標準都只能是空中樓閣。標準落地了,纔算是有效的標準。

  有專人專職來推動制度落地

  一個土建工程師曾告訴明源君,公司精裝標準做了幾百條,荒謬的是,連一個精裝工程師都沒有。只安排了精裝職能人員來輔助精裝工程實施。要命的是,精裝涉及的內容太多,土建人員也沒一個真正懂的。後續精裝階段可謂錯漏百出,比如說,精裝設計拿了土建的圖紙來用,居然忽略了粉刷層的厚度。

  用樣板引導乙方將標準落地

  精裝另一個很難把控的點,是施工團隊的水平。施工工人的整體文化較低,加之很多沒有經驗的人混雜在施工隊伍裏,這部分工人對於正規的工藝工法認知水平有限。而有些房企的技術交底,還都停留在口頭傳達層面,工人能領悟多少,最終有能落地多少,完全是概率事件。

  標杆房企則都有樣板引路制度。雖然操作起來繁瑣了點,實施效果卻比口頭和文字交底好很多。

  像萬科等房企在工程大面積施工前,都會製作實物質量樣板,同時附上現場照片、文字說明等必要標識。使得管理人員對施工人員的技術交底以及崗前培訓更加簡潔明瞭,也便於工人掌握,保證了後續施工的精確性,同時也爲現場質量驗收和檢查提供了統一的判斷標準。

  3、供方有考覈制度

  精裝階段涉及到的供應方非常多,供應方的優劣對於施工的質量起到直接的影響。一些中小房企做精裝的年限短,對供方的選擇還缺少經驗。而規模型房企精裝經驗相對豐富,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供應商的考覈和淘汰辦法。

  比如某top5房企對材料商設置了“產品質量一票否決制”管控紅線。嚴禁以次充好、貼牌、環保不達標、安全不達標,嚴禁全國大面積出現質量問題,嚴禁質量管控體系不合格。違反紅線規定質量問題的供應商,一經查實,立即淘汰。

  每年根據產品質量評估結果,將供應商分爲A、B、C、D四級進行管理,A級可以適當減少駐場時間;B級根據評估報告監督整改;C、D級則做停單整改處理。

  形成考覈機制,關鍵是做好數據沉澱。現在很多房企都啓用了信息化工具,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對每一項工作都使用信息化工具進行詳細記錄,實時上傳相關信息。一旦後期產品出現什麼問題,都可以通過系統記錄追溯到問題源頭,並據此判定相關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