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物美價廉著稱的匡威,現也搞起了排號、抽號、限購這個套路。

  匡威“搖號賣鞋”?還規定顧客着裝

  4月2日,匡威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曬圖表示,匡威在某店內掛出發售預警的相關通知,一雙普通的匡威黑色高幫鞋不僅需要搖號,同時價格以飆升至1700多元一雙,價格堪比Air Jordan。

  通知上還有醒目的紅色字體提示,需要購買者穿着匡威鞋款和服裝,且需要兩者同時具備。

  4月2 日下午,匡威官微發佈澄清聲明。然而,聲明裏出現病句——以後杜絕此類事件不再發生,馬上就被網友揪出吐槽了一番,半小時後匡威更新聲明,並修改了病句,而對於其線下門店“穿匡威才能買匡威”等要求隻字未提。

  就算匡威發佈澄清公函,也挽回不了網友聲討匡威的局面。衆多網友紛紛表示匡威“飄了”,還有部分網友稱,這兩天還尋思買雙匡威,現在看看回力和飛躍都比匡威好,而且還便宜。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爲,對於運動品牌,搖號買鞋實際上並不新鮮,這也是品牌飢餓營銷的一種手段,不過,這隻適用於聯名款或是限量款。

  因此,有消費者也在質疑匡威此舉動,可惜在美國人眼裏你永遠只是街頭大衆帆布鞋,在中國炒成了神的地位,趕不上耐克的質量,只能盲目營銷。

  這樣一個簡單的購鞋過程被整成了莫比烏斯帶。“我沒有匡威,想去買匡威的鞋子,但他們要穿着匡威鞋子才能進去買,那去買雙匡威鞋再去。可是我沒有匡威鞋子,那你就去買雙匡威的鞋子,可是他們要穿匡威鞋子才能進去。”於是……薛定諤的鞋子誕生了。

  再看引發本次事端的主角,“1970s”系列的黑色高幫款。

  這樣一雙在外網只要不到兩百,加上運費也不到三百的鞋子,在匡威中國官網和匡威天貓旗艦店卻尋不見其身影,就連其餘低幫款以及高幫款的庫存量也不足,甚至直接斷貨。

  匡威膨脹?背靠耐克好乘涼

  2003年,匡威被耐克以3.0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那年,匡威年銷售額僅有2.05億美元。

  但耐克表示,不會干涉匡威的運營,匡威仍將保持其獨立品牌的地位,並且總部設在原址,公司管理層人事架構也將保持不變。

  經典就是一個輪迴,復古風再次興起。作爲一家百年老店,匡威利用耐克強大的營銷團隊伺機復甦,攜其經典復古鞋款強勢歸來。

  在匡威轉移重心後,其營收狀況還是不錯的。

  根據耐克發佈的2019財年Q3顯示,耐克實現銷售額96.11億美元,同比增長6.6%;錄得淨利潤11億美元,毛利率45.1%。耐克中國市場全年營收15.88億美元(約合10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4%。

  而匡威在過去的五個財年的銷售額正在逐年增長。2018年,匡威銷售額上漲6%至20億美元,相比剛被耐克收購時的2.05億美元,營收翻了近十倍之多。

  匡威學奢侈品,搞起了“配貨”

  先分享一個豆瓣網友的親身經歷:“試鞋的時候,旁邊一位大哥想買兩雙1970s都不行,最後不得已又買了雙經典款來配。花兩份的錢,帶走一個心儀的款,太瘋狂了。”

  這種行爲在消費行業有專業名詞——配貨

  配貨就是購買奢侈品的時候,會被銷售人員要求按照一定比例購買同品牌其他商品,才能購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奢侈品行業的“配貨制度”實行已久。如今,這則奢侈品潛規則蔓延到了彩妝、數碼等領域。比如,某些品牌的口號不單賣,必須配眼影或者卸妝水纔可售出。

  說起匡威此番“配貨”行爲,網友們表示,匡威驕傲了,更有網友將其改名爲“匡馬仕”。

  對於此次匡威營銷事件, 業內人士表示,這屬於品牌飢餓營銷的一種手段,用熱門款或限量款來帶動舊款、滯銷款的銷售,歸根到底,爲的是換取更多的資金迴流。至於營銷手段,如果產品的重點過於放在華而不實上,長此以往,會影響品牌的美譽度。

  總而言之,消費行業利用“飢餓營銷”來銷售商品似乎屢試不爽,這樣的營銷手段也確實能帶火商品,促進其銷售。可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心裏怎麼想?小財女想起今天看到的一則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