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有姜維提劍入宮,意欲殺死黃皓的情節,所以很容易讓人覺得,以姜維當時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殺一個小小的宦官易如反掌,為什麼他不殺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相比之下,《三國志》對這個事情的記述就要嚴肅得多了。

《三國志·姜維傳》:

(景耀)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華陽國志曰;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

也就是說,即便姜維對黃皓非常不滿,他也是不能直接殺死黃皓的,而只能建議後主劉禪殺死黃皓,如果後主不聽他的意見,姜維也沒什麼辦法。而《三國演義》的說法中,如果姜維作為一個外臣,尤其是上年率軍在外作戰的高級將領,提劍入宮,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也就是他要造反。

實際上,姜維當時在蜀漢的地位遠沒有《三國演義》給人的印象那麼高,反而是受到各種牽制和制約的。諸葛亮和蔣琬執政時期,姜維的地位本身也不高,到費禕執政的時期,費禕對姜維才越來越難以控制,但也仍然保持著控制能力,姜維並不能為所欲為。

費禕死後,劉禪才開始親政,自己處理政務。一開始的侍中是董允,為人比較嚴正,黃皓始終不敢幹政,一直到董允死去之後,陳袛接替董允,黃皓才開始干政。而黃皓的干政,實際上主要是通過與陳袛之間的合作。如果沒有陳袛的合作,黃皓也很難對蜀漢朝廷有那麼大影響。

陳袛本來地位在姜維之下,姜維也錄尚書事,是當時蜀漢政權中地位最高的大臣,但姜維長期在外征戰,所以劉禪對朝廷的控制主要通過陳袛進行,才導致陳袛的地位雖然沒有姜維高,但實際權力比姜維大的結果。

反過來說,黃皓作為一個宦官,之所以能對蜀漢朝廷發揮如此之大的影響力,一方面可以說是後主昏庸,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本身也是後主想要通過黃皓干政,重建東漢以來皇權之下,內廷、中朝與外朝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以此來保證任何一方獨大,危及皇權。

實際上,不僅蜀漢在後期出現了內廷宦官干政的情況,在曹魏和孫吳兩個政權內部,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的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恰恰是因為,皇權本身受到了威脅,皇帝與大臣之間缺乏相互信任,所以只能任用自己身邊的宦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歷史上,三個比較強盛的王朝漢朝、唐朝和明朝,在中後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其實都和皇帝試圖以此來加強自己對外朝的控制有關。

比如漢朝宦官大規模干政,主要是在桓帝時期開始的,而這是因為桓帝是從外藩入繼大統的,強臣壓主,他能夠信任的只有身邊的宦官,而宦官最後也確實幫助他消滅了外戚梁氏。這樣,桓帝才對宦官越來越信任,並授予主管宮廷禁軍的權力,宦官才有了足以與外朝相對抗的權力。

這之後,漢朝出現過多次外朝大臣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但最後都是以宦官的勝利告終。比如黨錮之禍,就是李膺、陳蕃試圖消滅宦官勢力,卻失敗了。何進誅殺十常侍,甚至到了必須要藉助於邊軍董卓的勢力的地步,否則他就只能建議自己的親妹妹何太后解除十常侍的權力,何太后不從,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何進是當時的輔政大臣,總統內外軍政事務,在當時的東漢朝廷的勢力要比姜維大多了,但何進也沒有膽量提劍入宮,直接誅殺十常侍。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十常侍用計將何進誘入宮中殺死。這之後,袁術才率禁軍虎賁火燒宮門,圍攻皇宮,宮內馬上大亂,皇帝都被宦官劫持走了。

所以說,除非姜維決心造反,否則他就不能提劍入宮去殺黃皓。如果他這麼幹了,那就等於他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樣,要做權臣,架空皇帝,把後主當成傀儡。而這恰恰是後主在費禕死後的政治格局中要全力預防的局面。後主提拔閻宇、諸葛瞻,都有制衡姜維的意圖。

在當時的成都,姜維雖然影響力不小,但如果他想學司馬懿搞政變,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他在成都根本就沒有兵權,沒有兵,搞什麼政變?連司馬懿起事的時候,一開始能夠依賴的也只有司馬師暗地裡招募的三千死士,還沒有武器。更何況,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是得到了曹魏元老群體的支持的,而姜維當時在成都並沒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姜維勸後主殺黃皓不成,他就很怕了,只能跑到沓中去屯墾種麥,以避免黃皓謀害他。因為在當時的成都,黃皓殺姜維要比姜維殺黃皓容易得多了。


(說歷史的女人——第346期)劉備建立蜀國,可謂是歷經艱危,真心不易。跟袁紹和曹操、孫權等諸侯都沒法相提並論,原因很簡單,袁紹本身有強大的政治資源背景,曹操雖然政治資源不如袁紹,但曹操的宗族勢力非常強大,尤其以夏侯和曹姓二族,再說孫權,孫權能夠成就基業,是因為有一對強大的父兄。反看劉備,似乎真的是一窮二白,白手起家,從家族背景到宗族勢力都無法和其他諸侯相比。但是劉備卻憑藉頑強的意志力和過人的能力,不但東奔西逃活了下來,還在逃亡之中不斷壯大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待到時機成熟,真的是扶搖直上九萬里,坐擁益州,直接稱帝,與魏國和東吳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但劉備稱帝不久,因東征孫權,兵敗病逝。劉備死後,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繼位,有人戲稱劉禪為劉二世。

但劉禪的繼位,卻讓一個小人得了勢,此小人非常善於玩弄權術,不但玩弄後宮,還玩弄到了朝堂,最後還直接干涉到了蜀國的軍務,影響到了蜀國命運的走向。此小人姓黃名皓,熟悉三國歷史的基本都知道這個小人。按說,黃皓如此壞水橫流,他本該被砍頭,但諸葛亮父子卻選擇了隱忍,結果讓他直接成了蜀亡之禍首,搞得蜀國二世而亡,真是令人唏噓嘆息不已。那麼小人黃皓到底是怎麼把蜀國玩完的?我們且來看看。

根據史載來看,黃皓的人生主要分三個階段,實際上這三個階段,也就是他官職的三次升遷,黃皓的仕途在平步青雲的同時,蜀國的命運則往下走一截。

在劉禪做太子的時候,黃皓就跟著劉禪混了。之前黃皓擔任的是什麼職務,沒有明確記載,大概是太子劉禪的陪讀或服侍劉禪生活起居的一類宦官。到劉禪17歲繼位的時候,黃皓的地位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時候,他的職務被記載了出來,即黃門令。根據《漢書 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云,黃皓這個職位大概就相當於郡丞、太史令級別。

但這種級別的對等,卻不代表權力的對等,就像一個地市級別的局級幹部跟省一級的局級幹部,雖然看似都是局級幹部,但是其地位和權力卻是截然不同的。更何況黃皓是皇帝身邊的人,那權力就更不同了。再加上,黃皓此人極其善於獻媚,說白了就是能夠準確揣摩劉禪的心思,還有辦法讓劉禪快樂,這樣以來,劉禪對黃皓自然非常好,其寵信程度也是格外令人艷羨。

一般而言,一個宦官一旦得到皇帝的寵信,陞官就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但黃皓這個深得劉禪喜歡的宦官卻一直沒有快速升遷,在黃門令這個位子上蹲了好些年。其中主要原因是諸葛亮還活著,並且以丞相身份掌控朝政,而且諸葛亮的聲望之高,連劉禪這個皇帝都被迫處於下風,一個宦官怎麼可能有機會蹦躂呢?

那麼既然如此,問題也就來了,在劉禪繼位後,黃皓的小人嘴臉就已經展露無遺,引起了朝臣的不滿,當時的黃門侍郎董允就對黃皓深感不滿,甚至充滿了殺心,於是,他多次向劉禪諫言,認為黃皓小人行徑,是個禍害,應當除掉或懲戒。但劉禪的處理方式,卻不過是隔靴搔癢,無非是責備幾句:「小黃啊,你看你,做事都不知道收斂一點,掌握一下分寸,有人都對你表示不滿了,不要再往槍口上撞。」也因此,劉禪雖寵信黃皓,卻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給他陞官。

但既然董允都看出黃皓不是個好鳥,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就沒看出呢?又為何沒有除掉這個黃皓呢?其實以諸葛亮之聰慧,他怎麼能看不出呢?只是談到除掉,卻沒想像那麼簡單了。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諸葛亮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北伐大業上,糧草、兵員等等,事無巨細,都要親力親為,因此,他基本沒有精力操心皇宮的事情了。

第二是諸葛亮想北伐,首先要取得皇帝劉禪的同意和支持,而劉禪年輕,如果諫言他廢除或殺掉自己最寵信的宦官,就像去搶奪一個小孩的玩具,會讓他非常憤怒的,因此,諸葛亮是不能明著勸諫劉禪除掉黃皓的。為了北伐大業,諸葛亮只能忍著這一茬,但黃皓如地雷,放在後方,總是不安心,因此,在公元227年,諸葛亮到漢中備兵北伐的時候,就特意做了一個人事安排,即上書劉禪任董允來負責皇宮內務大小事。

董允這個人非常正義,而且也很忠誠,敢於直言,因此,他多次勸諫劉禪,實則其實是代表了諸葛亮的意思。黃皓知道後,也非常害怕,雖是小人,但他足夠聰明,所以一聽聲就知道此非董允之言,實乃諸葛亮之言。

那麼既然諸葛亮是為了家國大業,為了團結皇帝劉禪,不得不忍受黃皓小人,可到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擔任都護兼任衛將軍的時候,卻依然對小人黃皓選擇了隱忍。要知道,這時候的諸葛瞻權力還是很大的,比如他擔任這個衛將軍,基本就類似於皇城御林軍的統帥,掌握著帝都的核心命脈。諸葛瞻也因此,受到責備。但是仔細分析,我們發現,諸葛瞻其實也有苦衷。原因也有兩點:

其一是此時的黃皓已經不是諸葛亮時期的黃皓,一個小小的黃門令。在諸葛亮安排的董允死後,黃皓基本已經解放,開始參與朝政。到公元258年,干政多年的黃皓開始了報複式陞官,一下從黃門令火箭式升到中常侍、奉車都尉。同時,黃皓在劉禪那裡的信任和地位也高到極致,比如劉禪的弟弟劉永不忍蜀漢江山被黃皓毀掉,就去勸諫劉禪,結果黃皓知道後,在劉禪那裡說了很多劉永的壞話,結果劉禪竟然不但信了,而且還不再搭理自己的弟弟劉永。

黃皓的影響力大到如此程度,就連蜀國的第一軍事統帥姜維都退避三舍不敢招惹,嚇到跑到沓中去種田,諸葛瞻不去招惹,也絕對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為招惹黃皓,可能會有兩個後果,第一個是仕途出現問題,被貶官等;第二個比較嚴重,當然可能性也比較低,就是出現性命之憂。

其二是此時的劉禪也不再是諸葛亮時期的劉禪,17歲,不懂事,此時的劉禪已經長大,成了蜀國真正的皇帝。在經歷了諸葛亮活著時的多年壓抑,此時雖重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但不代表他內心對諸葛亮沒有一點怨言。另外,古語說得好,伴君如伴虎,諸葛瞻此時也沒有諸葛亮的影響力,如果稍有差錯,惹得劉禪不開心,劉禪拿他開刀,也是極有可能的事。

結語:黃皓小人本色,禍亂朝堂,逼迫賢良,本該被砍頭,及早除掉,但諸葛亮父子都因各種原因不得不選擇隱忍,雖然根據當時之情況,都非常有道理,比如諸葛亮為了北伐要團結劉禪得其支持,被迫隱忍黃皓,比如諸葛瞻為了活命和仕途,不得不隱忍黃皓,但隱忍的結果對於當時來看是好的,是對的,可是從長遠來看,卻是錯的,難怪諸葛瞻在臨死之前說自己最痛悔的事就是沒有除掉黃皓這個奸臣。諸葛瞻說得應該很對,黃皓若早除掉,蜀國不至於敗亡如此凄慘——因黃皓這個小人自掌權之後,禍亂蜀國上下,官民皆受其害,所以說他是蜀亡之禍首一點也不為過,反很恰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