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Cinemax開播了一部美劇——《戰士》(Warrior)。

Cinemax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說起HBO(Home Box Office)大家一定知道,《權力的遊戲》、《黑道家族》等經典作品都是HBO製作的。而Cinemax就是HBO集團max系列中的一個頻道。

這部《戰士》從開拍起,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一開播,瞬間被無數人所追捧。它的導演林詣彬,華裔,《速度與激情》、《星際迷航》等都是他的代表作。編劇之一的喬納森·崔普爾,是《黑喫黑》的原創作者。

看這陣容,就足以證明這部劇的水平肯定不會低。但這部劇最吸引人目光的,還是它的另一位編劇,或者說是它的主創——李小龍

《戰士》宣傳海報

這是李小龍逝世前留下的遺作。46年了,這部《戰士》終於重見天日。

1、塵封46年的遺作

李小龍這個名字,想必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第一代功夫巨星,第一個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的人,第一個讓西方人知道中國人不是「病夫」的人。

李小龍

然而在46年前,因為某些至今仍然沒搞清楚的原因,李小龍離我們而去,成了無數人心中的一大遺憾。

李小龍遺作《戰士》在Cinemax播出,也算是讓人們的遺憾少了點。畢竟,這是李小龍構思很久,直到去世都沒能做出來的一個大計劃。

據說,這部遺作在拍攝《猛龍過江》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原名《一竹定金山》。李小龍構思了多年,他想藉助江湖的故事,通過對一個在美華人經歷的描寫,做出一部能夠剖析整個時代的電視劇。

故事的主角阿善為了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來到舊金山,因各種原因淪落為勞工,此後他遭到無數歧視、侮辱,在生與死間廝殺,最終得以逃脫,立志要報仇雪恨。

他用一根青竹作為武器,打通了各種各樣的困境,終究成為一名英雄。

而這一系列看似很「俗氣」的故事,卻從各個角度去竭力揭發著那個時代裏,華人所遭受到的不公,以及美國社會的各種黑暗,就像是在那個時代裏奏響的一曲悲歌。

這部偉大的作品,卻沒有那麼好的命運,它不僅僅是李小龍的遺作,更是歷史的遺作。

這部劇的命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所有去美國打工的華人極度相似,都是經歷無數坎坷,阻力重重,在無數歧視和偏見之下,隱藏在歷史行程的最深處。

《戰士》劇照

那時,作為世界級的功夫巨星,正值事業巔峯期的李小龍和好萊塢一些高管們說了自己這個電視劇的設想,可結果卻沒有任何人支持他。

主角是華人,是有色人種,整個劇中充斥著種族歧視,充斥著被資本玩弄的法律,充斥著無數黑暗與不公。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段鮮有人提的黑暗歷史,被李小龍正大光明的搬到屏幕上,去控訴他們「偉大的美利堅」其實是個充滿偏見和歧視的國度?

好萊塢接受不了這種提議,哪怕他是李小龍也不行。於是乎,這個故事就被封存到了箱底,一直到李小龍意外去世,都沒有人再提及。

直到多年後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在收拾他的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八張手稿。這八張手稿,用密密麻麻的鉛字和圖畫,勾勒出了一個熱血沸騰的華人青年,是如何闖蕩暗潮洶湧的舊金山的。

2015年,Cinemax終於拿到了這部作品的拍攝權。李香凝親自坐鎮,曾執導《速度與激情》、《星際迷航》的林詣彬導演,《黑喫黑》的原創作者喬納森·崔普爾進行進一步的劇本加工……

經過四年的拍攝製作,這部《戰士》的第一季終於和我們見面了,劇中主人公阿善的神態動作乃至一言一行,像極了李小龍,甚至連搭手、沖拳,以及名滿江湖的「李三腳」都進行了高度的還原。

主角對李小龍的模仿

看了這部片子,沒有人能夠忘記當年的李小龍,那個叱吒風雲的功夫傳奇……

2、少年崛起

絕大多數人認識李小龍,大概都是從1971年加入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演《唐山大兄》開始。又或者,就是他在嘉禾的第二部電影《精武門》。

然而真說起李小龍的電影生涯,那得從他三個月大開始說。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當時還叫李振藩,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他的父親李海泉,是著名粵劇醜生、小生演員,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更是被列為「粵劇四大名醜」。

李海泉(右)與李小龍(中)

就在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有部電影《金門女》開拍,劇中需要一個華人嬰兒角色,李海泉老爺子把李小龍抱到劇組,出演了這個名叫「伯父」的嬰兒——雖然李小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演的。

1941年,李小龍隨父母回到香港。但萬萬沒想到,纔回港不久,日本兵殺來了。

為了家族二十餘口人的生活,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被迫開始給日本人唱戲。此後的三年零八個月,整個香港都是在屈辱中掙扎,日本人無處不在迫害中國人,甚至連大米都不讓中國人喫……

當抗日結束後,所有人都記住了日本人的殘暴和無恥,哪怕是年紀尚小的李小龍,腦子裡也有著一定的印象。

後來,李小龍因為這段黑暗時期,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7歲那年,因為李海泉老爺子為了體弱多病的李小龍能夠身強體壯,便開始教他太極拳。同時,李小龍也第一次在自己「知情」的情況下登上了熒幕,以藝名「李鑫」客串參加了電影《富貴浮雲》。

《富貴浮雲》劇照

1950年,年僅十歲的李小龍當上了男主角,參與拍攝電影《細路祥》。在拍攝《細路祥》的時候,編劇袁步雲給當時藝名還叫「李鑫」他起了新的藝名——李小龍。

當時或許沒有人會想到,這「李小龍」三個字,以後會在電影歷史上留下多麼燦爛輝煌的一筆;也沒有人會想到,「李小龍」這個名字,會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病夫」。

年少的李振藩,終於有了「李小龍」這個名字。他一邊上學,一邊拍電影,同時還開始到處投名師、訪高友,對中國武術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曾跟隨大俠客霍元甲之子霍東閣學武的邵漢生,傳授李小龍迷蹤拳、羅漢拳等北派功夫;而詠春大師葉問,則傳授李小龍詠春拳等南派功夫。

如此一來,李小龍南北貫通,雖然年紀尚小,但因得到二位老師真傳,對武術的見解尤其深厚。

李小龍(右)與葉問(左)

但因為李小龍過於爭強好勝,練了武就天天出去打架,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家裡見情況不妙,在1959年把他送到美國去讀書,希望李小龍可以好好讀書,將來纔能有出息。

可誰也沒料到,因為「好勇鬥狠」被迫出國讀書,李小龍卻成了一名真正的傳奇……

3、西雅圖的武館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龍再次來到了他的出生地——美國。雖說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回香港的時候年紀太小,對美國沒有任何印象。到這來之後,沒什麼親戚朋友,一切都得靠自己。

李小龍在美國的生活很簡單,除了學習就是練武。但即便他別的事兒都不幹,但也能從身邊人們的態度中看出來:華人不受待見,社會地位低下。

作為一個經歷過日軍侵略的中國人,李小龍彷彿一下子回到了曾經那個黑暗時期。他又驚又怕又憤怒,他不想再重複那種卑微的生活。

年輕的李小龍立志要活出個樣來,讓那些自視甚高的白人知道知道,中國人不好惹,中國人不比他們差!

1961年的某一天,在華盛頓大學裡學習戲劇、心理學、哲學的李小龍,在校園裡設立了「振藩功夫道場」。有教無類,傳授人們中國功夫以及中國哲學思想,他希望以此來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同時也算是立威:中國人會功夫,可以打得你們滿地找牙。

青年李小龍

那一年李小龍二十一歲,在他一生的黃金時代。他有好多奢望,他想愛,想喫,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人們都說,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但李小龍依舊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他。

第二年,李小龍的功夫道場規模擴大,正式改名為「振藩國術館」,此後不僅傳授中國武術,還自費出版了《基本中國拳法》一書,同時加大力度宣傳更多關於中國的東西,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真正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1964年,李小龍以嘉賓的身份,參加了國際空手道錦標賽。這是國際上第一次正兒八經地認識中國武術,也是外國人第一次被中國武術的魅力所折服。

李小龍在現場演示了爆發力驚人的寸拳和六寸拳,用快到攝像機都難以捕捉的速度震撼了所有人。

李小龍現場展示

從此,李小龍的振藩國術館吸引了無數外國人,人們瘋了似的想擠進來報名,只為學習一下神祕東方的武術。李小龍來者不拒,只要想學,都教。

然而以唐人街國術社團為主的很多習武者卻看不下去了。那時候,人們重視門派師承,對於李小龍這種融合中西的方法嗤之以鼻。同時,李小龍還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大設武館去教授學生,這讓那些頑固派分子氣炸了肺。

作為頑固派的代表,顧汝章的徒孫,武術家黃澤民前來挑戰李小龍。

黃澤民一行七人來到奧克蘭武館,這是和李小龍定下的地方。他遞給李小龍一個捲軸,這既是比賽規則,也是舊金山華人社團給他下達的最後通牒。如果他輸,那麼武館就要關門,以後不得在傳授外國人中國武術。

黃澤民

「這就是你想要的嗎?」李小龍咬牙切齒,像極了他在電影中的樣子。

「不,不是這樣——我不過是代表這些人而已。」黃澤民漫不經心,似乎早已覺得自己勝券在握。

「那好吧。」李小龍沒有多廢話,開打見真章。當李小龍一連串爆發力極強的直拳過後,黃澤民當即落入下風。和他一起的同夥們見夥伴形勢不妙,試圖停止這場比賽,但被裁判警告了,比賽繼續進行。

黃澤民顯然不是李小龍的對手,李小龍一出手,黃澤民轉身就跑……本來意氣風發的黃澤民,此刻如同喪家之犬,完全不敢接招。這場比武,已然變成一出鬧劇。

最終,李小龍用鎖技把黃澤民壓在地上,拳頭高高舉起,大吼一聲:「夠了沒?」

「夠了夠了!」黃澤民哪裡還敢嘴硬,迅速就認輸了。

李小龍抓著黃澤民的衣領,一直拖到場館門口,揮手把他扔了出去。這一扔,此後再也沒人敢找李小龍的麻煩,李小龍宣傳中國文化的大路變得無比暢通。

而此時的李小龍,已然讓無數外國人知道,這個開武館的中國人,不好惹。

4、功夫巨星

1966年,李小龍在洛杉磯開始拍攝《青蜂俠》,由此,他徹底開啟了功夫巨星之路。

當他出現在熒幕上,無數人都認出了他:這不是振藩國術館的李小龍嗎?他也要演電影了?

李小龍的青蜂俠造型

人們不知道,其實李小龍從3個月大時候就開始演電影了,而且專修戲劇的他,演技已然相當成熟。而且,在未來的很多年裡,他都是電影界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第二年,在李小龍客串了電影《蝙蝠俠》之後,又出席了好幾個空手道大賽做表演嘉賓,讓更多人認識到了中國武術的魅力。同時通過分析和實戰,把中國傳統武術和西洋搏擊融合在一起,終於創立出「截拳道」這一武術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種門類。

無數人追著他拜師,不管是空手道冠軍還是好萊塢影星都想成為他的門徒,此刻的李小龍是偶像中的偶像。而李小龍在好萊塢拍了幾個電影之後,感覺雖然自己已經成了「偶像中的偶像」,但好萊塢對待他的態度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

1971年,李小龍加入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史上第一部中國武術題材的電影《唐山大兄》開機拍攝。《唐山大兄》的成本預算極低,只有十萬美元,甚至連劇本都是一邊拍一邊寫的。但從美國纔回來的李小龍並沒有因此而拒絕,因為這部片子是屬於中國人的。

《唐山大兄》劇照

他經歷過日本人的侵略,也經歷過美國人的歧視,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並不是「病夫」。李小龍知道,只有所有的中國人,都玩兒命去拼,才能讓我們的國際地位上去。

《唐山大兄》終於上映了。儘管預算極低,但這種情況下卻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300萬港元。

而李小龍在嘉禾的第二部電影《精武門》一出,更是直接打破了亞洲票房記錄,讓所有人記住了這個不高不壯,但是凌空三腳帥得沒邊的中國人——李小龍。他終於喊出了那一句「我們不是病夫」,喚醒了所有中國人心中沉睡的雄獅。

《精武門》劇照

那一年,李小龍31歲,雄姿英發,談笑間,以截拳道宗師的身份,入駐國際權威無數雜誌《黑帶》名人堂。那一刻,截拳道被全世界所認可,中國功夫被全世界所認可。沒有人敢輕視中國人,因為你隨時有可能被一套「李三腳」帶走。

李小龍成了國際巨星,他開始了自己的計劃: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死亡的遊戲》,還與好萊塢華納電影公司合拍的《龍爭虎鬥》。

全球發行的《猛龍過江》,再一次讓所有人震驚,全世界第一次知道,原來有色人種還能夠暴揍白人!那一刻,所有第三世界的人民心中,李小龍成為了圖騰,一個代表尊嚴、自由的圖騰。

5、傳奇的落幕

好景不長,1973年7月20日,年僅33歲的李小龍,在拍攝《死亡的遊戲》時意外身亡,成了所有人心中的一大遺憾。甚至直至如今,他的死因依舊是一團迷霧,根本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李小龍,國際功夫巨星,第三世界人民心中的精神圖騰,中國文化有力的宣傳者,就這樣閉上了眼睛,長眠於西雅圖的墓地中。

生於西雅圖,發於西雅圖,佈道於西雅圖,長眠於西雅圖……哪怕是李小龍已經去世了,他依舊要作為一顆釘子,狠狠地扎進西方人的肉裏,讓他們隨時能夠看到,這裡躺著一個曾經打得他們滿地找牙的中國人。

他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知道了中國文化,知道了中國人不是「病夫」,他自強不息,從幼年到成年經歷過無數歧視和壓迫,但最終還是憑藉自己的拼搏,打出了一片天地。

哪怕是到現在,李小龍的影響依舊巨大。當中國人去國外,總會有一些傻帽老外要和你學功夫……在很多外國人看來,中國人都和李小龍一樣,從小練武,戰鬥力高超,隨隨便便就能放倒十個八個白人大漢。

李小龍的去世是個天大的遺憾,但萬萬沒想到,他還留給我們一個驚喜……

1999年,在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整理父親遺物時候,無意中發現了八張《戰士》的手稿,人們終於知道,李小龍原來活著時候還做了這麼一個大計劃。

李小龍手稿

雖然李小龍人走了,但是他的作品不是還在嗎?別管是老電影還是新美劇,這都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21世紀廿大偶像人物」中,有李小龍的名字;「67部改變世界的電影」中,有李小龍拍攝的《龍爭虎鬥》;西方人的字典裏,有專門為李小龍創造的單詞,「Kungfu(功夫)」。

《戰士》的故事像極了李小龍的經歷,像極了每一個中國人在歷史浪潮中的掙扎。所有人都不會忘記,李小龍曾經為我們現在能自豪地說一句「我是中國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李小龍,是真正的戰士。就像他在電影中表現的那樣,你盡可以將他擊倒,但永遠無法將他擊敗。他能一直站到最後,哪怕滿身鮮血淋漓。這是信念,是堅持,是來自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榮耀與尊嚴。

他會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擊潰那些偏見和歧視,去打敗那些陳腐的「白人至上」價值觀。

他就像《精武門》中的陳真謝幕一樣,迎著槍林彈雨,怒吼一聲,然後高高躍起……

只為自己的民族,能夠挺直腰桿,堂堂正正的做個中國人。

◆ ◆ ◆ ◆ ◆

【版權說明】本文由「圖個好看」(公眾號ID:goodpicture)編輯三哥原創。圖個好看,專註於人物報道與熱點追蹤。有態度,有靈魂,圖個好看,不止好看!轉載請在「圖個好看」公眾號菜單欄點擊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