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微聽說過一個小故事:

話說A與B是發小,

A學習優秀,深受表揚,

B不學無術,成天貪玩。

後來,A考上重點中學,

B輟學打工。

A考上重點高中,

B繼續打工。

A大學畢業,工作難求,

B已當上老闆。

生活中從來不乏這樣的例子:

某企業家、老闆的學歷只有小學、初中,

但他們憑藉自身努力,摸爬滾打,

最終走上了人生巔峰,

給人的感覺就像:

讀書無用,不如早點出去闖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有點道理,

因為成功確實不只取決於學歷。

問題是這個老闆可能是1000個輟學者中唯一成功的,

還有999個沒成功的,仍在基層摸爬滾打中。

這就是:

倖存者偏差。

話說二戰期間,

人們不再滿足於地面和水面戰鬥,

空戰也熱鬧了起來。

實戰中,美軍發現:

飛機的損失率太高了。

雖說自家財大氣粗,

但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因為飛機的造價那是相當的貴。

問題來了,怎樣才能減少損失呢?

答案很簡單:加裝甲!

問題又來了,裝甲很沉,

裝多了飛起來巨費勁,還巨耗油。

考慮半天,最終決定:

只給關鍵部位加裝甲。

問題又來了,哪個地方才是關鍵部位?

這個簡單:

每次出擊都有一些飛機活著回來,

看看這些飛機哪個位置中彈多不就行了嗎?

事後,美軍發現:機身上彈孔最多。

結論:給機身加裝甲!

結論對嗎?

是不是覺得哪裡不對勁?

肯定不對。

因為美軍只統計了活著回來的飛機,

這數據並不完整,因為,

那些掛了的飛機沒統計在內!

按說,防空火力是隨機亂射的,

飛機任何一處被擊中的概率都是一樣的,

問題來了,

為什麼回來的飛機機身中彈多,其它位置中彈少?

因為其他位置致命,中彈就掛球了,

機身不致命,所以中這麼多彈還能活著回來!

後來美軍重新統計,

發現引擎才是最致命的部位,遂給引擎加裝甲,

飛機損失率果然大大減少。

生活中的倖存者偏差,

其實還有很多。

比如:

某朋友吹噓某個算命先生特別厲害,

一算就准了,還以為遇上了大師。

實際情況可能是:

恰好給他算準了,

其他99人都沒算準。

比如:

某朋友吃了某種偏方藥到病除,

可謂奇蹟,

實際情況可能是:

其他99個吃了該藥方的人,

墳頭草已經一米高了。

比如:

那個誰誰誰也愛吸煙,

他怎麼就活的好好的,一點事都沒有?

實際情況可能是:

他是那100個人里的倖存者,

其他99人因為吸煙,

你已經見不到他們了。

所以,倖存者偏見的核心就是:

只看到「活著」的樣本,忽視了「已死」的樣本,

這樣統計來的結果,

註定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那麼問題來了,

日常生活中,

你有沒有遇到過倖存者偏見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