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說,真的天

  是你擡頭看到的那片宇宙

  “廣告是世界繁榮的關鍵。”

  1929 年,美國國內外商務局局長 Julius Klein 曾這樣評論。這句話你一定也有所體會,因爲廣告已經成爲現實生活、互聯網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走在大街上還是坐在電腦前,當你擡起頭或是動一動鼠標,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廣告。

  例如 KFC 的:

  去年 NIKE 那個備受爭議的涉及種族歧視的廣告:

  以及聯邦快遞的經典案例:

  以及……很多廣告……

  消費主義的盛行的確離不開廣告的推波助瀾,而廣告本身的發展則一直隨着傳播媒介的變化而變化。

  你一定沒有忘記過年前被瘋狂刷屏的

  小豬佩奇

  ,除了廣告本身的創意,互聯網快捷的傳播方式也是它成功的關鍵。

  如今當你打開手機,動不動就會發現你正在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並不純粹:“啊,原來這是篇廣告!”

  但我這次要說的一個關鍵點,恰恰是:互聯網僅僅是廣告傳播的方式之一。

  拿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廣告公司之一李奧貝納來說,1981 年起它便和麥當勞開始合作,不僅是電視廣告,他們參與製作的戶外廣告也是行業內的經典案例。

  2011 年,爲了推廣麥當勞的新鮮沙拉,李奧貝納在芝加哥一處大樓上的廣告牌內植入了 17 種生菜的種子,由園丁負責打理。從廣告牌附近經過的人們可以在三星期中看到廣告牌生根發芽,從無到有地生長出“新鮮沙拉”的字樣,這則廣告最終幫助麥當勞賣出 54.6 萬份沙拉,整體銷量提升了 30%!

  你已經閱讀了30%

  是,您厲害

  但更厲害的在下面

  廣告的現代史不過兩百年,從紙張、電臺到電視、互聯網,每一次媒介的變革都讓廣告的形式更加豐富,也一次又一次超出人們的想象力。

  也許你早已對各種各樣的廣告套路無動於衷,無外乎反轉、煽情等等,但你是否設想過有一天,承載廣告的媒介本身發生變化?

  比如這樣的場景:突然有一天傍晚,你擡頭看見巨大的麥當勞標誌懸掛在半空,或是可口可樂的標誌像夜晚的月亮一樣跟着你……

  實際上,真的有人想這麼幹。

  接下來的這支視頻中你將會看到上述場景一一變成了現實。無論它將面對怎樣的正義,這個創想都準確地詮釋了廣告傳播的奧祕:不斷超出期待。

  這是一家來自俄羅斯的初創公司 StartRocket 製作的概念視頻,畫面中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標誌在天空中緩緩移動,夜幕下,是人們熟悉的名勝風景埃菲爾鐵塔、富士山、金門大橋等等,這就是他們所經營的業務——

  在夜空中打廣告。

  看完視頻,你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想象力(和神經病)終於突破了天際。

  這一創意項目被稱作 The Orbital Display,除了最終呈現效果,視頻中也展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將數個僅有紙巾盒大小的衛星(CubeSats)送入距離地面 400~500 公里的近地軌道上。

  接着,衛星會展開直徑約 30 英尺的聚酯薄膜,用以捕捉、反射太陽光,並排列組合成像素化矩陣。

  這塊廣告牌的面積約 50 平方公里,因爲其完全依賴於太陽運轉,所以只能在黎明和黃昏時分顯現,並且每次出現的時長只有六分鐘左右,一天中大概可以被觀察到 3~4 次。

  爲了攻克項目中出現的技術難關,StartRocket 與莫斯科私立學院 SkolTech 進行合作,開發原型,預計落地時間爲 2020 年。

  你已經閱讀了50%

  您厲害

  您把廣告做上天

  有意思的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Vladilen Sitnikov 既不是火箭科學家,也不是衛星工程師。

  他認爲自己是擁有奇思妙想的“廣告狂人”,在採訪視頻裏,他對着鏡頭說:“爲所有事物做廣告是人類的天性,品牌本身就是人類美好品質的一部分。”

  不要覺得俄羅斯人就“應該”做這種瘋狂的事。其實,StartRocket 並不是第一家在太空中實踐類似創意的公司。

  2018 年 1 月,總部位於新西蘭的航空航天初創公司 Rocket Lab,在位於新西蘭瑪西亞半島上進行的一次火箭靜止測試中,就將一顆名爲“人類之星(Humanity Star)”的衛星與三顆常規衛星一同發射至太空軌道中。

  這顆有三英尺寬,多達 65 塊反射板的衛星被形容爲“迪斯科球”,繞地球運行一週的時間爲 90 分鐘,持續時長爲九個月。

  首席執行官 Peter Beck 希望通過“迪斯科球”來提醒人類地球在宇宙中渺小的位置,同時讓每一個仰望它的人都能夠藉此看到更爲廣闊的宇宙,感受我們和宇宙的聯繫,有所思考。

  也是這件事給了 Vladilen Sitnikov 啓發,讓他開始思考“我們能把廣告牌放到天上去嗎?”(廣告人還有什麼不敢想的嗎?)

  對了,我還要插播一件國內的事情。就在同一年的十月,我國西南地區某市科學學會的會長提出向太空發射人造月球來改善當地的夜間照明。

  這顆人造月球實際上是一顆照明衛星,計劃 2020 年發射至距離地面 500 公里的運行軌道,其亮度將會是月亮的八倍之多,運轉原理與月球相似,通過衛星上裝載的反射箔將太陽光反射至地面。

  根據項目講述,假如照明衛星成功照亮該市 50 平方公里的區域,就能節省下 12 億人民幣的電費開支。此外,如果第一顆衛星成功實現目標的話,項目組會在 2022 年再發射三顆人造月球投入實際應用。

  同樣在 2020 年亮相的人造天象,來自東京的創業公司 ALE(Astro Live Experiences),創始人岡島禮奈因爲看到了獅子座流星雨,而萌生出製造人工流星雨的想法,這個名爲 Sky Canvas 的項目計劃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會上帶來一場“流星雨”。(啊?)

  與 StartRocket 的技術大同小異,Sky Canvas 人造流星雨會在發射衛星上裝載 400 顆直徑在 2cm 的金屬球,進入軌道後的衛星會在指定時間將金屬球發射,這些落入大氣層的金屬球通過燃燒發光,讓“流星雨”劃過富士山的夜空。

  你已經閱讀了80%

  呵呵

  厲害死你

  儘管這些創意讓人眼前一亮,還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比如密歇根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Patrick Seitzer 認爲,類似在太空中投放廣告牌的藝術行爲,在沒有商業、科研或者國家安全價值的情況下是不明智的。

  外太空已經十分擁擠了,僅僅是美國空軍負責維護的官方公開目錄中記載的有軌物體就超過兩萬件,其中僅有 10% 的衛星處於活躍狀態,通過衛星監測網站就能夠看到它們。

  光污染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世界上有個叫“國際黑暗天空協會”的組織,主要研究方向是光污染、無線電幹擾和空間碎片。在這個協會看來,廣告牌既是光污染,又是空間碎片,還有可能會影響無線電信號——

  “夜空中每一束移動的光線都會干擾我們從外太空收集光子的能力。”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光污染則會影響心理健康,專注於拍攝夜空曝光的攝影師 Harun Mehmedinovi 就是這麼認爲的。如他所說,“沒有夜空,人類就不會發展科學或是宗教,這兩支主導力量終究還是根植於天體觀測中。”

  另外一些質疑的聲音則圍繞着技術可行性展開。

  據說 1994 年,來自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的工程師 Vladimir Syromyatnikov 對人造月球這一設想進行了名爲“Znamya”的實驗。(俄語意爲“旗幟”。)

  這臺由鋁塗裝的塑料圓圈 Znamya 2,直徑約爲 20 米,從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發射進入太空軌道,但最終收效甚微,地面觀察人員聲稱只能在特定的瞬間看到閃光,並且在發射數小時後,Znamya 2 便脫離軌道,在大氣層中燒爲灰燼。

  很快到了 1999 年,改良後的 Znamya 2.5 投入實驗,結果再次脫軌失敗。

  有了失敗的先例,Patrick Seitzer 藉此提出:保持組成廣告牌的數個衛星(CubeSats)的矩陣形狀需要克服多個技術上的難題。

  首先要保證足夠的推進力,因此每個衛星上裝載的聚酯薄膜要作爲拖曳帆發揮作用,這會導致每個衛星(CubeSats)只能在軌道上運行很短的時間便被損壞,這樣一來就要不斷地補充新的衛星(CubeSats)進入軌道。

  你已經閱讀了90%

  爭議還在繼續

  但厲害還是你厲害……

  不過 StartRocket 聲稱以上技術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這意味着目前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止廣告牌出現在夜空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於 1993 年出臺法律禁止了太空廣告,但是俄羅斯並沒有相關規定。

  也許大多數人還都保有夜空應該維持“自然美”的觀點,但是 Vladilen Sitnikov 認爲——“太空應該是美麗的。有了這些最棒的品牌,我們的夜空將讓我們眼前一亮。從此以後,醜陋沒有容身之處。”

  他的觀點,包括我本人在內,也是存疑的。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The Orbital Display 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媒體:當廣告牌浮現在夜空時,這個星球上有七億人會成爲它的潛在觀衆。

  “如果你去詢問針對廣告和娛樂行業的評論家的意見,不喜歡的人還是會不喜歡。早在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同樣沒有一個人喜歡廣告。”

  最近看到 New York Magazine 的新封面,閃着錢和鑽石光芒的 Hudson Yards,讓我想到上次自己去紐約的行程,最後也去了這片被亞洲新富豪們佔領的區域。倒不是有多想念這座城市,但我的確很想做一個和紐約天際線有關的話題:在我的心目中,紐約也是常變常新的,她的天際線更是無法超越。等我啊!

  很高興認識你,以下都是我喜歡的

  如果你也感興趣,試試關注烏雲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