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媽

圖 / 網絡

前幾天,我去參加孟子的幼兒園親子活動,活動蠻有趣的,大家都玩的很嗨。在這熱鬧的氛圍中,有一個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們圍着老師玩遊戲,只有這個小男孩孤零零地靠着牆角,兩隻小手緊緊地拽着一條破舊的浴巾,一直安靜地呆在角落,乖得讓人莫名心疼。

後來和小男孩的媽媽聊過一次:有次給孩子洗澡時,她和丈夫吵架吵得很兇,孩子就抓着浴巾一直哭。從那之後,孩子就離不開浴巾了。

我不禁爲這個小朋友擔心,他的父母易怒易爆,他的生長環境充滿着不滿、怨恨,他有可能面對着父母某一天一拍兩散、對簿公堂的殘忍局面,他有可能對以後的交友、家庭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

大人吵架,無辜的孩子卻成了“受害者”。

孟媽曾看過一個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有一條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回答最多的一條是:我害怕爸爸媽媽吵架,他們吵架的樣子好凶!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夫妻吵架,孩子是什麼感受?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每一分鐘都是煎熬,讓我想逃離,爸爸媽媽經常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在我面前大打出手,這麼多年了,我還是經常會被父母吵架的夢嚇醒。”

成年人的爭吵不管誰贏了,輸掉的都是孩子。有了孩子之後,夫妻吵架就不僅僅是成年人的兩敗俱傷,更是孩子眼中恐怖的畫面。

父母吵架帶來的傷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孟媽一個朋友,就是在父母的吵架中度過的。有一次父母吵架把廚房裏的餐具都砸了,在滿地狼藉的碎片中,爸媽一人拉着她的一個胳膊,問她要跟誰……

那是她童年中並不快樂的記憶,以致於長大後仍常常陷入那片陰影中。

孩子最想要的,其實是正常和睦的生活啊。在家庭不和睦的氛圍下,孩子的身心健康會受到傷害,更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

父母在滿是硝煙味的家庭裏“相愛相殺”,最受傷的往往是那個負重前行的孩子。別讓婚姻裏的坎坷,摧毀了下一代的幸福。

關於前面所描述的案例,孟媽分析:「當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易讓孩子的心裏產生不安全感,造成他容易哭鬧不安、睡眠質量差,甚至做惡夢;而平常與人相處時會顯得害怕、畏縮,比較喜歡躲在角落,難以融入團體。」

除此,孟媽曾遇過一些孩子原本沒有尿牀行爲,因父母起爭執而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突然出現尿牀情況。還有一些孩子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產生焦慮行爲,例如習慣啃咬指甲,或具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只要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就會出現哭鬧等強烈情緒。

倘若父母爭執的音量大聲、甚至出現一些拉扯等肢體動作,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他情緒易怒,甚至對同儕出現攻擊行爲

然而夫妻吵架有時候無可避免,我們能做到的並不是永遠不吵架,而是在吵架後及時安撫孩子,孟媽針對夫妻吵架也做了很多研究,最後發現,安撫孩子可以從這幾招入手:

1、與憤怒情境隔離

首先,父母本身的自我覺察很重要,當意識到夫妻雙方的戰火將要一觸即發,如果這時孩子在旁邊,第一時間必須考慮是否立即處理眼前的問題,我觀察到,有些父母爲了立刻處理雙方的不同意見,不管孩子是否在旁邊,直接展開爭吵,然而這是最不良的示範。孟媽建議,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其中一方選擇暫時離開現場,也許去做家事或去洗手間等,先與憤怒情境隔離。

因此,若夫妻真的不小心在孩子前面爆發爭執,當事人之一不妨試着立即中斷、離開現場,畢竟有些問題是成人的話題,例如:經濟或家人等問題,如果讓孩子暴露在這樣的環境、讓他承受這些狀況,不僅可能加深他的無力感,也會讓他的內心感到焦慮與不安。

2、向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願意,且孩子處於能夠理解的階段,可以告訴他今天爸媽吵架的原因,不過,孟媽提醒:「還是要視爭執的原因,不見得要讓孩子知道得過於清楚,有些問題屬於大人之間的狀況,應先斟酌。」

除此,父母可以做的還有向孩子道歉,例如「對不起,剛剛爸爸或媽媽講話太大聲,嚇到你了,還讓你哭了。」讓孩子瞭解,爸媽有發現聲音或行爲的劇烈變化造成他受驚嚇,讓他感到不舒服。

3、適時安撫孩子

當父母吵架時,發現一旁的孩子變得很緊繃、很恐懼,我表示:「不妨試着安撫孩子的情緒,並轉移他的注意力,象是拍拍他、抱抱他,帶他出去散散步,以免孩子處在無力感的狀態,或悶在心裏留下陰影。」

每個人都是情緒化的動物,過日子難免磕磕碰碰,也有憋不住,想要爆發的時候,但請記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事情得以解決,不是靠比誰嗓門兒大的,找個地方好好發泄一下,或是夫妻之間私底下融洽協商,切記不可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因爲受傷的還是孩子

孟媽想問:你和自己的另一半會經常當着孩子面爭吵嗎?

-END-

孟媽

90後“小鮮媽”,愛生活、愛分享,愛孟子也愛孟子他爹。筆耕多年,積累了近70萬粉絲,和各位寶媽分享最新最潮的帶娃姿勢,科普最酷最有趣的母嬰內容。

2019 / 04 / 01 星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