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堅 編輯|崔世海

突如其來成爲輿論的風暴眼,上海靜安區工人文化宮從領導到員工,一時有點不適應。“領導和主管們每天都在商議處置這個事情,以前從來沒遭遇過。”文化宮一位員工說。

上海靜安區工人文化宮綜合樓底層臨常德路的一排店鋪,成了新近的“網紅”。

一週前,裝修一新的店鋪招牌甫一亮相,便被市民圍觀、拍照。這些招牌風格統一,黑底白字,被街道中間綠化帶幾叢米黃色綠植一襯托,更增添了幾分肅穆。有網友謂之“墓地風格”,照片傳到網上,很快成爲熱搜話題。

成爲輿論熱點之後,臨街店鋪門楣上方的招牌,已被天藍色的織物嚴嚴實實地包裹了起來。

“反正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不過我們也很緊張的,這麼多媒體來,怕再說錯什麼話。”4月1日下午,《鳳凰週刊》記者來到上海靜安區工人文化宮,一位不願具名的女士謹慎記下來訪者的工作單位和電話後,表示請示領導後回話,對於意外成爲網紅單位,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這又不是什麼好事情,我們都不想出這個名。”

上海市靜安區官微此前通報稱,常德路招牌的設計引起部分網民議論。區總工會對此高度重視,經現場覈實瞭解,因區工人文化宮在外立面整治過程中,對店招店牌設計的顏色搭配考慮不夠周全。靜安區誠懇接受網友意見,並責成區工人文化宮及時整改。

常德路店招風波,並非孤立事件。去年8月以來,上海掀起一輪店招整治行動,類似統一風格、製作粗鄙的店招,就曾引發社會各界廣泛不滿,各種反對聲音,早已沸沸揚揚。

南京東路招牌脫落事件後遺症

“剛開始沒怎麼注意,等到上了熱搜後,很多人都知道了,過來拍照,我們才發覺這事有趣。”工人文化宮門口一處會所的保安王師傅說,“黑底白字不好看,的確影響觀瞻,黑色做商鋪的底色本來就不好看啊,如果用粉色都會不一樣。”

很短時間內,來了上海四家電視臺和報紙的記者,給事件助推了一把力。輿情持續發酵,很多路人走過,都跑過來拍一陣,轉發朋友圈,成爲話題談資。

靜安區工人文化宮的領導坐不住了。“輿論熱起來之後,立刻拿布蓋上去了。”靜安區工人文化宮辦公室上述工作人員稱,店鋪招牌的這次設計製作,並不是街道或者區裏統一組織的,而是去年南京東路“8·12”事件店鋪廣告牌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的集中統一行動後的工程尾聲。

原本要跟空調外機、廣告外牆立面整治工程一起做的,但“後來不知爲何,拖了下來,到今年初才做。”她說。

2018年8月12日晚,南京東路近四川路的一家商店招牌墜落,砸中路人,釀成3死6傷的慘劇。災害發生後的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全面開展空中墜物安全隱患專項檢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即發佈,對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確保城市運行安全進行了專題部署。

南京東路“8·12”事件後,上海市政府責令各區縣在規定時間內,對轄區內各條道路沿街店招店牌安全隱患進行地毯式專項大排查。

在店招和廣告牌整治中,還確定了“四必拆”原則(即設置在屋頂的各類戶外招牌設施必拆;跨線橋上的戶外招牌設施必拆;牆面上的外挑式招牌必拆;木質結構或新舊招牌迭加的招牌必拆),凡屬無照無證的由管理部門先行告知自拆,逾期由城管中隊予以強制拆除。

常德路店鋪招牌屬地管理單位是靜安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江寧路街道景觀所郭先生表示,在事情發生後,已下發整改通知給工人文化宮。按上海店招設計管理規定,店招設計製作在安全的基礎,要“美觀大方,不能影響市容市貌”,“文化宮的這處店招肯定要拆掉的”。

早在2013年6月21日,上海市頒佈了《上海市戶外招牌設置管理辦法》,這是對城市市容市貌整治管理的地方法規。3年後的2016年6月1日,更爲細緻的地方標準《戶外招牌設置技術規範》也正式實施。從管理辦法和技術規範的規定看,設置店招必須是經營人向市容和綠化管理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設置。

常德路這處店鋪的業主單位是靜安區工人文化宮,店鋪設計製作前是否經過合法審批程序,不得而知。不過能求證得知的是,這三家店鋪的店招全部由文化宮出資設計。黃魚麪館的一位夥計稱,店裏並沒參與這件事。“我們是成爲熱點後才知道,之前也覺得有些不好看。”

政府買單,爲何商家不領情

上海閘北區綠化市容局工作人員告訴《鳳凰週刊》記者,“去年那個事件是血的教訓,我們將嚴格審覈店招店牌設置,對不符合設置要求的堅決不予審批。”

地方財政相對充裕的上海各區縣對街麪店招實行的是公開招標,統一設計、統一製作、免費安裝的方式,以“‘補齊短板’提升城區形象,讓市民享受優美整潔的生活環境”。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區縣街道的店招項目公開向社會招標。比如去年9月,靜安寺街道華山路(南京西路-愚園路)沿街綜合環境整治(店招店牌及外立面整治吳淞新城北側沿街店招店牌整治工程),該項目標的爲381萬,採取競爭性磋商的方式進行採購。在上海市政府採購網公開的另一個區的沿街綜合環境整治(店招店牌及外立面整治)標的爲89.5681萬元,落款單位是某街道辦事處。

這兩處招標項目的資金來源都顯示,爲上海市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美麗城區專項經費”,有的也作“美麗城區店招隱患整治專項經費”。

政府買單、統一店招的美化城市行動,卻沒獲得一致好評,反而引來社會輿論的強烈非議聲。今年上海市兩會期間,靜安區代表團的分組討論上,關於城市管理統一店招的話題一經提出,立刻引發熱議。

上海的代表、委員少有的向政府展開“炮轟”。上海市人大代表袁靜說:“我發現許多地方在拆違以後,小店的招牌都簡單粗暴地統一了起來,這樣城市的多樣性就沒有了。”袁靜認爲,整齊劃一的招牌會給人以枯燥之感,抹去了商鋪的個性,使原本能夠傳遞豐富信息的招牌變得千篇一律。

北站街道虯江路,有一排音響器材店,一年前就由街道換上了藍底紅字的統一招牌,但居民卻一片吐槽。北站街道僅就轄區河南北路的400多家商鋪的店招更換,政府就一次投入100多萬。

城市應如何美化?

因常德路“墓地風格”店招成熱搜事件,已復平息的上海“統一店招”再次引來輿論關注。

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湯嘯天”的署名文章批評統一店招行爲,不光是美學問題,更值得探討的是其背後所反映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首要與關鍵都是政府帶頭守法。以“統一店招”爲例,即便是街道財政出資統一設置店招,也有“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嫌疑。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稱,靜安區“黑白配”靈異店招,更暴露出個別人僵化的管理思維及權力的任性。

南京東路事件,並不是上海店招招牌整治的緣起,在更早的2008-2010年期間,爲了迎接上海世博會,上海專門制訂《迎世博600天規劃》,根據《上海戶外廣告設施設置陣地規劃》,重點對戶外4.8萬塊,總面積超過50萬平米的戶外廣告牌和商店招牌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工作。

爲迎接各型重大展會、國際論壇和外事活動,在某一個階段內展開對店牌店招等的美化專項行動,是中國城市管理者的常規動作,非上海獨有。如北京的整治天際線集中行動,引起國內外輿論廣泛關注。

上海市政協委員徐堯此前專門撰文稱,相關部門可借鑑日本等地對店招店牌的城市管理經驗,政府出資聘請專業力量,根據區域特點對店招店牌的設置進行規劃和規範,在充分尊重個性化的基礎上,對店招店牌設置的位置、尺寸、形狀和色彩等方面提出詳細要求,制定符合區域特質的指導標準;整治要體現百花齊放的原則,不能再搞“整齊劃一”、抹殺個性。

上海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官員在迴應社會熱點關切時也公開表示,店招店牌的管理既要考慮如何改善市容、消除安全隱患,也應發揮其對呈現城市特色,促進商業繁榮的作用。今後將加強對基層一線的業務指導和培訓,避免“千街一面”的現象。

常德路“墓地風格”店招已被包裹的嚴嚴實實,不見天光。“墓地風格”店招卻再現上海,4月2日有網友爆料,上海梅隴二村也同樣颳起了黑底白字招牌風。有網友稱“很有節日氣氛。”有的則覺得“瘮得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