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不合法的。

首先,李亨是太子,關鍵是唐朝的太子。

李亨是太子,而且是當了十八年儲君的太子。當然了,皇帝還沒有退位,太子搶班奪權,這聽上去並不合法。但是不要忘了,這可是唐朝啊。

有唐一代,大概是李世民開的好頭,又或許是李氏家族血液裏流淌的北方少數民族基因,一場「玄武門之變」後,唐朝的太子、皇子們,常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會搶班奪權。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粉飾了自己殺害兄弟,逼迫父皇退位的歷史,將其「合法」的描述了一番。這就給後來的繼承者們有樣學樣、如法炮製建立了基礎。比如:

武週末年,張柬之逼武則天退位,令太子複位,也就是後來的中宗;

李隆基雖然是李旦主動退位當了太上皇后,但他的皇帝之位很虛,甚至一度與李旦爭權,他是殺了太平公主之後,逼迫太上皇交出實權,自己才掌握大權的;

唐肅宗自己還沒死,彌留之際,就看到宦官拖走皇后,維持了太子李豫登基的局面;

唐順宗中風說不出話,宦官和太子合謀,逼迫他當了太上皇,太子即位,是為唐憲宗……

總之,在唐代,皇子、太子搶班奪權,讓父皇退為太上皇的戲碼太多了,如此頻繁的「不合法」即位,也就談不上不合法了。

第二,這可是安史之亂的特殊時期

安史之亂,誰之過歟?

李隆基啊。

安史之亂剛開始時,唐王朝雖然一時被動,但很快穩定了局面,固守潼關,關外河北山東江淮等地,忠於唐王朝的各地人馬蜂擁而起,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叛軍自消。是誰,殺了封常清、高仙芝,導致軍心動搖,從而選了殘疾的哥舒翰守潼關,又是誰逼著哥舒翰主動出擊,大敗被俘,潼關失守,逃離長安?

李隆基啊。

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的時候,是誰拋下百姓,甚至連普通大臣、皇室都不通知,自己帶著楊貴妃和太子等悄悄逃離長安?只顧自己逃命?

李隆基啊。

李隆基幹了這麼多的事兒,他心裡沒數嗎?

所以,我相信是李亨策劃了馬嵬坡的政變,殺掉楊國忠、楊貴妃,從而為自己掌權創造了條件。同時,按照史書所寫,當時老百姓都苦勸李隆基不要去蜀,去了就失掉民心,而李隆基堅持要去。所以,李亨北上靈武,這其中的民心向背,當時就已經見分曉了。

有人說,這是不是李亨自己導演的?

是,又怎麼樣?李隆基去蜀這是事實,李亨到靈武堅持抗敵,險些失敗,這是冒險,也是事實。這就夠了。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的背景,也賦予了李亨臨危登基的合法性。

三、李隆基也只是不得不認可

史書上還是粉飾了一些,說是李亨北上,李隆基已經有託付他登基的意思。但其實並沒有。

李隆基到了蜀地,還是發號施令,沒想到兒子會登基。

李亨登基後,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聖旨到了四川,李隆基很不爽。但是他知道自己理虧,也很清楚當前的局勢下父子相爭於大局不利,也看的出李亨登基後,對當時的士氣是有很強的提振的,而且很多節度使紛紛上表祝賀,承認李亨。所以,李隆基不爽也沒辦法。

但李隆基並不甘心,所以他才故意發布命令,讓各位皇子兼領天下節度使。這不是分權嗎?這不就是要提防李亨嗎?正是他這條命令,才釀成了後來永王的事變,導致李亨和永王內鬥,還波及了李白。

所以,李隆基是被迫接受,而且還為李亨製造了麻煩。


      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各路節度使的權力過大,不僅有軍權,還將行政、財權、人權於集於一身,成為了足以挑戰中央的割據勢力。雖沒有分封之名,卻有了分封之實。在眾多的節度使中,尤以安祿山的勢力最大最強。

       在這種背景下,「安史之亂」爆發了,準備不足的李唐政府,被叛軍連克連捷,一路向首都長安殺奔而來。唐玄宗李隆基一看形式不妙,腳底抹油先行撤退,往四川奔逃。

      可惜!逃亡的生涯是悲催的,在行至馬嵬驛時,太子李亨聯合陳玄禮等人,發動了「馬嵬之變」。公開殺死了楊國忠,還縊殺了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不僅如此,唐玄宗還被迫當著文武羣臣和所有士兵,無可奈何地發布了《罪己詔》,承認自己的一切罪行。

        之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率軍節節抵抗叛軍,唐玄宗則繼續逃亡四川。可是,誰也不曾想到,沒多久的時間,李亨就在靈武宣佈稱帝,史稱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徹底架空了老爹的權力。

     李亨的這一連串動作,對於本就處在驚慌悲慟中的唐玄宗而言,簡直是落井下石和致命一擊。那麼,已經貴為太子的李亨,為何還要如此決絕呢?

    李亨是在原太子李瑛被唐玄宗處死後,才被新立為太子的。而李亨之所以被選為太子,並不是說他有多麼多麼牛逼,相反,他非常的平庸。之所以被老爹選為太子,就得益於他的平庸,因為這樣的人好用來頂缸和隨時替換。

     唐玄宗之前非常寵愛武惠妃。但是,出於對她母家勢力的擔憂,唐玄宗既不立武惠妃為皇后,也不冊封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這樣,武惠妃內心極其不爽,立即開始了實際行動。於是,設計害死了當時的太子李瑛和唐玄宗另外的兩個兒子。

     太子李瑛死後,武惠妃組織一大堆的後援團,不斷地遊說唐玄宗,勸說他立李瑁為太子。可是,唐玄宗身為老江湖,自然知道李瑁極其背後的武惠妃勢力,擔心立他為太子會危及自己的帝位。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利索的選擇了平庸懦弱而又沒有母家背景的李亨為新太子。武惠妃也是有意思,一沒吵,二沒鬧,直接驚鬱而亡了。

      武惠妃死後,唐玄宗很快就走出了痛失愛人的陰影,非常快,基本上一兩個月吧。因為他很快就看上了自己的兒媳,為了排解內心和身體的寂寞,竟然要求兒子李瑁休掉老婆楊玉環,之後自己把楊玉環給收編了,從此開始獨寵楊貴妃。可憐的李瑁,不僅沒有當上太子,在失去母親武惠妃後,很快又失去了老婆楊玉環。悲催得很!

      李亨本來也沒有打算當皇帝,稀里糊塗的成為太子後,唐玄宗其實還是看不上他,在很多事情上不斷打壓他僅有的一點勢力。所以,李亨長期都處於擔驚受怕中,說不定哪天老爹就會廢掉自己,慢慢有了「博一把」的想法。而此時的亂局,正是他出手最好的機會。

    「馬嵬之變」後,雖然唐玄宗沒有責怪太子李亨,但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一旦眼前的困境度過,以老爹唐玄宗的秉性,一定會秋後算賬。對此,李亨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不想坐以待斃,必須積極利用自己在靈武獨掌兵權時,提前登基稱帝,才能徹底逼迫老爹唐玄宗放手。

      歷史證明,他賭對了!

回答完畢!

參考資料:

《舊唐書》

《唐肅宗傳》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天寶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法定身份是唐玄宗太子的李亨在樸固懷恩等人的擁立下,在今天的寧夏靈武宣佈登基,改元至德元年,正式宣告唐玄宗的天寶十五年結束。

這就是唐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皇帝唐肅宗的時代開始了。

唐肅宗登基的時候,唐玄宗還不知道。但是,唐肅宗也在向老爸唐玄宗通報消息。

而唐玄宗在逃往四川成都的途中,於七月十五日,也在以皇帝的身份籌劃指揮全國的軍事部署,發布了一個「制置」,就是關於目前領導人事安排的意思。

根據這個「制置」,李亨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已經被安排在國家實際最該指揮者地位了。

唐玄宗派重要大臣房琯,把他的部署向已經是皇帝的李亨送去。

估計房琯到達靈武,大約八月底了。

那麼,唐玄宗的指令與唐肅宗登基兩人的信息,從七月到八月,有一個失衡了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情況。

也就是說,從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在馬嵬坡一別,他們兩人的信息互相失聯了一個月多月。

但是,唐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已經即位以後,立刻表示同意了。

這是因為,唐玄宗在馬嵬坡事變以後,就口頭表示過把皇位要傳給太子李亨的話。

而且全國政治形勢非常複雜,如果內部爭鬥,國家的動亂將會更加嚴重。

不過在唐玄宗非常落難情況下,李亨接過皇位,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一個好日子吧?

所以,李亨當時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在朔方集合了軍事力量以後即位的。

李亨這樣做,有利於指揮和調集西北的軍事力量。

現在,李亨在為危難之際即位,看起來程序有點不合法。但事實已經完全是合法的。

理由是如下:

第一,唐玄宗已經在馬嵬坡有明確口頭傳位承諾。

第二,李亨是毫無爭議的太子。他也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第三,大敵當前,唐玄宗有嚴重過失,他不但縱容安祿山發生了安史之亂,而且錯殺了高級將領高仙芝、封長清,錯用了哥舒翰,而且背叛百姓逃亡四川,這是國都長安失守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的這些嚴重錯誤,不能不說朝臣和老百姓都是不滿的。

第四,新君主地位的確立,有利於號召全國軍民對唐王室的希望和信心。

第五,沒有朝野爭議。唐玄宗及時承認太子李亨的合法地位,唐玄宗的舊朝也積極支持,把皇位立即傳給了太子,說明這已經是合法合理的事情。這就沒有引起更大的內部分裂。

第六,民心所向。《資治通鑒》曾生動記載了長安老百姓,只要說一聲「李亨太子」就會嚇得安史叛軍亂跑。

再例如,我們偉大的詩人杜甫,聽到李亨即位,也表示歡迎,並且衝破安祿山叛軍的重重封鎖,去尋找了唐肅宗,還做了唐肅宗的左拾遺。

以上千千千裏馬的個人觀點,歡迎你的補充和批評指正。


先簡單回顧一下唐肅宗李亨得到皇位的過程。

李亨是唐玄宗的三兒子,開元十五年被封為忠王,擔任朔方節度使、單於大都護,開元十八年擔任河北道行軍元帥。

皇太子李瑛被廢,不久又被殺掉。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冊立李璵為皇太子,給他改名為李亨。

這以後李亨百般小心,誠惶誠恐,躲過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陷害,在皇太子位置上做得十分辛苦。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反叛,揮師殺向長安。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陷落。唐玄宗帶領皇子、貴妃和一些親信逃向四川。

隊伍行進到馬嵬,軍士嘩變,殺死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事變之後,幾千民眾攔住皇太子李亨,請求他留下來。皇太子最初不肯,一定要追隨父皇前往四川,卻被兒子李倓、李俶和太監李輔國拉住,勸他前往西北,收拾民心,召集守邊的將士,與河北的軍隊遙相呼應,以圖收復河山。

唐玄宗聽說之後,無奈地撥出兩千將士和一部分馬匹分給皇太子,還想立刻傳位給皇太子。李亨不肯接受,面向西南號啕大哭,然後上馬,帶著自己的親信和兒子們奔向西北。

七月,皇太子李亨成為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七月的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勸請之下,李亨在靈武繼位,就是唐肅宗,遙尊父皇李隆基為「上皇天帝」,同時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八月,唐玄宗得到消息。

有一個詞叫做「既成事實」,在事實面前,選擇只有兩個,一是接受,二是反對。

對於唐肅宗即位這個事實,唐玄宗的心裡肯定是有一萬個不爽,問題在於,現在他根本就沒有反對的資本。自從安祿山反叛,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讓唐玄宗威信掃地,早已經無法號令天下,掌控局面。如果這個時候他還想以皇帝的身分擺譜,恐怕自身難保。

所以,除了接受既成事實,他沒有別的選擇。於是他派人前往靈武,給兒子送上皇帝冊。

那麼,唐肅宗的做法是否合法?

回答是肯定的。皇太子本身就是皇儲,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當皇帝因為某種原因無法正常掌控國家時,皇太子可以代行天子的權力。

現在唐玄宗跑到遙遠的四川,自然無法統帥軍民,皇太子臨危受命,順理成章。


毛主席教育我們:槍杆子裡面出政權。

這個事情要從安史之亂說起了。

在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於漁陽反叛,帶領軍隊殺向長安。

第二年,也就是天寶十五年的六月,在唐玄宗的逼迫下,大將哥舒翰被迫帶領劣勢兵力出城與安祿山作戰。結果戰敗,安祿山攻陷潼關。

而實際上如果採取哥舒翰的穩妥用兵方式,潼關不破,長安會很安全。唐玄宗也不必逃亡蜀地。楊貴妃也不必死,百官也不必流離失所。所以,這怨有所歸,唐玄宗在奔向蜀地的時候,就已經失去軍心民心了。

當玄宗帶著行伍行進到馬嵬陂的時候,軍士嘩變,不但殺死了楊國忠,還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馬嵬坡事變後,唐玄宗執意前往蜀地。百姓們就去攔皇太子李亨。本來李亨也怕啊!想隨著唐玄宗跑到蜀地。但是無奈玄宗一心想脫身,便嚴令李亨從了百姓的心願,留在西北對抗叛軍。

說來也是巧了,李亨帶領關中士卒與河北的軍隊遙相呼應,後來竟沒有被安祿山的叛軍擊敗,反而成了一桿大旗,聚集了大量的士卒官吏投靠。最終,皇太子李亨成了天下兵馬大元帥。 也就是說此時的李亨已經掌握了軍隊。

再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軍隊也掌握了,本身他還是皇太子,加之安祿山之所以反叛,還不是玄宗的過錯,所以唐玄宗從蜀地回來後,也只能當太上皇了。這個事情和李世民逼迫李淵是一樣一樣的。


從合法性的角度上講,唐肅宗繼位是不合法的。

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一行人從長安西逃,路上發生了馬嵬驛之變,護駕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無力(或者不想)制止嘩變士兵,首席宰相楊國忠慘死,貴妃楊玉環被殺。

在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的威望本身已經一落千丈,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西逃過程中,甚至有鄉村裡的老者當面指責唐玄宗用人失察以至今日之禍,唐玄宗也只能默然以對。而馬嵬驛兵變之後,唐玄宗的威望和權力已經跌落到了谷底,客觀上講,他已經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

在馬嵬驛之變後,玄宗一行人繼續向西,路過一地,有數千名地方父老,懇請唐玄宗留下不要西逃,玄宗不肯。父老們繼而請求太子留下並擋住道路(父老遮留),玄宗無奈之下只得留下太子和一部分人馬,之後兩路人馬分道揚鑣,玄宗前往四川,肅宗前往靈武。

到達靈武之後,唐肅宗在兒子和文官的勸進之下,裝出很為難的樣子「勉強」當了皇帝。當肅宗登基的消息傳單四川後,本打算全面佈局戰略的玄宗當即同意,並表示肅宗是天命所在,十分認可。

其實後來經過史學家的分析,當初的「父老遮留」,很有可能是唐肅宗導演的一場戲,是故意讓自己跟玄宗離開的。

唐軍光復長安之後,肅宗立刻親自去四川接回了玄宗,一路上以太子的禮儀對待玄宗,將皇帝儀仗讓給玄宗。到達長安之後,肅宗還表示要讓位給玄宗,自己退位當太子,玄宗力辭才罷。

不過後來在太監李輔國的指揮下,唐肅宗把玄宗住的十分舒心的,在長安市區裏可以接觸很多人的親王府邸強行接到了深宮之中,讓玄宗晚境十分悽涼,所以肅宗的「孝順」是十分值得懷疑的。


唐肅宗繼位在「組織程序」上是違法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畢竟老爸唐玄宗還在位,而且也沒有明確的意思要提前傳位,雖然唐肅宗是正統合法的繼承人。但是唐肅宗擅自登上皇位是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潼關失守首都長安淪陷在即,唐玄宗一行人不得不逃難。逃難的路上父子兩人分開了,唐肅宗擅自稱帝。事後唐玄宗認可了,並不責怪唐肅宗。個人覺得原因有三:第一唐玄宗當時已經老了又驕奢享受多年,曾經的膽氣雄風只剩下了渣渣兒了,唐肅宗此時當皇帝可不是光享受權力,面對氣勢洶洶兵鋒強盛的叛軍,唐肅宗替唐玄宗擔起了國家社稷存亡的萬鈞重擔。「安史之亂」歷經8年,據說唐朝的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不足2000萬,盛唐時代就此葬送。第二,唐玄宗逃難的時候權威可謂是「碎了一地」,不說先前寵信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兩個大奸臣,安祿山為造反準備了長達10年的時間,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多有覺察,屢次提醒唐玄宗,可他不但不聽,繼續寵幸安祿山,還把不少說安祿山要造反的人送到安祿山那裡被安祿山任意殘殺。朝野上下寒不寒心?所以「馬嵬驛之變」明著是殺大奸臣楊國忠,實際上也是在發泄對唐玄宗的不滿憤恨的心理情緒,連幾十年的鐵杆兒心腹高力士和陳玄禮都知道大勢不妙,支持清洗楊氏一門殺楊貴妃。第三唐玄宗在國家危如累卵的現實情況下總算保持了清醒,知道能要他命的是叛軍,兒子稱帝還尊奉他是「太上皇」,眼下的首要任務是平定叛亂,如果父子禍起蕭牆只能是自取滅亡。所以唐玄宗不但認可唐肅宗稱帝,還命令隨行的大部分朝臣和官員去唐肅宗那裡報到


你真逗,別個是太子,繼位你說合不合法?

太子繼位,跟老皇帝死沒死沒半毛錢關係。

你擁有了權力,你就是法,不合法,也自然有人幫你寫成合法,

唐玄宗不認可有什麼辦法?沒兵沒人沒權,光有一個皇帝稱號,就能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

還不如承認肅宗地位,肅宗接她回去,乖乖的回去就是了,不然,就是父子兵戎相見了,都是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會這樣。


皇太子是個高危職業,貌似和皇帝一步之遙,但是很多人就沒有等到屁股坐上龍椅就摔得粉身碎骨。所以,唐肅宗李亨就瞅準了時機主動出擊,幸運得是他成功了。

史書明確記載,唐肅宗李亨靈武稱帝在先,其後再派人告知唐玄宗,有清楚的先後順序,所以程序上說他的繼位是違法的,是先上車後補的票。

天寶十五年七月玄宗「詔以皇太子諱充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八月癸未朔宣召中「仍令太子諸王蒐兵重鎮」「癸巳(十二日),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十九日),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也就是說,唐玄宗逃離長安時於明確封太子是「天下兵馬元帥」,到了四川向天下檢討自己還是明確了二人天子和太子的關係,是接到靈武來的使者才知道李亨繼位,「始」字非常重要,明確說明玄宗之前並不知情。

面對兒子的先斬後奏,遠在四川的玄宗也只能承認既定事實」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但是,老謀深算的唐玄宗也留了後手「候克複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這話意味深長啊,既可以理解為你收復兩京,我就退休,也可以說,你先收復兩京,我才承認……

對於經歷過「唐隆政變」,踩著親人屍骨登上皇位的唐玄宗來說,太清楚帝王家權力遊戲的規則了。所以,父子二人暗中的權力角逐一直沒停息。只是,此時的玄宗也力有不逮,能在兒子手中又活了六年,以七十八歲高齡去世,已經很不錯了。


肯定不合法,歷史上那麼多太子有哪個敢皇帝還在的時候自己登基的,那是篡位好不好。能這麼搞成不被追究的也就只有肅宗這一例,除非把老皇帝給做了。原因也很特殊,主要是玄宗眾叛親離,離心離德,力量都聚集到太子這邊了。後來肅宗幹得也不錯,自己也沒有實力翻盤,只能承認這個既成事實。再說也是自己兒子,自己也老了不中用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