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2_164121  

 

010封面-01  

 

 

天時、地利、人和只為成就一個生技控股公司

晟德令人期待的三個理由

 

 

一、未來十年內不會有這樣的生技控股公司

   臺灣的生技股在這一、二年才開始受到投資人注意,一直到最近也開始有分析師要投資人注意生技股的輪動趨勢;但是,這波生技產業的「錢景」,晟德董事長林榮錦在十多年前就已經看到了,不但看到,而且力排眾議,以公司的力量進場佈局。

   晟德從1999 年就開始這麼做,晟德把每一年賺到的錢,都拿去轉投資其它生技公司,不止做新劑型新藥,還做全球寡佔的困難學名藥,同時佈局中國市場。

  如今,晟德不但是臺灣最大的兒童藥劑製造公司,同時還是包括北京永光、上海東曜、順天生技、永昕生醫、金樺生醫、得榮生技、豐華生技、晟邦醫藥、智擎生技、益安生醫、柏康生醫以及玉晟創投的大股東!

   這些生技公司共同的特色是:定位明確、策略清楚、都能賺錢。

   晟德的最大核心競爭力就在於,未來10 年內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像晟德一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生技控股航空母鑑」, 是一家可以不斷孵育出金雞蛋的「金雞母」。

   我認為至少在檯面上已經看到兩、三個成功的掛牌公司,第一個是智擎,第二個是永昕,分別帶來可觀效益。

   晟德持有智擎8000 多張股票,以當初每股票面價值10 元計算,智擎如今每股337 元,潛在獲利達15 億元。

   晟德直間持有永昕1 萬張,玉晟持有永昕2 千張,以市價超過65 元,每股成本僅15 元,晟德的潛在利益超過5.5 億元。

   它未來的轉投資收益會繼續很大,題材會一波又一波產生,隨著時間一波又一波的發酵,這必須是用很低的成本介入,要有極早發跡的人加上獨特的眼光,才能做得到。

   正因為當初的介入成本很低,未來任何投資者, 都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我認為,這是晟德的「天時」,因為在未來的10 年內,不可能再有一家像晟德這樣的生技控股公司產生。

 

二、剛好在對的產業、剛好是對岸的需求

   這是未來的趨勢,是對的產業,就像臺灣30 年前的電子業,因為中國的市場而崛起;如今,中國的電子業幾乎全盤將臺灣電子業狠狠甩開,臺灣電子產業除了臺積電、大立光、聯發科還能站在致勝點之外,其餘的利基不多見,這是歷史的必然。

   如果說要找下一個中國大陸市場現在很需要, 未來10 年內還趕不上臺灣的產業,那就是生技, 10 年前的晟德剛好就站在對的產業之上。

   從2004 年開始晟德就一直在做生技投資這件事,林榮錦重新定位晟德,跨入精神、神經科領域,精神、神經科叫CNS,就是中樞神經用藥;也積極跨入一些特殊藥物的開發;2008 年,林榮錦開始做生技產業的垂直整合,並正式轉型為生技工業銀行,同一年成立玉晟創投,與晟德共同致力於生技領域的投資。

   正因為晟德長期在生技界的投資實力,吸引韓國和臺灣政府的青睞,近期包括臺灣政府基金、晟德創投、韓國政府基金、韓國創投四家同共組成一個國家級代表隊;另外,還有一億美金是和中國國際知名創投360 IP 共同拿去合作投資兩岸的生技公司。

   目前在檯面上可以做這種事情的,大概只有晟德,晟德的優勢在於在國內已經有一羣專業人才和幕僚,有真正自己的團隊在執行,是屬於國家級的投資實力和視野。

  這是晟德的「地利」。

 

三、晟德遠比東洋更能展現林榮錦的意志力

   林榮錦同時是東洋和晟德的董事長,這兩家都是在瀕臨破產之際,被林榮錦接手,並且在重整之後,又開始賺錢的公司;但是,這兩家公司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本業之外,最大的不同還在於股東結構;而股東結構的不同,又關係到公司未來發展方向。

   生技產業的投資,是一條前景不明又極為考驗人心的漫長路,在東洋,每個大股東都是山頭;在晟德,套句業內人士的話:「都是圈內人」,因為都是生技人,想法容易趨於一致,所以,當林榮錦計畫將晟邦、順天、柏康三家公司合併成一家「順天生技」時,他可以透過個人意志力,把順天生技轉型為一家以「新藥開發之專案管理」為營運模式的公司,因為這樣的合併,順天生技現在手上有一個長效止痛針劑正在進行臨牀三期,還有2~3 個癌症新藥正在臨牀研究當中,這將會是一家重量級的新藥開發公司。

   當公司大股東的意見趨於一致時,晟德集團無論在企業整合或是產業垂直投資上,已經心無旁騖,不論新藥開發,未來是要去行銷臺灣或大陸, 或是授權國際;又或是蛋白質新藥的投資佈局,已經取得無人能與之匹敵的江湖地位。

 

 

全文轉載自第10期君安第一財經週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及轉貼全文或部分文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