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了,好嗨哦!

內容摘要:最近兩周,由於美國國會與白宮政府之間就撥款問題「僵持不下」,導致了美國政府再次陷入「關門大吉」的狀態中,不少公共服務部門都已停擺。而這已經是美國一年內,第三次出現政府關門的情況了。(文末附系統分析)

1:美國駐外使館受影響

受到國會與白宮「爭鋒」的影響,繼美國國家檔案館等美國本土政府機構相繼關門之後,美國駐外政府機構也相繼陷入了「關門危機」,這些美國機構顯得相當無奈。

12月23日晚間時候,美國駐華大使館通過其官方微博、微信對外發布通知稱:由於撥款問題未決,本賬號將不會定期更新。請注意所有領事服務將於12月26日起按正常約定時間恢復。

(美國駐華使館官方微信截圖)

(美國駐華使館官方微博截圖)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政府這次為啥又關門了呢?原因很簡單,一如往常:因為國會不同意特朗普政府的預演算法案。

據CNN報道,特朗普近期就美墨邊境問題和墨西哥方面展開了密切的磋商,並多次向墨西哥方面表態,要求墨西哥在邊境安保問題上「買單」,但是墨西哥方面一直對此不冷不熱,甚至當做耳旁風。

不過,雖然一直處於「熱臉貼冷屁股」的狀態,但特朗普對此依舊熱情滿滿,他通過媒體表示:「美國軍隊將建造這面牆(邊境牆),無論如何,我們將在邊境牆一事上取得勝利!」

(圖源:觀察者網)

然而,令特朗普感到失望的是,自己「捍衛美國邊境」的做法似乎顯得有些一廂情願,他提出的「邊境牆」方案,不但遭到了美國國會的質疑,就連自己的支持者也勸其最好不好籤署相關法案。可一意孤行的特朗普並不願意擱置自己的計劃,於是就出現了現在這種情況——美國國會對特朗普政府的預演算法案持反對意見並不予通過,美國史上首次出現了一年時間內三次政府關門的現象。

「啊,好嗨哦~」

2:歷史上美國政府關門案例

事實上,「政府關門歇業」在美國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由於美國政府和民眾之間屬於「僱傭型契約關係」,所以一旦政府缺錢或者發不了工資,裡頭的各個部門和公職人員,就會歇業回家——簡稱「資金流水不暢,公司運轉困難」

以2018年為例,美國特朗普政府先後於1月和2月,分別關門了兩次,其原因也均是國會與政府之間就預算問題無法「洽談」,所以出現了美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兩連關」現象。

據統計,在1977至2016年期間,美國政府部門因預算問題部分關閉近20次,時間短則1天,長至數周。其中1995年至1996年,柯林頓政府執政時期,曾兩次關門,導致數十萬政府僱員被遣散回家「待業」,同時也導致了美國整個國家的多個行業和社會服務部門陷入了「大癱瘓」。

除了政府表面上的「關門」外,美國政府停擺還有更多的影響是「附隨」的,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經濟上的影響。據高盛的評估數據顯示,歷史上美國政府每關門一周,美國每季度的經濟增長就會縮水0.2個百分點,並且將對經濟帶來滯後影響。而這樣的影響反映到數據中,就更為直觀了:2013年10月,奧巴馬政府停擺之後,短短几天美國至少損失了240億美元······

而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政府本輪的「歇業」,已經造成了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跌,僅20日當天就大跌2%。

4:為什麼美國政府不去借錢度危機?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說:美國政府好蠢哦,沒錢了都不懂得去借錢?其實,並不是美國政府不想「借錢度日」,而是因為以前政府借錢借太嗨了,導致了權力被剝奪了。

據悉,早在19世紀,美國政府就學會了「以國家的名義借錢花」。而在那個時期,由於政府不加節制的借錢花,導致了美國成為了典型的「財政赤字飆升大國度」。於是,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政府「亂花錢」的現象,美國人於19世紀就頒布了名為《Antideficiency Act》的法案,根據法案要求:政府沒錢也不能借錢裸奔,要門關門回家,要麼找個土豪救你······此後,就開啟了美國經典的政府倒閉史~

5:從美國政府關門得到的幾點感悟

(1)權利在於「權衡」而不是在於過度「放散」

在美國制定「政府資金使用需要國會批准」的法案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初衷是好的,他們是想通過分散政府的權力來避免政府「胡作非為」,這很契合美國社會「三權分立」的思想。

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美國社會的制度模式是「完美主義化」的,與現實存在著很多的矛盾點。例如人性的不可控問題、社會的鬥爭性問題都將嚴重影響這種制度的具體實施。就比如美國喊了幾十年的「全民醫保」,至今還只是空談的口號。

過度分散的權力,必然導致社會運作的低效性,在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社會極其容易陷入長久的「鬥爭」中,並且周而復始,就好比美國政府的數次關門一樣。所以,我們必須明確的是:社會權力的過度集中和過度分散都不是好事,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權力的權衡」,而不是紙上談兵的「三權分立」。

(2)西方制度容易形成黨派、內部利益鬥爭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民主制度」,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在野黨權力很大」,西方人認為這樣才能達到權力的最好平衡。

然而,這依然輸給了殘酷的現實:如同本次的國會兩黨爭鋒一樣,在大是大非面前,美國兩黨依舊無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商討,雙方撕破臉,說得好聽點叫「鬧脾氣」,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政治鬥爭」。

這種情況不僅僅在美國存在,在同樣奉行「西方民主制度」的歐洲也同樣存在,在野黨往往會利用各種空子,極力抹黑執政黨,這也是這些年來歐洲動亂的根源之一。可以說,人們所憧憬的「互相扶持」,在利益和人的劣根性的驅使下,正演變成「虛偽的紛爭」。

(3)社會公職人員要有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很多人可能也已經注意到了,在西方的「契約型」、「公司化」的政府模式下,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問題,政府就會「罷工」,而政府內部的工作人員,更是開開心心回家休假去了。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拿錢做事,沒錢休假」的西方式契約精神,也是很多媚外者一直鼓吹的西方社會的精髓。然而,如果從深層次來看,這是很典型的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可以說,政府關門這種現象背後,是政府沒有擔當,社會公職人員也沒有擔當的表現,而這種社會所缺乏的,正是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作者:劉斯郎,95後海外獨立撰稿人,代表作品有《超級中國》系列文和《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