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智利人大多是西梅的出口商家。今年2月起,他们就频频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超市,打听西梅的销售情况。而他们的脸上,几乎无一例外,挂着凝重的神情。

苏峰本是台湾金果集团的总经理,今年智利西梅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亏惨了”。因为出口数量巨大,市场难以消化,今年智利西梅的价格,只有去年的50%-60%。“从果农、包装厂、进口商到零售商,几乎全部没有赚到钱。”苏峰本说。

2016年起,在中国和智利经历数次谈判之后,智利西梅入华途径更为便捷。此后,其出口中国的数量直线上升。2018年,智利鲜食西梅的对华出口大约在1.1万吨,今年,该数字已蹿升至超过4.4万吨。

今年的西梅有“价格倒挂”的现象,即销售的价格低于进货成本价。天猫上,最便宜的卖家,2斤智利西梅卖27.9元,平均下来不到14元一斤。上海的一家永辉超市,一斤西梅的售价是13.9元;而不少水果摊上散称的西梅,一斤价格不到10块钱,几乎只有去年的一半。

智利可以说是一个离中国非常遥远,但是中国人又很熟悉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智利这个南美洲的国家本身国家来说离中国非常非常的遥远,地理位置可以说远隔重洋,但是另外一方面智利产的产品反而又是中国非常熟悉的,比如说在春节的时候我们热炒的车厘子自由就是智利的车厘子。最近关于智利的西梅话题又再次被大家所热议,原因就是去年卖的非常红火的西梅到了今年似乎卖不出去了,智利车西梅现了各种各样的价格倒挂现象。

其实我们要仔细看看,这就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就是无论西梅还是车厘子,包括牛油果这样的水果,都不是中国的原产水果,像西梅是原产于欧洲的一个被称为欧洲李的产品。这些水果在中国的走红都可以说跟营销密切相关,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牛油果车厘子还是西梅,这些水果的营销都是一个很特殊的事件性营销的结果,比如说车厘子,它虽然在中国已经热销了很多年,但是车厘子一直都没有被作为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品,其实大家一般也都会愿意去买一些,而到了今年春节,由于车厘子自由的热潮,他成为了一个非常热的网红产品,最终的结果是智利的车厘子卖得供不应求。

而西梅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去年中国的西梅销量让中让智利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今年基本上智利果园里面都没有什么西梅了,而这些西梅不是运往中国,就是在运往中国的路上。

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下,市场永远是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的产物,车厘子非常幸运的碰到了中国的农历春节,在春节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愿意买一些新鲜的水果尝鲜,而这个水果无论价格多高,基本上也都会有人愿意去购买,这就是车厘子的优势所在。而西梅却没有这个幸运了,虽然中国人也认知了西梅这种产品,但是这个水果并没有形成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而一股脑的将智利的西梅全部销售到中国,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缺乏市场预见性的,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甚至是说供给远超需求的一个情况下,智利西梅出现价格倒挂也是非常正常的。再加上其实这种价格倒挂的西梅并不是说物美价廉,只是说价格相对而言比去年比较低而已。所以最终的结果还是,对于能买得起西梅的人,这个需求并不是那么大,对于买不起的人还是觉得价格比较高。

只是对于智利商人来说,这次在西梅上面的押注可以说是失败的透顶了,车厘子可以说是智力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而西梅相对而言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营销案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