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早报4月3日讯(记者 崔立慧 通讯员 何登香)4月2日,东营市人社局印发《关于在全市社会保障领域推行“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八项便民举措的通知》,全新的八项便民举措涵盖了社会保险费缴纳、养老保险待遇办理、工伤保险经办管理、大厅窗口服务等多个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范围。

  此次推行社会保障八项便民举措,是对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会议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是全面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的实践。

  此次推行的八项便民措施,主要涉及社保征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窗口服务四大板块。以工伤保险经办提速为例,在申报材料、办理时限两个层面实现再缩减、再压缩,工伤医疗费实现联网结算,一改过去传统的工伤职工“治疗出院——准备材料——经办审核——等待报销”繁琐的路径,让工伤职工在医疗机构就实现待遇报销,将原本数周的报销周期缩减为出院即时办结。以全市通办“扩容”为例,新举措打破层级结构和区域限制,重点选取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灵活就业人员自主缴费、退休资格协审、养老工伤待遇查询作为今年主打业务先行全市通办。

  政策解读

  社会保险“网上缴”

  完善人社一体化系统单位端参保缴费功能,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缴费数据与财政、税务系统实时对接,自动扣款缴纳社保费;在全市企业范围内推广单位网上缴费,为参保企业提供发票邮寄服务;个人业务端增加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功能,开发灵活就业人员“东营智慧人社”手机APP缴费功能。以上功能开通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将通过单位业务端足不出户就可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业务,灵活就业人员既可通过一体化系统个人业务端缴费,也可通过手机APP动动手指、点点屏幕缴纳社会保险费。

  退休资格“提前审”

  为有效缓解因退休迟报导致职工利益受损问题,开发社保信息系统客户端,参保单位通过客户端扫描上传档案,实现正常参保单位当年退休人员资格预审扩展至提前一周年预审;市就业中心人事代理科委托管理的灵活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当月退休审核提前至一周年预审,及早确定参保人员档案出生时间及退休时间,便于参保人员提前做好补充档案材料、补缴断保费用、补录视同缴费等与退休资格相关事宜,更好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养老保险“网上查”

  推进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一体化建设,退休审批、待遇核算和待遇发放实行链条式一体化经办,在人社一体化系统单位端新增参保单位上传退休职工档案、打印养老待遇核算表功能,让参保单位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退休养老待遇经办业务;完善“东营智慧人社”手机APP,全面上线养老退休审批进度、待遇核算过程及金额、待遇调整过程及金额、每月待遇发放金额查询功能,实现退休业务“全链条透明”,把“明白账”送到群众家中、手边。

  资格认证“零跑腿”

  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开展数据比对认证,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建立定期比对机制,将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数据与殡葬等信息进行同步比对完成认证;推行异地居住人员远程自助认证,开发建设手机APP人脸识别认证系统,使服务对象“就地即时”完成认证,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零跑腿”,满足人民群众期盼。

  工伤医疗费“网上结”

  开发工伤医疗(康复)费用联网结算程序,建立单位工伤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与全市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对接信息系统,指导医疗机构维护工伤报销参数、共享工伤登记数据、及时上传工伤治疗费用。职工出院前,已下达认定工伤决定书的,且符合规定的工伤医疗(康复)费用,可在定点医疗(康复)机构直接联网结算,即,工伤职工符合报销规定的医疗(康复)费用出院时一并完成报销,相关费用由医疗机构垫付,工伤职工住院的伙食补助费按天数由医疗机构垫付代发,工伤职工不需再到社保经办机构报销,医疗机构定期与社保经办机构结算。既减轻了工伤职工的垫付压力,也减少了报销奔波。

  工伤申报“网上走”

  加快推进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社保经办网上办理一体化建设,实现线上办理和实体大厅业务办理相结合,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全流程实时记录、即时交换、互相核验、精确管理,取消工伤认定申请需提交的身份证明,取消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需提交身份证明、认定工伤决定书,取消工伤待遇办理需提交的认定工伤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全面提升工伤保险信息化水平。

  工伤认定“短平快”

  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对材料齐全,符合受理条件的,受理时限压缩为5个工作日;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适用工伤认定简易程序的,认定决定时限压缩为10个工作日。

  全市通办“再扩容”

  按照“通办为原则、不通办为例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全市通办事项清单,将灵活就业人员自助缴费、养老工伤待遇查询、退休资格协审业务纳入全市通办范围,让全市服务对象可在任何一个县区人社服务大厅就近办理以上业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