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三月檔都是作爲國產影片的“淡季”存在,上映影片無論是在票房還是熱度等方面通常都是表現平平。然而,回望剛剛過去的三月電影市場,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竟會殺出一匹強勢的黑馬,更沒有想到的是,這匹備受矚目的黑馬竟然是飽受詬病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目前,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輕鬆突破了9億,但面對這樣的成績,不少觀衆都是處在一臉懵逼的狀態,畢竟它的評分是這樣的

即便不看評分,大家只要聽聽那些看過《悲傷》的觀衆的評價,就會接收到很多諸如“狗血”、“濫情”、“矯揉造作”之類的形容。突然想起了當年被《小時代》支配的恐懼,甚至可以說,《悲傷》比《小時代》還要彪悍,畢竟《小時代》票房最高的一部也不過只有5.2億。

更要命的是,在經歷了去年那輪大浪淘沙、觀衆紛紛叫好國產電影“口碑爲王”時代到來之後,《悲傷》一出,大家瞬間都被打了臉。於是,很多人不禁開始思索:難道去年好口碑高票房、差口碑爛票房的美景都是假象?還是說過了一個年之後,觀衆們的品味瞬間都退化了?

雖然面對着9億多的票房,很多人內心都感到忿忿不平,但是仔細拆解一下電影成功背後的原因,大家就會發現,任何爆款都絕不是莫名其妙火起來的,而且這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幾乎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狗血愛情”的力量遠比想象中更強大

衆所周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翻拍自2009年的同名韓國電影。回想當年,“車禍”、“癌症”、“失憶”作爲韓劇標配“三件套”可謂風靡整個亞洲,但是隨着時間的流轉,這一系列騷操作早已被打上了“俗套”的標籤,順勢淹沒在遭人嫌棄的歷史長河中。

所以,很悲傷的是,儘管當年這部作品有人氣超火的權相佑、李寶英坐鎮,但最後電影在韓國的票房仍舊賠得一敗塗地,連成本都沒有收回。然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電影原版片方最終收回成本,居然是依靠八年後中國翻拍分紅的方式來補了當年的窟窿。

由此見得,此次臺版《悲傷》票房大賣,並不是基於觀衆對於原版的感情。那麼問題又來了,明明八年前“狗血愛情”式的故事就已經呈現頹勢,爲何如今拿來翻拍卻賺得盆滿鉢滿?

或許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觀衆對於狗血愛情故事仍舊有着很強烈的興趣,但,往往大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這個時候重新炒一把冷飯倒也正是時候。儘管明知道電影的很多橋段是那麼令人無語,嘴上說着嫌棄,但是大家仍舊控制不住自己的腳步,前赴後繼地邁進電影院,可見愛情片仍然是國民羣衆休閒娛樂的必備良藥。尤其是在各方面壓力這麼大的當下,偶爾來一劑不用費腦子去猜劇情的狗血針也不錯,哪怕滿足一下幻想也好。

更重要的是,這部片子不僅僅是一部狗血愛情片,同時它還是一部“催淚”狗血愛情片,就連官方海報上都明晃晃地寫着“唯一觀影提示:請帶足紙巾”幾個大字。這就好像導演直接拿着大喇叭站在影廳前大喊:哭哭哭!都進來給我哭!

儘管這行大字往海報上一放確實很傻,彷彿走錯了片場,誤入《媽媽再愛我一次》影廳既視感,但不得不說,觀衆真的被這一套喫得死死的。

不要忽視愛情的力量,更不要忽視“哭片”的力量,可以說,《悲傷》從一開始就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並以此爲賣點大肆宣傳,目的就是要賺足觀衆的眼淚。

雖然刻意煽情並不太好,但是觀衆往往在看完“哭片”後會有一種情緒釋放的滿足感。簡單粗暴、直接明瞭,不必在意影片回味如何,只需感受當時流淚的瞬間。這樣的作品恰巧就是與那類伏筆疊加、敘事剋制的愛情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很典型的比如2016年的大熱影片《愛樂之城》,這部電影同樣是講述男女主錯過沒能在一起的故事,但是整部作品的敘事卻絲毫沒有刻意煽情。並且在影片最後,再次遇見的兩人也不過是淡淡一笑便轉身而去,就此相忘於江湖。看完影片,或許觀衆悲傷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強烈,但是那種縈繞在心間像小針扎一樣的微痛感卻久久散不去,憋得人有些難受。

如果說,對於《愛樂之城》這樣的影片,欣賞的人會很喜歡,不欣賞的人會覺得很無趣,那麼《悲傷》就顯然是一部無門檻作品,所有悲傷的事情都明晃晃展現在你眼前,誰來都能看得到,就是讓你哭吧哭吧,哭完就舒暢多了。甚至可以說,很多觀衆在爲電影流過眼淚後,走出影廳的一瞬間會有種暗暗的成就感:看,它懂我!我也懂它!

片方腦瓜靈,宣傳定位穩準狠

剛剛已經提到了,這部電影給自己的定位很精確,就是要做催淚的悲情片,畢竟哪個女生沒有過對愛情充滿幻想的時期?誰沒有過把自己暗暗代入瑪麗蘇女主的時候呢?但是,當這羣易被狗血愛情故事打動的女孩們長大之後,或者說已經成家立業之後,她們還會被這類作品深深打動、哭得昏天黑地嗎?概率可能很小吧。

當然,片方的頭腦很清醒,他們並沒有把受衆重點定位在那批已經長大的“老阿姨”身上,而是放在了那羣還未長大的、對狗血仍舊充滿感動的小女生身上。準確一點來講,也就是高中生以及大學生,其中尤以高中生羣體爲主要對象。

早在影片於臺灣地區上映之前,片方就已經對受衆做好了充足的調研,通過結果對比,片方最終決定提前走進校園爲女高中生們進行點映。精準的定位使得電影完全契合了目標受衆,這也使得提前看過點映的觀衆大部分都會給出好評。

經過一段時間的口碑發酵後,等到影片正式上映時,其他年齡層的羣衆便會主動選擇去爲這部電影買單,無論看完後是想吐槽還是感到無語,反正大家都爲電影票房貢獻了力量嘛。當然,並不排除其他年齡層的受衆會喜歡這種形式的故事,而這一部分觀衆也會使得電影口碑進一步發酵。

除此之外,從今年年初開始,很多人或許都多多少少聽到過電影票房“下沉”這樣的說法。所謂“下沉”,也就是一部電影在上映時的主要觀影人羣正在從一二線城市逐步擴散至三四五線城市。

根據某官方媒體在今年年初發布的《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城市熱度趨勢報告》來看,從2013年—2018年這幾年間,電影“下沉”的趨勢一直在進行着。雖然就目前來說,進口片仍然還是在一二線城市最受歡迎,但國產片卻是在三四五線城市影響範圍更大,尤其是愛情片。

所以,頭腦清醒的《悲傷》片方非常會審時度勢,可謂緊緊扣住了大家當下的觀影潮流,無論是在宣傳還是排片等方面,都很大程度上照顧到了三四五線城市的觀衆,拿出了很大的精力來攻克這一部分人羣,而最終的效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了。

在上映期間的宣傳方面,片方除了在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推廣之外,還很好地利用了抖音這個年輕人羣體龐大的火熱平臺,在上面狂刷觀衆看片看到哭天抹淚的狀態。這樣一來,那些短視頻很輕易地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想要去體驗一場催淚的悲劇愛情故事。

同時,根據“自古爛片出神曲”的定律,電影《悲傷》在主題曲方面還請到了A-Lin來演唱歌曲《有一種悲傷》,動聽的歌曲配合着預告片一起看確實相當具有感染力。

不得不佩服,電影片方在宣發方面堪稱是環環相扣,走得穩準狠啊~

檔期選得好,對手強不了

小編在剛開始已經說過,三月檔通常是電影淡季,各路有實力硬碰硬的大片基本已在春節檔廝殺完畢,而這個月份也恰逢開工、開學季,同時距離清明、五一小假期又有一段時間,所以相對而言這個檔期會有一種中場歇息一下的感覺。

以《悲傷》的實力來看,選擇三月上線無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當然這裏面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很慶幸其他有搶票房能力的作品沒有選擇在這一時期上映。

看一下同檔期的對手。首先來說,在二月底上映的進口大片《阿麗塔:戰鬥天使》一開始的勢頭還是很猛的,而等到《悲傷》上映時已是20天之後,早就錯開了它的巔峯期,所以時間剛剛好。此外,在考慮票房的同時還必須要考慮成本問題,畢竟《阿麗塔》的投資與《悲傷》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綜合算來,《阿麗塔》在北美撲街之後轉入中國市場的表現也並不太好,上映36天9.13的票房成績與《悲傷》上映16天8.33億相比,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在這一局裏,《悲傷》以小博大,堪稱完勝。

還有就是春節檔“遺留”下來的大佬《流浪地球》,雖然這部影片以一種現象級作品的姿態“封神”,但是畢竟上映週期已經太長了,所以跟《悲傷》之間並無太大可比性也沒有直接競爭關係。

除此之外,像《夏目友人帳》、《馴龍高手3》一類的作品,基本都是依靠前作的“死忠粉”來保證票房,情懷成分充足,但“出圈”效果一般。而作爲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雖然名頭響噹噹,口碑也十分棒,但在內地的整體表現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從上映初期來看,要說最有實力跟《悲傷》正面硬槓的影片,那就是與其只相隔一天上映的《過春天》了,畢竟這部作品的口碑是非常可觀的。但很可惜,《過春天》的宣傳與營銷做得十分不給力,雖然評價不錯,但影響範圍一直沒有得到擴散,當《悲傷》票房已突破8億時,《過春天》還在1000萬票房大關門前掙扎。在這一場正面較量中,《過春天》贏了口碑,但票房卻實在輸得慘烈。

放眼望去,電影《悲傷》幾乎是以笑傲三月檔的姿態拼下了票房。對比去年的電影《動物世界》,其最終票房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喫了檔期的虧,被《我不是藥神》狠狠碾壓。而如今,《悲傷》則完全是一個選對“黃道吉日”的正面案例,果然檔期選得好,對手強不了,票房更是沒煩惱~

現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已經進入了上映後期,票房走勢也基本呈現平緩狀態。但是,這隻“打不死的小強”還在堅持放映着,不知最終下檔的那一刻它的票房總成績會如何。

這部電影的成功的確神奇,而其背後的各種原因也十分值得廣大電影人去反覆思考,畢竟口碑再好的電影也敵不過票房慘烈的摧殘,“麪包”與“理想”都很重要。

當然,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假如下一次又有一部像《悲傷》這樣的現象級作品橫空出世,它會是一部實至名歸、口碑與票房真正勢均力敵的佳作。

【本文系超級卡司原創,作者:小飛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