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現代的航海技術下,小規模的船隊,自遼東或朝鮮半島到江南,在風或潮順的情況下,可以不用在青徐(山東、蘇北)傍岸而直達嗎?

從史料上看,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淵與孫權間勾勾搭搭,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等國與南朝的交流(倭國或任那先不論,那裡航向浙江是很明確的),五代時期高麗使者之交通閩國,這些使節往來(有時候還派了不少人),真的可以不用在中間逗留而直達目的地嗎?

(還有問題爲什麼要限定九字啊?我的問題要說明清楚明明必超出九字的啊?九字真無聊!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

(結果我發現是我原問題超出知乎格式共九個字,好吧我理解錯了。我的原問題就是敘述的第一段。)

——

編輯:未聞「遼韓」稱呼,為避免歧意,在尊重原題主的前提下,使用繁體修改題目。


可以明確的回答題主,這是完全可行的,但要看時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和遼東、朝鮮半島的往來恐怕還是需要傍岸航行,那時畢竟有技術限制。很多人舉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例子是江南通遼東的,其實當時南朝和朝鮮半島的百濟之間的密切往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傍岸航行。當時沒有從朝鮮半島漢江口直達長江口的直航路線,百濟只能走從朝鮮半島到山東半島的傳統路線,再傍岸南航到長江口。在劉宋喪失山東半島、緊接著百濟蓋鹵王戰死、都城漢城被高句麗佔領以後,百濟雖然南遷熊津江(錦江)流域,但要去南朝的話也不得不從熊津江口傍岸北上走老路,結果至少有兩次在海上被高句麗攔截,由此可見當時朝鮮半島和江南是不能直航的,而是要繞一大圈。

百濟可以說是小南朝,受南朝文化影響非常大。舉個例子,東北與朝鮮半島的河流和江南一樣叫「江」,很大程度上就是拜百濟與南朝的海上交往所賜(參照胡鴻《江到東北——古代東亞世界文化交流之一例》,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兼專著《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也順便安利下)。

另外糾正一下題主所說的,當時的倭國要跟南朝往來,主要是以百濟為中轉站並走百濟到南朝的路線(劉宋順帝時期倭王武的上表明確說「道徑百濟」),隋朝裴世清去倭國也是經過百濟,題主說的日本在浙江登陸是10世紀以後纔有的事。


五代以後,就有江南與遼東和朝鮮半島之間直航的例子了。

《遼史·地理志》描述契丹遼朝「東朝高麗,西臣夏國,而兄弟趙宋,吳越、南唐航海輸貢」。由此可見吳越、南唐依靠東海、黃海的海路聯絡契丹。先說南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在北邊與中原王朝對峙,南邊的吳越和西邊的馬楚名義上又是中原王朝的屬國,國際形勢很不利。於是南唐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選擇與北方的契丹建立密切聯繫,以打破孤立的格局,乃至達成其「恢復」中原的目標。南唐如何聯絡契丹?靠海路的話很難想像會在中原王朝控制下的青徐地區傍岸航行,只能「遠泛巨海」,直接抵達。歷史上南唐使臣是從「罌油」(據學者考證是「楚州」的誤寫,即江蘇淮安,參照李漫:《何處是「罌油」:契丹—南唐茶葉之路及其起點的考訂(英文)》,《國家航海》2016年第2期)出發,到達契丹蘇州(今遼寧大連)的鎮東關。契丹亦重視發展同南唐的關係,派使臣下江南交聘南唐。兩國往來非常密切,據《南唐書》、《遼史》、《十國春秋》、《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雙方往來達三十多次。這不僅是戰略上互相抱團取暖、圖謀「分裂」(南唐使臣公乘鎔語,即兩國瓜分中原),更是經貿上的需求——契丹需要南唐的茶葉,南唐需要契丹的戰馬;甚至南唐還藉此贏得了比中原王朝更高的地位,成了後晉的「伯父」(儘管後晉不認)——「方石晉以父事契丹,而契丹每以兄事南唐」(陸遊《南唐書》)。

契丹和南唐之間的勾勾搭搭本來就是針對中原王朝而為之,中原王朝不可能放任不管,於是陰謀事件也隨之發生,主要有兩次,很不幸,兩次事件的冤大頭犧牲品都是契丹人來充當的。第一次是938年,陸遊的《南唐書》記載說:

初,宋齊丘謀間晉,會契丹使燕人高霸來聘,歸至淮北,唐陰追人刺殺之,霸有子幹從行,匿之濠州。於是契丹頗信,以為霸之死出於晉人。

即南唐在護送契丹使者到達入海的淮北地區(與中原後晉接壤)時將其殺死,嫁禍給晉人,從而達到離間契丹後晉「父子」關係的效果。

南唐的報應在954年姍姍來遲。那年,躊躇滿志的雄主周世宗柴榮即位,拆散南唐和契丹的海上之盟成為當務之急,但使者又不傍岸航行,無法在海上攔截切斷,只好玩起離間計,於是又發生了一起契丹南下南唐使節被殺的事件。陸遊《南唐書》記載:

保大十二年,述律(遼穆宗)遣其舅來,夜宴清風驛,起更衣,忽僕於地,視之,失其首矣,厚賞捕賊不得。 久乃知周大將荊罕儒知契丹使至,思遣客刺之以間唐,乃下令:「能得吾枕者,賞三百緡! 俄有劍客田英得之,即給賞如約。 屏人語之曰:「能得江南番使頭,賞三千緡!」英果得之,自是唐與契丹遂絕。

這件事不用多解釋,總之算是天道好還。契丹這回是真的怒了,此後幾年間,只有南唐派使者去貼契丹的冷屁股,契丹再也不理南唐。周世宗平定淮南的檄文中聲討南唐的一條罪狀是「幸數朝之多事,與北虜之交通,厚啟戎心,誘為邊患」。其後南唐去號稱臣,不敢再通契丹,這條海上之路就冷清下來。

吳越國與契丹往來相對比較少,戰略目的不是很濃,再加上吳越國後來以「善事中國」作為國策,也限制了其與契丹的往來。契丹並非吳越國唯一打交道的對象,吳越還曾「遣使冊新羅、渤海王,海中諸國,皆封拜其君長」,並調解朝鮮半島上雙雄——高麗王建和百濟甄萱之間的糾紛,與日本也往來密切。這也可以反映出江南地區時已經擺脫了傍岸航行的限制、可以直航遼東或朝鮮半島了。


宋朝和高麗往來的話,起初以登州為口岸。由於契丹對高麗的威脅,宋麗一度斷交40餘年,1071年,登州再次出現高麗使團的身影,但隨後高麗和宋朝商量,由於高麗畢竟還是契丹的屬國,為避契丹耳目,不在與契丹隔海相望的登州登陸,而選擇浙江的明州(寧波)。此後,宋麗兩國往來的使節都是以明州為中轉站,南宋時期更是如此(南宋後期叫慶元府),《寶慶四明志》稱「凡中國之賈高麗,與日本諸蕃之至中國者,惟慶元得受而遣焉「。這時江南與朝鮮半島的往來就是橫穿東海的直航了(途中要經過中國的舟山和高麗的竹島、羣山島等島嶼,但這不屬於題主所說的「傍岸」的範疇)。

圖據秋原:《公元1116年大宋屬國的「背叛」》,《中華遺產》2004年第9期

這還只是官方的往來。民間商貿自不必說,《宋史·高麗傳》記載「王城(開京)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這些福建人應該是從泉州等港口出發到明州,然後直航高麗。元代時期,寧波仍然有開往朝鮮半島的航線。韓國泰安馬島發現的古代商貿沉船和遺物,就足以證明這點。參照金炳菫:《韓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心泰安馬島海域》,《中國港口》2017年S1期。

關於從江南明州直航朝鮮半島的體驗與感受,我們可以參考宋朝使臣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幾段記述:

臣竊惟海道之難甚矣,以一葉之舟,泛重溟之險,惟恃宗社之福,當使波神,效順以濟。不然則豈人力所能至哉?方其在洋也,以風颿為適從,若或暴橫,轉至他國,生死瞬息。……比者使事之行,第二舟至黃水洋中,三柁並折,而臣適在其中,與同舟之人,斷髮哀懇,祥光示現,然福州演嶼神亦前期顯異,故是日舟雖危,猶能易他柂。既易,復傾搖如故,又五晝夜,方達明州定海。比至登岸,舉舟臞顇,幾無人色,其憂懼可料而知也。若以謂海道非難,則還朝復命,不應受重賞;以為必死,則自祖宗以來,累遣使命,未嘗有飄溺不還者。

舟行過蓬萊山之後,水深碧,色如玻璃,浪勢益大。洋中有石,曰半洋焦。舟觸焦則覆溺,故篙師最畏之。是日午後,南風益急,加野狐颿。制颿之意,以浪來迎,舟恐不能勝其勢,故加小颿於大颿之上,使之提挈而行。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入夜奉火,八舟皆應。夜分,風轉西北,其勢甚亟,雖已落篷,而颭動揚搖,瓶盎皆傾,一舟之人,震恐謄落。黎明稍綏,人心向寧,依前張颿而進。黑水洋,即北海洋也。其色點湛淵淪,正黑如墨。猝然視之,心膽俱喪。怒濤噴薄,屹如萬山,遇夜則波間熠熠,其明如火。方其舟之升在波上也,不覺有海,惟見天日明快。及降在窪中,仰望前後水勢,其高蔽空,腸胃騰倒,喘息僅存,顛僕吐嘔,粒食不下咽。其困臥於茵褥上者,必使四維隆起,當中如槽。不爾則傾側輥轉,傷敗形體。當是時,求脫身於萬死之中,可謂危矣!蓋出使絕域,唯遼東(泛指)為難。海洋阻隔,危險萬態,得獲全濟,復命於朝,豈不幸歟?

宋代是中國古代航海飛躍發展的時期,指南針被廣泛引用,造船技術也更上層樓,可是從上面記述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有餘悸。這或許說出了當時穿梭於江南到遼東、朝鮮半島的使者、商人、僧侶們的共同心聲吧。


-

以古代東洋各國的航海技術是不可能不沿著海岸線和島嶼而直接穿插大洋到達彼岸的。

-
孫權遣使去遼東冊封公孫康;慕容鮮卑寫過勸進表給建康的琅琊王司馬睿呢,司馬睿稱帝後也封他為燕王;晉朝使者被王導派去遼東給段氏鮮卑送信,命其誅殺大名鼎鼎的幷州刺史劉琨。上述三個事例的共同點:當時的局勢是從山東到江蘇的沿海全是敵佔區,如果不能直達江南,那就必須在某個海島上暫時停留,你若要靠岸,那就做好被沿海官民押送長安洛陽邀功的心理準備。而海島多半無法補給,只能暫歇,應此只要沒有大的風暴,都可直達。至於朝鮮半島和大陸的海路問題,你可以問問明朝初年在中國南方作官的那個不會說中文只會筆談的朝鮮人,他是怎麼從朝鮮半島一路飄去的南直隸。

年初的時候在浙江博物館看了一場展覽,倒是對這個問題有些幫助。

「朝鮮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日,朝鮮濟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聞父喪,遂登船奔喪,不幸遭遇風浪,漂流海上14天,歷盡艱險,二月十七日在中國寧波府屬地獲救登岸。

在中國官員的押送下,從寧波沿著運河北上。一路上過驛過閘,歷時44天,成為明代時行經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崔溥回國後,立即奉李朝國王之命撰寫經曆日記,七天後向成宗進呈。此日記是謂《漂海錄》(收入韓國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1冊,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又可參見葛振家點注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所以我認為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直航到江浙一帶是完全可行的,不過限於那時的技術,估計大多時候還是沿著海岸行駛。
遼東就遼東,朝鮮半島就朝鮮半島,說什麼遼韓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