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過半,《樂隊的夏天

》口碑抬了起來,侷限性也漸漸浮出水面。

最開始,這檔給人的感覺是開放的,31支參賽樂隊足夠多樣化,甚至讓人一開始看不清楚節目的走向。

但一期期下來,這個圈子在一步步縮小,排除了流量的,排除了流行的,排除了小清新的,排除了技術太好的,排除了過於小眾的……最後鎖定的決賽圈子,基本縮小到了北京搖滾圈。

部分樂隊終於揚眉吐氣了。

另一部分樂隊呢?是先夏帶動後夏,還是從這個party告別?

《樂隊的夏天》已經官宣要錄第二季了,明年的31支樂隊,還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色彩嗎?

其實樂隊多樣化的特色到了這期淘汰賽也還有體現,有民謠的,有拿過金曲獎的,有給五月天暖過場的,片尾還加上能請得動Sugizo的……但看看票數的落差,誰屬於這個舞臺,不言而喻。

【寫劇本的是投票者】

放在以往音樂綜藝裏,偏流行、民謠的樂隊肯定是更受歡迎的,至於搖滾,看看前車之鑒就知道了:痛仰之前的音樂綜藝表現不堪回首,逃跑計劃

在《歌手》舞臺上也是流星劃過。

所以節目剛開始時,少不了有人預測,能走到最後的樂隊,可能還是看流行程度,看流量,看臉……以至於第二期預告裏透露有支老牌樂隊要淘汰的時候,還有很多人相信淘汰的是痛仰,再次痛罵無良綜藝。

結果痛仰用《再見傑克

》拿了第二期最高票。

而流量最高的鹿先森被慘不忍睹地淘汰了。

這讓人對節目產生了更多期待,終於有一檔節目,邏輯和其他音樂綜藝是反著來的了。

但隨著節目進行,會發現這種反向的結果,可能並不是節目組的邏輯——而是節目組選出來的現場樂迷的邏輯。

現場樂迷雖然只有一票,但總票所佔比例是壓倒性的。而不嚴謹地畫個像,這些人基本上是常去各大音樂節的人。那些樂隊在音樂節最有話語權,在這個舞臺上是絕對佔優的。

這個投票機制給了這些樂隊難得的機會,哪怕只是把音樂節搬上音樂節目,也值了。對於這部分樂隊,是好事,是充分的尊重;對於其他樂隊,是一場怎麼打也打不贏的比賽。

就容易原地畫出來一個圈:這個圈的審美,幫節目組聚焦出來了一個小眾喜好。原來想舉的是樂隊文化的大旗,結果舉出來的是迷笛草莓臺下揮舞的那幾張旗。

這個圈子裡也不是一團和氣,樂評人、音樂人乃至樂迷的各種矛盾是現實存在的,就是有人覺得痛仰土,覺得旅行團流行,覺得盤尼西林裝。但再怎麼看不對眼,都還是放在一個語境裏來討論的。旅行團和海龜先生北漂這麼多年了,又都是摩登天空出身,都熟。

這個節目的超級樂迷和專業樂迷本來應該是很重要的看點,但戲份卻一直被削弱,樂評人本來該多一點科普職能,卻變成根據需要來補牆,節目需要火藥味,就把樂評人凶神惡煞的一面表現出來,需要彩虹屁,樂評人馬上又起立鼓掌了。甚至捕捉到了黑刀老師的微笑。

而一直在幕後實際操盤的,卻是人多勢眾的現場樂迷。其實如果同樣關注這個節目,他們可能和你我一樣,而你我去到現場,面對某一個表演,可能也會打出謎一樣的分數。

比如,你現在看過盤尼西林臺前幕後的表現和言論,聽過一些歌的對比後,會抵制會調侃。但在錄製現場,這些負面感受還都沒有渲染擴散時,也可能會在某個情緒到了的瞬間,按下投票鍵。

試想換一波樂迷,比如換來《歌手》的樂迷,投票結果會不會不一樣,是不是現在九強得換下不少人來?

對於這些結果,本來節目組可以做引導者的。但節目組只做了最初的把關人。現在,小圈子外的選手基本都擠走了,這樣的結果反而有點自然而然。

【節目組也不太「硬」】

這是相當「慫」,「知錯就改」速度一流的節目組,甚至給人一種為(部分)樂迷服務的錯覺,至今沒有爆發過太有爆點的話題,頂多因為淘汰賽惹惱過一次痛仰樂迷。

但別的節目是怎麼操作的呢,《中國之星》有過太多魔鬼剪輯,以至於有人猜測痛仰唱《壓迫反抗》被剪掉,其實是《中國之星》自己刻意做的熱點。

再比比媒體是怎麼操作的,GQ做的丁太升採訪,被丁太升定義為是要把他照著《驚惶龐麥郎》來寫,是嗜血。但《樂隊的夏天》再怎麼剪輯他,也沒見他罵過。

相比之下,《樂隊的夏天》更像在拚命維護自己的人設:我們真的是要全心全意為樂隊服務的。我們是愛樂隊的不是來消費樂隊的。而作為節目背鍋俠的不同樂評人,都給出過認可。

回頭看這幾期節目,第一期被吐槽魔鬼剪輯+曲解朋克之後,第二期馬上增加了科普講解的成分,給出了完整版節目的鏈接,第三期又在正片片尾也加上了每個樂隊的一小段表演。

這樣看下來,第一期並不是真的要黑朋克,變成了真的沒搞懂什麼是朋克造成的誤會。

但這種不硬氣,也造就了節目一團和氣的彆扭局面。隔壁《說唱

》的坐地撕逼說來就來,反觀《樂隊的夏天》,真說過哪個樂隊不硬的,也沒幾次,倒是動不動就猛男落淚。

女神合作賽,是賽程裏最有創意、最有希望引爆節目的一期,但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落在了樂評人身上。

然後形成了一種平衡:節目並沒有真正大熱、破圈,反而成了一起守護最好的破搖滾圈。別說彭磊的百萬粉絲了,節目官微都沒百萬——但確實在增長著,確實時不時有大V站出來感慨一番。

這是個微妙的結果。單說節目流量,可能沒那麼可觀,但節目口碑穩住了。作為這麼多次樂隊節目嘗試中唯一一個擁有口碑的節目,先不用看流量多少,來走一個第二季是沒問題的。

隱憂是,如果這麼守護現在的圈子,會不會畫地為牢?

【出圈得先出北京】

Mr. Woohoo值得更多尊重。如果Matzka早幾年來內地特別是來北京發展,或者多演過幾場音樂節,在這個節目上肯定更有優勢。

而剩下九強裡面,除了初出茅廬的九連真人,其他都在北京浸淫多年了。

面孔、新褲子、刺蝟都是北京土著。這三位能排出一個年代序列來:從老搖滾、到北京新聲、到後北京新聲/No Beijing

然後是北漂。痛仰是樹村輩兒的資深北漂。旅行團和海龜先生晚一點,作為南方樂隊也北上漂了不少年頭。Click#15和盤尼西林都是早就立志北漂的石家莊力量,後者更有School背書。——看看小樂再狂,也在節目裏充分表達過對痛仰、海龜先生的景仰,對Click#15的老鄉情,按照官方口徑,還對旅行團單方面喊過牛逼。

而在中國搖滾不長的歷史裡,南北方的樂隊文化和話語權始終是有偏差的。後海大鯊魚鼓手小武飛踢與非門的往事,跟李宇春粉絲罵夜叉樂隊滾出娛樂圈有一拼。提起臺灣省的旺福樂隊,旅行團和海龜先生將之奉為前輩,北方的樂隊大多卻不認識。

但這麼多年過去,樂隊文化早已經全國開花,最有影響力的存在也早從北京稀釋開來了。雲南的腰都解散了,南京的市民都在家練書法了,上海的朋克都拍《樂隊兒的夏天》了,新疆的舌頭都重組了,江西的PG都出走那麼多年了,草東都沒有門票了……

如果這個節目要繼續往下走,肯定要走向四面八方。

至於今年,還是部分樂隊先過夏天,爭取先夏帶動後夏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